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基于独特的电子与显微结构,以纳米炭黑、碳纳米管、石墨烯等为代表的纳米材料,由于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出色的热稳定与化学稳定特性而受到广泛研究,在多个领域显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钢铁制造产业发展迅猛,因而耐火材料性能的提升正受到广泛需求。以低耐火材料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介绍了镁耐火材料主要可选的纳米碳源类型,总结了低纳米碳源对耐火材料力学性能与高温使用性能改善情况,比较了引入低纳米材料后的性能影响与优缺点。

  • 标签: 镁碳耐火材料 低碳碳纳米材料 性能
  • 简介:摘要: 反射性裂缝是半刚性路面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不仅会缩短路面的使用寿命,还会严重威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现阶段,在对公路路面施工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加铺应力吸收层。研究表明,加铺应力吸收层能够有效降低半刚性路面反射性裂缝出现的概率,具体效果与工程质量具有重要联系,因此,提升工程质量是重点。

  • 标签: 公路路面 吸收层 黏结性
  • 简介:泥炭地是全球重要的有机库,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已有的对全球和各大洲泥炭地面积和泥炭储量估算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有机含量的数据,估算世界、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泥炭地有机储量,得到如下结果:世界泥炭地有机储量为2381.34×10^8t。各大洲泥炭地有机储量分布不均,北美洲最为丰富,储量为1098.64×10^8t,占总储量的46.14%;其次是欧洲和亚洲,分别占总储量的27.41%和22.89%。由于各国对泥炭地的界定不一致,缺乏泥炭层厚度、泥炭容重等重要指标的基础数据,或者由于这些指标统计核算的口径不同,导致很难对泥炭地有机储量进行准确估算。最后分析了影响泥炭地有机储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泥炭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泥炭地储存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泥炭 泥炭地 有机碳储量 世界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达峰中和,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计量可发挥市场监管、质量控制作用为如期实现达峰、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计量技术的发展可支撑达峰中和目标实现。本文从国家战略政策、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国家计量发展规划等方面解读计量在达峰中和工作中的工作方向和重要作用,结合生态环境相关国家标准提出了在达峰中和工作中计量能开展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方向。

  • 标签: 碳达峰 碳中和 计量 标准
  • 简介:加强对我国森林储量和固潜力的研究,是制定中国增汇减排政策的重要依据,对我国国际气候谈判和全面了解森林汇潜力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我国第七次和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中各优势树种的面积和蓄积量数据,采用IPCC材积源生物量法(volume-biomassmethod),估算了我国森林(乔木林)储量和密度及其分布,分析我国不同省份天然乔木林和人工乔木林储量龄组结构特征;建立分区域、分起源主要优势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林龄Logistic生长方程,结合我国森林2020年和2030年面积蓄积增长目标,预测我国乔木林2010—2050年间汇潜力。结果表明:第八次清查期间中国乔木林总储量为6135.68Tg,密度为37.28Mg/hm2;天然乔木林和人工乔木林的储量分别为5246.07Tg和889.61Tg,分别占总储量的85.50%和14.50%。到2050年,中国乔木林和新造林的总储量和平均密度将分别达到11125.76Tg和52.52Mg/hm2,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81%和41%。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乔木林有很大的汇潜力,将在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森林碳储量 材积源生物量法 采伐情景 碳汇潜力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创新。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是当前排放量的大户,在国家“中和达峰”的要求下,势必会对这些高能耗产业在总量供给、能源结构方面带来新的挑战。其中,电力系统革命是实现中和的关键环节。

  • 标签: 碳达峰 碳中和愿景下 工业转型
  • 简介:[摘 要]经反复实践,试样经氢溴酸、盐酸、硝酸分解,加入稀王水煮沸,用空气—乙炔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矿石中3%以下的铅含量。此方法和EDTA滴定法相比,所用试剂量种类少,分析流程快,且干扰离子少,灵敏度高,回收率达到94.22%-105.57%,测定速度快,结果稳定。

  • 标签: []矿石 原子吸收光谱仪
  • 简介:摘要:锰铁是一种重要的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钢铁、电子、化工等领域。其中硫元素的含量对锰铁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高硫含量会导致锰铁的脆性增加,降低其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因此准确测定锰铁中的硫含量对保证产品质量、控制生产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红外吸收作为一种快速、准确、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硫含量测定中。

  • 标签: 红外吸收法 锰铁 硫含量
  • 简介:《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流向可能产生巨大影响,而泄漏是描述这种影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泄漏问题是环境与贸易冲突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体现,也是涉及国际气候制度谈判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首先介绍了泄漏的概念;并对当前学术界关于泄漏率与流向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从多方面分析评价了全球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最后分析了泄漏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标签: 《京都议定书》 碳泄漏 能源密集型产业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发电及供热、工业、农业、交通等新疆重点行业,基于各个行业2004年到2019年的历史排放数据,对各行业的排放趋势进行分析,后筛选各重点行业的排放关键驱动因素,利用排放历史数据拟合出的STIRPAT模型和各驱动因素的发展速率设置作为参数,从而预测新疆各重点行业的排放趋势。结果表明,发电及供热行业是未来排放量贡献主体,未来新疆达峰路径设计时需要聚焦重点行业用能需求,推动电力产业与重点行业协同发展。

  • 标签: 碳排放 碳达峰 产业结构
  • 简介:摘要:“双”旨在推动物流行业从简单的经营模式转向更具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以实现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当前,我国的绿色物流仍然面临着能源消耗、资源浪费以及效率不足的挑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如优化运输结构、采用新能源运输车辆替代、普及循环包装技术以及开展智慧物流,以期达到绿色低的发展目标。

  • 标签: 碳达峰 碳中和 绿色物流 发展研究
  • 简介:有限空间内的波动方程逆时偏移需要利用有效的边界处理技术用以消除人工截断对偏移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以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波速度-应力方程为基础,依据传统分裂式最佳匹配层(PerfectMatchedLayer,PML)吸收边界技术的思想,推导了应用于逆时偏移的完全匹配层波动方程,并给出了其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格式。针对由边界处向计算区域内传播的"反射波",以及地震记录排列两端地震同相轴突变对计算区域的影响这两方面问题,本文给出了逆时偏移中吸收层的布设方式。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弹性波叠前多分量联合逆时深度偏移结果表明本文的边界处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吸收效果,获得了好的联合偏移成像结果。

  • 标签: 最佳匹配层(PML) 吸收边界 逆时偏移 速度-应力方程 多分量
  • 简介:运用近年来模拟得到的半解析星系模型对类星体SiII(1260.4)及FeII(2600.2)两条谱线进行了模拟观测。用蒙特卡罗方法产生样本星系进行模拟观测,假设吸收线具有Voigt吸收谱,经过平滑及加入高斯噪声得到模拟谱线。考虑星系各部分强吸收(W>0.3)发现冷气体云吸收为68.8%(SiII)与48.9%(FeII),星系盘吸收为27.0%与51.1%,卫星星系吸收为4.2%与0%。同时发现吸收星系中心到视线距离RI与静止等值宽度W存在反相关关系。

  • 标签: SiII、FeII 类星体吸收线 数值模拟
  • 简介:摘要:2020年9月,国家提出了“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中和”的目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排放国,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减排速度,是世界能否成功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的重要因素。据国际能源(IEA)与能源基金联合协会发布《中国能源体系中和路线图》研究报告所述,“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有赖于三个关键领域的进展: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减少煤炭使用”。

  • 标签: 金融 碳中和 碳达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建筑作为降低排放和实现中和的重要领域备受关注。本文围绕中和目标,探讨了低建筑的发展策略与路径。介绍了低建筑的概念与意义,分析中和背景下低建筑的现状。随后,提出了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绿色建筑设计与规划以及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等策略路径。指出了低建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与挑战,包括技术创新与成本平衡、社会认知与习惯转变等。最后,展望了未来低建筑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推动政策落地、加强合作交流和培育市场需求等建议,以期为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倡导。

  • 标签: 碳中和 低碳建筑 发展策略
  • 简介:摘要:我国提出达峰、中和目标,在“十四五”期间甚至更长时期内,“绿色、低”将是国家发展的主旋律,这对企业而言,既是发展的重要挑战,更是企业绿色低转型的重要机遇,文中笔者重点阐述了达峰中和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 标签: 碳达峰 碳中和 企业 影响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低、绿色等理念在建筑行业实现了有效渗透。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不但能为绿色建造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还能助推“双”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重点站在“双”目标下,对我国建筑垃圾处理领域的发展进行探究。

  • 标签: “双碳”目标 建筑垃圾处理 发展研究
  • 简介:摘 要:近几十年来,为满足钢铁用户对钢材质量与用量的需求,钢铁制造产业发展迅猛,因而耐火材料性能的提升正受到广泛需求。于镁耐火材料中,纳米材料正作为碳源应用至耐火材料设计中,在增韧补强、提升高温抗压、抗折性能、抗热震性、并提升抗侵蚀能力方面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以多耐火材料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深入介绍了镁耐火材料主要可选的纳米碳源类型,对多纳米碳源对耐火材料力学性能与高温使用性能改善情况进行了深入总结,对引入高纳米材料后的性能影响与优缺点进行比较,较为全面较为深刻的提出了纳米材料于耐火材料领域内的改进方向、应用趋势并对其发展前景的展望。

  • 标签: 镁碳耐火材料 高碳碳纳米材料 研究进展 复合纳米碳 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