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根据灾害发生的动态特征,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发性地质灾害,北京的地质灾害以突发性的为主。北京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10072平方公里,占61.4%,三面环山,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突发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主要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和采空塌陷。泥石流是北京山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 标签: 地质灾害 北京山区 采空塌陷 人为因素 地质现象 戒台寺
  • 简介:1.1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测试定标方法和对流过程观测外场试验初步结果分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专门用于快速观测对流过程、具有多波束观测能力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该雷达利用相控阵技术实现垂直扫描,水平扫描采用机械扫描,能够发射20°的宽波束,并同时接收14层探测数据。XPAR采用3种观测模式进行观测:警戒模式(GM)、快速扫描模式(QM)和精细观测模式(FM)。3个模式的天线方向见图1。

  • 标签: 灾害天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相控阵技术 国家重点实验室 过程观测 对流过程
  • 简介:旅游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既是旅游气象服务精细化、人性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有效保护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旅游气象灾害预警主要包括集中观测信息和发布预警信号两个部分,需要高科技气象观测站支持、政府各主管部门联动、预警信号规范化和多种广泛有效传播手段等因素的协同创新。旅游气象灾害预警还需要游客认知和理解气象科普知识和灾害预警常识,积极配合、互动,自救并防灾减灾。旅游景区是旅游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不仅需要有效防灾、减灾以保护游客安全,还要注意防御气象灾害对景区的损害。今后,可以围绕大幅增加旅游气象灾害预警建设资金和人才投入、发展高科技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推进旅游气象灾害预警法制化、常态化和鼓励环境保护、倡导可持续的旅游方式等方面以深化旅游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

  • 标签: 旅游气象服务 旅游气象灾害预警 旅游景区
  • 简介:地道塌陷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地面塌陷灾害,它是先前开挖的人防工程年久失修之后塌陷至地表所致。为减小灾害损失,有效实施治理工程,需要开展详细的灾害勘查工作。本文以实际工作为例,在分析工作区内各类相关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查明地道塌陷灾害的分布现状,然后利用综合地球物理勘探、钻探,钎探和槽探等方法,综合研究分析,准确查明地道的埋藏情况和分布位置。

  • 标签: 人防工程 地道 地下空洞 地面塌陷
  • 简介:气象灾害是制约茶叶生产并影响其品质的主要因素。为提升江南地区茶叶生产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基于1961~2011年江南茶区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江南茶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的年际及年代际分布,采用层次分析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茶区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江南茶区早春霜冻和冬季冻害发生频率均呈北多南少的纬向地带性分布,且呈逐年代减小趋势;夏季热害年代际发生频率表现为先降后猛增的特征,2000年代发生频率最高,以湖南、江西和浙江省变化最显著。江南茶叶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中风险区主要位于浙江中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和湖北北部,而江西、湖南及福建大部、浙江南部和湖北南部属低风险区,适宜茶叶种植生产。

  • 标签: 早春霜冻 夏季热害 冬季冻害 年代际变化 茶叶 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 简介:在回顾总结了国外火山碎屑流灾害分析模型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Flow3D模型对我国东北地区长白山天池火山未来大喷发可能产生的火山碎屑流进行了灾害区域划分.以长白山天池火山现代地形为依据,设定了11条未来爆炸式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碎屑流的可能流动线路.模拟结果表明,在喷发柱高度为10km的情况下,灾害区划最大半径为13.7km;在喷发柱高度为20kin的情况下,灾害区划最大半径为35.4km;在喷发柱高度为30km的情况下,灾害区划最大半径为57.8km.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长白山天池火山未来发生中规模、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火山喷发时火山碎屑流的覆盖范围,完成了我国第一幅长白山天池火山碎屑流灾害区划图.

  • 标签: 长白山天池火山 火山碎屑流 灾害区划
  • 简介:摘要在自然灾害中,滑坡泥石流已经成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杀手,严重的威胁了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防治滑坡泥石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多山区都易发滑坡泥石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现阶段的滑坡泥石流灾害要比过去的破坏程度严重的多,在防治策略上,需要进行一定的革新,否则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也没有办法对人民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 标签: 滑坡泥石流灾害 防治策略 现状
  • 简介:以1977-2012年中国海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及2001-2012年赤潮的月发生频率数据资料为基础,建立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时间序列。赤潮的年发生频率与时间的分段回归拟合效果较好,月频率的季节性最大值在5月(约18.22),随机波动的大小随时间序列逐步增加,波动峰值主要出现在5-7月。利用Holt指数平滑法和Holt-Winter指数平滑法分别对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0年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呈年平均增加1次的缓慢趋势上升,2013-2016年5-7月份为赤潮高发期,峰值出现在5月,基本稳定在25次左右。

  • 标签: 中国海 赤潮 频次 时间序列
  • 简介:《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14年海洋灾害总体发生频率较低,但过程强度屡破历史记录。影响我国的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为主,绿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成潮入侵等其他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6.14亿元,死亡(含失踪)24人。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均低于近10年海洋灾害状况平均值。

  • 标签: 海洋灾害 海平面 直接经济损失 海水入侵 土壤盐渍化 发生频率
  • 简介: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多发国家之一。通过对全国306个城市的环境地质调查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灾害的多发城市区域,多在山地及高原地区,如滨海山地、湿润山地、岩溶山地及黄土高原等,而平原区城市中崩滑流及不稳定斜坡灾害也不可忽视。

  • 标签: 城市地质灾害 岩溶山地 防治 环境地质调查 斜坡灾害 城市区域
  • 简介:物探方法是利用地下岩土体的物理性质差异,使用仪器测试地下介质的物性数据,应用计算技术,反演推断出地下不同岩土体分布的一种无损快速的探测方法。不同的岩土体具有不同的密度、导电性、磁性等物理性质,根据不同的物理性质.采用不同仪器设备和方法进行测试,可以解决不同的地质问题。本文论述了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探地雷达法、瞬变电磁法、地震反射波法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勘查中解决的问题,确定地下采空区分布、基岩埋深.滑面位置.地裂缝位置及分布特征,选择适当的物探方法可以解决地质灾害勘查中的重要问题。

  • 标签: 物探方法 地质灾害 勘查
  • 简介:利用2013年台风"苏力"的监测资料、台风灾情资料、2000年后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资料和台风"苏力"灾害防御行为效益评估网络问卷调查资料,采用相似分析法的上下限区间估算法,预评估台风"苏力"造成的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并利用台风灾害风险区划方法对台风"苏力"进行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台风"苏力"预评估结果与实际灾情相符,台风"苏力"灾害风险分布与实际灾情分布大部分一致,风险等级高的县市,实际灾情重,高风险区的大部县市直接经济损失均为1000万元以上。应用台风灾害防御行为效益评估三级指标体系,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可知,指标体系中的各级各项指数均能较好地反映和评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公众参与的防御行为效益,政府主导在各类减灾行为中作用最大。

  • 标签: 台风“苏力” 灾害评估 风险区划 效益评估
  • 简介: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发生频率较低,诸多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研究工作,但多是专注于一类或几类灾害或是局部地区的地质灾害,规律总结的依据主要为地质灾害隐患数据,难以准确反映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2004~2014年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近10年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 标签: 突发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灾害 泥石流灾害 分布规律 斜坡灾害
  • 简介:摘要如何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一直是煤矿行业从业者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而我们若要从源头上杜绝,就需要加强物探方法在煤矿地质灾害勘查中运用的认识。本文首先分析了煤矿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点,然后说明了煤矿地质灾害的地球物理特征,最后详细阐述了物探方法在煤矿地质灾害勘查中的运用。

  • 标签: 物探方法 煤矿地质灾害 勘查 瞬变电磁法
  • 简介:摘要高陡岩质边坡容易引发各种地质灾害,采用合理的防护技术减少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经常遇见的问题,如治理不及时或措施不妥当,会给人民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损害。

  • 标签: 高陡边坡 结构特征 地质灾害防治
  • 简介:以抚顺清原地区南口前镇浑河支流(包括海阳河和康家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周围雨量站的降水资料、SRTM3全球数字高程模型和辽宁省土地利用类型等资料,利用FloodArea淹没模型对2013年8月16日抚顺清原地区特大暴雨洪涝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FloodArea淹没模型模拟的清原地区暴雨洪涝过程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8月16日17时,最大小时降水量达61.7mm;17日01时后,降水过程结束。随着降水量积累,南口前镇浑河支流流域的水位逐渐上涨,流域内海阳村与南口前村水位上涨迅速,16日23时隐患点淹没深度出现最大峰值,其中,南口前村淹没深度达4.12m,海阳村淹没深度达2.32m;至17日01时,隐患点淹没深度逐渐降低,洪水继续向下游集中,下游水深持续增加,最后流入浑河,结束暴雨洪涝过程。通过分析隐患点的逐时淹没深度与流域面雨量的相关关系,推算清原地区暴雨洪水过程山洪灾害不同风险等级的隐患点致灾临界面雨量阈值;其中,南三家村与康家堡村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而南口前村与海阳村4个山洪灾害风险等级的临界面雨量阈值分别为33.2、43.2、53.2mm和63.2mm及41.3、57.6、73.8mm和90.0mm。

  • 标签: 洪水灾害 淹没模型 临界雨量
  • 简介:北京地区泥石流灾害较为发育,总体以暴雨型沟谷泥石流为主。本文分析了北京泥石流灾害预警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泥石流灾害预警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

  • 标签: 泥石流 预警研究 现状 技术方法 探讨
  • 简介:青海省靠近我国南北地震带,是一个地震频发的省份,而农居相对于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能而言较为薄弱,也是造成地震损失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青海省的地理状况、历史震灾情况、农居建筑结构等进行研究,总结出青海省各结构类型农居震灾破坏率,评估乡级空间尺度的农居震灾易损性并分级,最后简单分析造成易损性较高的因素并提出建议。

  • 标签: 农居 易损性 地震 青海 抗震性能
  • 简介: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特别是在地震小区划工作中,对地震滑坡的评价通常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因此,对其影响范围未给出定量的评价结果.本文以吕梁新城地震小区划滑坡评价为例,通过对该区的地质条件、地貌特征的研究,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剖面,选取地震力、内聚力、摩擦角作为影响因子,采用离散单元法(DEM)对潜在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可能失稳的滑坡体潜在滑动的影响范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已知滑坡与潜在滑坡剖面结构特征的类比,对整个研究区内滑坡体的影响范围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吕梁新城的规划提供依据,也可为同类工程中地震滑坡灾害的定量评价提供参考.

  • 标签: 地震小区划 滑坡 定量分析 类比法
  • 简介: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气象灾害特点,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需求,利用手机作为气象灾害发布重要手段,依托于中国移动短信点对点互连协议及现有的气象局网络资源,提出并设计了基于气象实时数据库应用的手机短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的设想,形成内蒙古自治区级和各盟市、旗县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体系,为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手机发布能力、发布时效提供基础平台支撑.

  • 标签: 手机短信 气象灾害 预警信息 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