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现有盆地模拟软件手段,结合钻井资料,采用大面积分凹陷已钻井或人工井与二维地震解释资料相结合的模拟分析技术,在开展部分已钻井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以及多模式模拟对比试验的基础上,对南黄海南部坳第三烃源岩的埋藏史和生、排烃史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的准确与否,严重影响前第三主力生烃凹陷埋藏史和生、排烃史模拟的精度;南黄海南部坳普遍存在多期抬升剥蚀,其古生界生烃潜力优于中生界,以生气为主;南黄海南部坳烃源岩存在二次生烃,具有2个生、排烃高峰期,排气作用可持续至今.

  • 标签: 前第三系 烃源岩 埋藏史 生烃史 排烃史 研究
  • 简介:1下第三部油气藏形成条件1.1下第三埋藏是形成部油气藏的首要条件渤海辽东湾、莱州湾的第三纪沉积与渤海西部和中部的第三纪沉积有显著的差异.渤海西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是渤海湾盆地在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强烈拗区,地层最大厚度达4800m,下第三深在2000m以下,不具备形成下第三部油气藏的条件.而辽东湾与莱州湾地区具有早第三纪强烈断和晚第三纪轻微拗的特点,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厚度仅1000m左右(图1),千米之下即可钻到下第三东营组或沙河街组目的层,这是辽东湾、莱州湾地区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辽东湾、莱州湾地区与辽河断的西部凹陷、济阳坳的东营凹陷等有相似的沉积特点,可成为寻找下第三部油气藏大有前景的地区.

  • 标签: 渤海 下第三系 浅部油气藏 油气勘探前景
  • 简介:地区第三主要含油层位储层类型丰富.通过测井、岩心和实测资料分析,探讨了不同层储层的沉积学、非均质、成岩作用和物性等特征.馆陶组储层河流沉积体系,砂体规模大,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成岩作用相对较弱,是渤地区最为有利的储层.东营组储层以东北部大型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沙河街组储层以扇类沉积体系为主,地层埋藏深,砂体分散、规模小,储层质量差.

  • 标签: 渤中地区 第三系 储层地质特征 研究 沉积学 非均质性
  • 简介: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盆地,其演化具有早第三纪断,晚第三幼坳的特点,烃源层位于下第三,上第三为河流相沉积,受盖层控制,上第三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黄骅,渤中和济阳坳),多数上第三油藏位于凸起上和凹陷内大断层下降盘逆牵引构造,大量勘探实践表明,小规模的低凸起比大规模的高凸起更有利于油气富集,凹陷内聚烃条件差,则利于凸起上聚集油气,断层的运移条件决定了上第三逆牵引构造油气富集程度,与主断层相交的次数断层晚期活动,断层密度大且断至层位深,有利于油气运移至上第三富集成藏,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海域内的低凸起及富生烃凹陷边缘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是上第三勘探的有利地区。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上第三系 油藏形成 油气勘探
  • 简介:垦东凸起四周临近生烃凹陷,油气资源丰富.上第三披覆沉积在中生界之上,在披覆构造背景下,发育了构造、岩、岩-构造等多种类型圈闭.垦东凸起可划分为3个油气运聚系统,油藏类型以构造、岩-构造油藏为主.主要含油层系为馆陶组上亚.断层发育程度、构造部位、储集层岩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运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上第三储集层的空间展布进行了分析和描述.

  • 标签: 垦东凸起 上第三系 油气成藏 特征 油气勘探
  • 简介:济阳坳上下第三分界面是一个全盆地发育的沉积间断面(N/E间断面),其形成于盆地由裂阶段向坳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界面之下的断沉积地层在早第三纪末期遭受了强烈剥蚀,通过单井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量的计算和古地形与剥蚀量关系的分析,绘制了济阳坳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厚度等值线图,结果表明,不同构造位置的地层剥蚀量不同,从凸起一斜坡-凹陷中心,地层剥蚀量顺次减小,区域上南部凹陷地层剥蚀量大,北部凹陷地层剥蚀量小。

  • 标签: 济阳坳陷 第三纪沉积 地层剥蚀量 N/E间断面 油气地质
  • 简介:在影响渤海海域上第三大型油气田形成的诸多因素,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起到用.渤海湾盆地"向心式”的演化规律(沉降、沉积中心由周围陆区向海域逐渐转移)以及晚第三纪以来盆地热流值的逐渐降低,使得海域的烃源岩生、排烃晚;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形成的众多上第三圈闭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大量晚期断层与控凹断层、不整合面及砂体相沟通,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并调整和控制了油气的最终成藏.依据构造位置和圈闭成因可将渤海上第三油气藏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凸起上的背斜型油气藏、凸起-凹陷边缘断阶带的滚动背斜型和断块型油气藏、凹陷中继承构造和反转构造型油气藏.

  • 标签: 新构造运动 渤海海域 第三系 大型油气田
  • 简介:就富生油凹陷、区域盖层、下生上储构造-沉积条件和小凸起-大圈闭配置等4项内容,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上第三油藏的成藏控制因素.按背斜类型把区内上第三油藏划分为5类.对盆地上第三油气勘探的一些问题作了概括,强调加强研究区内针对上第三油藏的浅层勘探及改进油藏测试方法的重要.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第三系 油藏类型 成藏模式 富生油凹陷 区域性盖层
  • 简介:本文较系统地讨论辽东湾下第三砂岩成岩特征,分析五种主要的成岩作用,并综合多种成岩标志,划分出四个成岩阶段,同时探讨成岩作用对砂岩储集的影响。根据成岩机理与油气分布关系的分析,提出成熟阶段A是有利的成岩带;角洲分流河道、水下河道、河口坝,以及水下扇辫状水道是有利的沉积相带。将二者叠合,预测了有利的储集区带。

  • 标签: 辽东湾 下第三系 砂岩 成岩特征 储集区带 预测
  • 简介:琼东南盆地在早第三纪晚期,处于海侵逐步扩大的古地理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崖13-1地区发育了陆源冲积扇-河流-扇角洲沉积体系,逐步过渡角洲体系,并受一定潮汐营力的影响。崖13-1气田正处在角洲前缘砂体及河道砂体的位置,从而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层条件。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崖13-1地区 下第三系 沉积体系 油气地质
  • 简介:系统研究渤西海域两口井沙至东下段27块泥岩样品芳烃馏份的显微荧光光谱特征,以红/绿值Q(I650/I500)和λmax值作为判别生油岩演化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渤西海域中部东下段底部至沙生油岩进入生油门限,并处于低成熟阶段;东南部地区东下段底部及下伏地层进入生油门限,东下段底部至沙顶部生油岩处于低成熟阶段,大部分沙生油岩处于成熟阶段。

  • 标签: 芳烃显微荧光光谱 热演化特征 渤西海域 第三系 生油岩评价 生油门限
  • 简介:歧口凹陷及邻区上第三发育两种类型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被次级断层复杂化了的逆牵引构造油藏和披覆背斜油藏,大断层及与之伴生的次级断层的活动时期,活动强度、断距,断至层位,断至深度和断层间距等控制了上第三油气运移和逆牵引型构造内油气富集程度,圈闭及运移途径控制了披覆型的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原油性质,歧口凹陷北区上第三断层活动,油气运移及储盖组合特征与南区相似,是有利的勘探后备区,进一步勘探部署的关键是要查清断层组合及落实圈闭。

  • 标签: 歧口凹陷 上第三系 油气藏 形成条件 勘探前景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能源特别的石油资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的增大,近些年来,石油急剧减产,新能源的开发迫在眉睫,国内外掀起了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热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新世Antelope页岩,西西伯利亚Bazhenov页岩和英国侏罗纪Kimmeridge页岩均有页岩油产出,我国大陆盆地包括济阳拗,东营坳,辽河坳,泌阳坳也在不同程度的开采出了页岩油流,其中济阳坳下亚的勘探潜力极大,笔者通过对该地区烃源岩生,储油气能力的分析,分析出不同的因素对页岩油气含油性有着不同的控制作用,对今后页岩油气藏的预测,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非常规,预测,开采,济阳坳陷。
  • 简介:通过对珠有机包裹体的初步研究,将其有机包裹体分为6种类型。其中文昌A凹陷主要是气态烃包裹体和含气态烃包裹体,文昌B凹陷则以纯液态烃和含烃相不混溶包裹体为主,分析了油气运移的温度,计算了油气运移的深度,并推算出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认为珠油气大量运移的时期晚中新世到第四纪,运用有机包裹体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判断了珠有机包裹体烃类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珠海口盆地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研究 均一温度 油气运移
  • 简介:对珠4个典型油气藏的分析表明,这些油气藏的形成一方面与盆地区域生、储、盖层发育及两个主要构造形成期(渐新世末和中新世末)有关,更重要的成藏条件应为:(1)构造圈闭临近富生烃凹陷;(2)较完整的造圈内,发育良好的储盖组合;(3)油气藏附近具有高效率的油气运移通道的输导网络,如断层,连通的砂体等;(4)成藏期相对较晚与油气输入期配置好。

  • 标签: 珠三坳陷 油气藏 成藏条件 构造区划
  • 简介:对南海北部大陆架的深入研究表明,裂盆地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半地堑。它的形成可以用'多米诺骨牌'模式和'犁式断层'模式来解释。半地堑通过不同的方式联接。各种不同形态结构的裂盆地都是由半地堑的复杂组合与叠合所构成。半地堑分析方法可以在油气勘探的诸多方面得到应用。

  • 标签: 裂陷盆地 油气地质 半地堑 同期半地堑 同向组合 反向组合
  • 简介:由于碳酸盐岩储集体非均质极强,造成油气分布十分复杂,使得冀中坳潜山油气勘探难度加大。该文利用石油地质、地球物理、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结合勘探实践,对冀中坳潜山油气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潜山油气主要来源于古近和石炭—二叠烃源岩;储集层主要由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组成,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缝系统;古近泥质岩、石炭—二叠煤系地层和潜山内幕泥质岩隔层构成了潜山油气藏良好的盖(隔)层,并发育2类、8套储盖组合;潜山发育的断层和不整合是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根据圈闭类型的差异,将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油气藏、潜山坡油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3种类型。潜山油气近油源分布,东富西贫、南油北气的特征,并在断裂带附近的潜山及潜山内幕圈闭中富集,构成了复式油气聚集带。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揭示冀中坳潜山油气成藏规律,对今后潜山圈闭评价、区带优选等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标签: 潜山油气藏 成藏条件 油气藏类型 分布规律 冀中坳陷
  • 简介:基于岩心观察、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述葡萄花油层的区域沉积相展布及微相类型和特征。提出葡萄花油层属于浅水湖泊角洲沉积,沉积主体以角洲前缘相带为主,与经典角洲前缘相带模式不同,主要表现在:①前缘相带延伸较宽,直接覆盖整个湖盆,并表现为频繁暴露水面的特征,深湖、半深湖相对不发育;②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砂化,依次划分为弱席状化、中等席状化、席状化等3种类型:③浅水湖泊角洲沉积模式不具备Gilbert典型角洲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的元沉积模式。建立了浅水湖泊角洲前缘相带在LST、TST、HST不同体系域的平面分布模式,分别为朵状、辫状以及枝状模式。

  • 标签: 浅水湖泊三角洲 岩性油气藏 分流河道席状砂化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沉积模式 葡萄花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