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传统汽车车身开发一直采用串行工程的方法,不能在设计过程中及早考虑工艺规划、质量保证及制造可行等问题,使得一些问题到后期才能暴露出来,导致设计改动量大,产品开发周期长,产品制造成本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直接、简单、快速的分析软件,即各种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同时也产生了一种使用各种CAE工具对产品开发及其相关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工作模式——同步工程。

  • 标签: 同步工程 产品开发周期 一体化设计 计算机辅助工程 控制 冲压
  • 简介:近年来,随着市场的更新换代,LED汽车大灯越来越普及。其中汽车大灯用铝基板对可靠的要求,远高于普通照明用铝基覆铜板,为此我司开发了一款汽车用高可靠型铝基覆铜板,这款铝基CCL的导热系数为3.0W/m·K,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55℃,且分别经过2000h长期老化试验(150℃高温老化、-40~150℃冷热冲击、85℃/85%RH湿热老化)、168h加速老化试验(121℃/2atm/100%RH高压锅蒸煮)后,仍保持优异的综合性能。

  • 标签: LED大灯 高可靠 铝基覆铜板 老化试验
  • 简介:建立一种有效修正相场模型来模拟小平面枝晶生长形貌。通过该模型分别研究网格大小、各向异性值、过饱和度及不同重对称对小平面枝晶生长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晶核生长为六重对称的小平面形貌。当网格尺寸大于640×640时,小平面形貌不受模拟网格大小的影响。随着各向异性值的增加,小平面枝晶的尖端速度增大到一个饱和值后再逐渐降小。随着过饱和度的增加,晶核从一个圆形演化为发达的小平面枝晶形貌。根据Wulff理论和对应的小平面对称模拟形貌图,证明所提出的模型是有效的,并能够拓展到任意重对称的晶核生长的模拟。

  • 标签: 相场方法 强各向异性 小平面枝晶 Wulff理论 尖端速度 对称性
  • 简介:2017年12月新颁布的GB/T13555-2017《挠印制电路用聚酰亚胺薄膜覆铜板》是挠覆铜板行业的一份重要的基础标准。本文对它的编制过程、实用意义、修订及增添内容作了解读。

  • 标签: 挠性覆铜板 标准 聚酰亚胺薄膜 修订
  • 简介:为提高镁合金的耐蚀,通过微弧氧化和硬脂酸乙醇溶液疏水处理两步法在镁合金表面制备超疏水涂层.考察微弧氧化电压、频率和时间对疏水处理试样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弧氧化电压、频率和时间的增加,疏水处理试样的接触角均先增大后减小,分别在350V、1000Hz和5min时获得最大值.最佳超疏水涂层主要由MgO和Mg2SiO4相组成,其表面微孔直径为~900nm,厚度为~6.86μm,接触角高达156.96°.超疏水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较基体降低3个数量级,而氢气析出量较基体降低94.77%.

  • 标签: 超疏水涂层 AZ31镁合金 微弧氧化 耐蚀性 生物医学应用
  • 简介:采用EBSD技术研究Al-(Mn)-Fe-Si合金等温退火后的再结晶晶粒结构。统计研究表明,在无沉淀反应条件下,在大于临界直径(约1.1μm)的颗粒相周围形成P取向({011}?566?)晶粒的频率约为2%。晶粒总数量密度与P、立方取向({001}?100?)晶粒的数量成线性关系。再结晶晶粒的总数量密度及典型取向(P、ND旋转立方{001}?310?、立方)晶粒的数量密度随轧制应变量增加而增加,并服从指数规律。

  • 标签: 再结晶织构 铝合金 颗粒激发形核 EBSD
  • 简介:利用多道次降温热轧工艺得到的AZ31镁合金板材用于后续的一道次冷轧实验,单道次冷轧极限提高到41%。在多道次降温热轧工艺中,采用大的道次变形量进行轧制得到的终轧板材的织构强度较弱,得到的织构强度仅为一般AZ31轧制板材的1/3~1/2。研究表明,即使得到的板材的晶粒尺寸较为粗大,但是弱的织构仍有利于冷轧成形的提高。对AZ31镁合金板材织构形成的变形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

  • 标签: AZ31镁合金 织构控制 冷成形性 加工硬化
  • 简介:本文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的固化促进剂对环氧树脂/Dicy体系、环氧树脂/PN体系、环氧树脂/DDS体系的反应、流变特性、覆铜板性能及板材厚度分布的影响,通过凝胶化时间、差示热量扫描、动态流变测试、千分尺及目视等手段表征了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动态流变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板材厚度分布及基材次表观。结果表明:无论是环氧树脂/Dicy体系、环氧树脂/PN体系还是环氧树脂/DDS体系,适量的固化促进剂不仅可以促进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还可以有效调节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流变特性,获得基础性能优异且厚度均一控制较好的覆铜板材料,如环氧树脂/Dicy体系中,当每100质量份环氧树脂中添加0.08质量份的2-MI时,其流变特性较好,板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板材厚度均一最好且基材无缺陷。

  • 标签: 环氧树脂、覆铜板 固化促进剂 流变特性 厚度均一性
  • 简介:通过等温热处理调整铸态Al-17Si-5Cu(AR)合金中Si(尤其是共晶Si)颗粒的形貌以提高合金的耐磨性能。通过销-盘式摩擦机对比研究热处理后的合金(HT合金)和AR合金的磨损行为,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磨损表面。结果表明,HT合金的显微组织发生显著变化,相应地,HT合金较AR合金的硬度值增大。与AR合金相比,HF合金在所有载荷下总磨损率明显降低,耐磨性能明显改善。热处理后,共晶Si颗粒由针/棒状变为球形/等轴状(长径比接近1),与基体形成良好结合,在磨损过程中保持完整且更加坚硬,为材料提供良好的耐磨。另外,HT合金硬度的增加进一步提高合金的耐磨。因此,完整且较硬的Si颗粒对磨损表面的作用以及材料整体硬度的提高导致HT合金在所有载荷下的磨损行为均优于AR合金。

  • 标签: 热处理 磨粒磨损 过共晶铝硅合金
  • 简介:新型磁控功能合金、低温共烧陶瓷(LTCC)和增强增韧陶瓷在新一代电子元器件与机电一体化装置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十二五”期间,863计划重点支持了高性能合金与陶瓷材料跨尺度设计与精确控制制备技术攻关,从材料的多层次跨尺度设计、精确控制制备技术着手,设计和开发新型磁控功能合金、低温共烧陶瓷和增强增韧陶瓷等关键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推动相关高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前不久,“高性能合金与陶瓷材料跨尺度设计与精确控制制备技术”项目在北京通过验收。

  • 标签: 高性能合金 制备技术 尺度设计 陶瓷材料 精确控制 低温共烧陶瓷
  • 简介:基于化学镀Ni工艺,研究Sn-3.5Ag-0.5Cu合金在Ni-P(-SiC)镀层/SiCp/Al基体上的润湿行为,分析镀层的显微结构和Sn-3.5Ag-0.5Cu/Ni-P(-SiC)镀层/SiCp/Al体系的润湿和界面行为。结果表明,SiC颗粒均匀地分布在镀层中,且Ni-P(-SiC)镀层与SiCp/Al复合材料之间没有界面反应。Sn-3.5Ag-0.5Cu对Ni-P、Ni-P-3SiC、Ni-P-6SiC和Ni-P-9SiC镀层/SiCp/Al基体对应的最终接触角分别为~19°、29°、43°和113°。在Sn-3.5Ag-0.5Cu/Ni-P-(0,3,6)SiC镀层/SiCp/Al界面处形成含有Cu、Ni、Sn和P的反应层,其主要包含Cu-Ni-Sn和Ni-Sn-P相。此外,熔融的Sn-Ag-Cu合金可以通过Ni-P/SiC界面渗入Ni-P(-SiC)复合镀层与SiCp/Al基体接触。

  • 标签: Ni镀层 Sn-Ag-Cu合金 SICP/AL复合材料 润湿 显微结构 界面
  • 简介: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钢铁及其他金属材料的出现,开启了工业1.0时代,即由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而进入机械化时代;随着电磁、导电、绝缘材料的出现,电及电机的发明开启了工业2.0电气化及初级自动化时代,这标志着机器代替部分人的体力劳动;由电子管、半导体等材料的出现,导致发明晶体管、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以至于硅基材料的出现发明了集成电路,由此诞生现代通讯技术、互联网等,进入工业3.0信息化(即数字化、网络化)时代;而大数据、超级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等的出现,则开启了工业4.0智能化时代。

  • 标签: 现代通讯技术 工业革命 功能性材料 表面工程 新材料 超级计算机
  • 简介:新千年第一年,一家名为“吉和昌”的企业在武汉诞生,其主要致力于电镀中间体、添加剂以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研发和销售。15年后,这家已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如今已成为中国表面工程界发展民族产业、树立民族品牌并具有标杆引领作用的典型企业之一。本期本刊将走近该公司掌门人宋文超董事长,为读者解密其是如何携团队使公司步入良性轨道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创业故事。

  • 标签: 董事长 国际竞争力 新材料 知名品牌 武汉 高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