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探索地震前兆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本文采用高通滤波的方法,处理分析了来自世界不同位置4个超导重力台站5次大地震的秒级固体潮重力数据,发现在这些地震发生之前数天内,能够接收到稳定的重力高频扰动信号,其中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出现一个主频为0.1-0.3Hz的重力扰动,而其他4次地震出现两个主频为0.12-0.17Hz和0.06-0.085Hz的重力扰动。另一个发现是当地震发生在大陆与海洋板块断裂带时这种重力扰动信号具有远场效应,即重力扰动异常出现在距离震中较远的超导重力仪上,而较近的台站异常较小或没有异常。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重力扰动信号与地震发生具有较密切的相关性,可作为一种有潜力的临震预报信号;重力扰动信号的远场效应也许能够揭示某些地震发生前地球内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但由于地球上重力固体潮台站分布的非常不均匀,上述结果还需要今后研究更多的样本数据加以证实。

  • 标签: 地震 震前重力扰动 超导重力仪 远场效应
  • 简介:本文利用GPS观测的1999-2007年汶川震3期地表变形数据和2008年汶川同震地表变形数据,结合地震位错理论,通过高斯变换和坐标旋转建立断层模型,运用遗传算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断层震3期和同震滑动参数。结果表明龙门山断层震3期平均走滑位移为-5.39mm,倾向位移为2.66mm,与同震断层滑移相比较,发现震断层的滑移趋势与同震断层滑移一致,均为逆冲兼右旋的挤压运动。比较震3期逆冲方向的滑移量,发现逆冲滑移有加速的现象。并根据震和同震的断层滑动量估算了汶川地震复发周期。

  • 标签: GPS 断层滑移 震前 同震 汶川地震
  • 简介:研究区位于HT盆地东次凹中央洼槽,由于该区岩性复杂,各岩性波阻抗叠置严重,所以单纯利用纵波阻抗不能很好地识别岩性,进而影响砂体展布形态的刻画。叠同时反演技术利用地震道集近、中、远不同偏移距地震道上的丰富振幅、频率等信息,不仅反演出纵波阻抗和横波阻抗,还可以得到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等重要的弹性参数数据,对有利储层预测和岩性识别具有重要作用。在测井和地震资料处理、地震岩石物理分析以及叠同时反演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有效刻画出有利区带,降低了井位部署风险,并指出了有利勘探靶区。应用结果表明,利用叠同步反演技术能够较好地预测有利砂岩的分布形态,预测成果在HT盆地岩性勘探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 标签: 叠前同时反演 纵波阻抗 纵横波速度比 岩石物理模板 HT盆地
  • 简介:基于2013年4月—2015年3月乌鲁木齐北部城区黑山头气象自动站资料和大气成分站资料,对大气能见和气象、污染要素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以探究乌鲁木齐北部城区大气能见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气象和污染要素对大气能见的影响。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北部城区大气能见度日、月及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春、夏、秋季的大气能见度日变化规律类似,冬季则差异较大。夏季能见最高,冬季最低。2014年与2013年相比,春、夏、秋季的大气能见均值变化不大,但2014年冬季大气能见明显优于2013年;(2)大气能见与相对湿度、气压呈负相关,与温度、风速呈正相关,其中温度影响最显著。大气能见与PM10、PM2.5和PM1.0呈负相关,其中PM2.5影响最显著,PM10影响最小;(3)大气能见与相对湿度和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与PM10、PM2.5和PM1.0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通过回归分析拟合建立的大气能见与相对湿度、温度、PM2.5和PM1.0的多元非线性模型,经验证该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大气能见的变化规律。

  • 标签: 乌鲁木齐北部城区 能见度 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基于青海省公路沿线附近青海境内50个气象站点2004—2015年能见地面观测资料和DEM数据,采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空间插值方法,进行能见的时空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雾、大风沙尘暴、短时强降水等观测资料,对能见变化成因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省公路沿线年、季、月、日平均能见大体呈东西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玉树东部、果洛州、海南州、海北西部、海西中东部地区平均能见最好,有利于公路交通线路的安全运行,而西宁地区、海东市、黄南州、海北中东部、格尔木地区平均能见最差,对公路交通运行安全影响较大,应注意防范;(2)全省年平均能见在17.4~48.8km之间,能见的月变化特征显著,但日变化特征不明显;(3)造成青海省能见时空变化的主要天气现象有大雾、大风沙尘暴和短时强降水。

  • 标签: 青海省 能见度 变化特征 成因
  • 简介: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生产的影响,选取甘肃省定西市为研究区,以马铃薯气候适宜模型为基础,利用1961—2010年当地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重点分析该区域马铃薯的温度、水分及综合气候适宜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1961—2010年定西地区马铃薯温度适宜以0.012·(10a)~(-1)(P〈0.01)的速率呈现上升趋势,水分适宜变化趋势并不明显,综合气候适宜以0.006·(10a)~(-1)(P〈0.05)的速率呈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看,温度适宜和综合气候适宜均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域分布特征,水分适宜总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特征。相较于1961—1990年,1991—2010年定西北部地区马铃薯气候适宜增加十分明显。

  • 标签: 马铃薯 温度适宜度 水分适宜度 综合适宜度
  • 简介:通过对2008年至2015年腾冲台数字化水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腾冲台水温动态在腾冲及周边地区一些中强以上地震表现出异于水温正常动态和主要干扰的震异常特征。这些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水温阶升、水温阶降和盈江地震引起的震兆异常。这对于利用腾冲台水温震异常作为地震短期预报的依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水温 异常特征 阶升 阶降 腾冲地震台
  • 简介:测量不确定是表示测量结果可信度的参数.DYC1型气压传感器是DZZ4新型气象自动站中采集大气压力的数字型压力传感器,在常年的使用过程中存在零点漂移,根据JJG(气象)001-2015《自动气象站气压传感器检定规程》,使用3MS(MeteorologyMetrologyManagementSystem)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系统,以DYC1型气压传感器为分析对象,通过被测量数学模型,对其检定结果进行不确定评估,通过实验分析得出DYC1型数字气压传感器检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为0.102hPa,对其他类型传感器的检定结果不确定评定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气压传感器 检定结果 不确定度评估
  • 简介:影响能见的不仅仅是大气污染物,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用能见反映空气质量,需要考虑水汽的作用。在已有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构造空气污染指数(API)与能见和空气相对湿度的数学关系。依据全国10个代表城市2001—2012年逐日API资料和同期08:00(北京时)地面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公式中的待定系数,从而建立利用能见和相对湿度估算API的统计方程。结果表明:(1)当空气相对湿度小于78%时,能见主要受空气污染物浓度影响;当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6%时,能见主要受空气湿度影响;当空气相对湿度介于78%~96%时,能见受空气污染物浓度和空气湿度共同影响;(2)除拉萨和兰州外,其余城市API与能见和相对湿度的相关程度都通过了α=0.00001的显著性水平,并且相关程度冬半年好于夏半年;(3)API与能见和相对湿度拟合关系中的参数b0和b,除拉萨、乌鲁木齐和兰州以外,其余城市的变化幅度都比较小;(4)回代检验表明,除个别月份外,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相对较小,说明API与能见和空气湿度的数学关系式可以拟合API。

  • 标签: 10个代表城市 API 能见度 相对湿度
  • 简介:次点火山(petit-spotvolcano)是指远离大洋中脊和地幔柱的大洋板块在即将进入俯冲带之前,由于板块的弯曲引发部分熔融所导致的局部海底火山作用。次点火山有时夹带有来自深部岩石圈的包体和捕虏晶,是了解大洋岩石圈深部物质组成的重要信息载体。次点火山自从在日本外海发现以来.在智利,汤加及巽他等俯冲带外围陆续被发现,显示次点火山并非是偶然,孤立的现象,其对大洋岩石圈组成、俯冲带的物质再循环和深部地幔的影响越来越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

  • 标签: 大洋岩石圈 地幔包体 火山岩 交代作用 俯冲消减 海底火山作用
  • 简介:2010年4月-2011年1月期间,在高潮位和中潮位下,分别对杭州湾南岸滩涂排水区和非排水区的5个断面进行桡足类丰和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15种河口桡足类,包括剑水蚤3种、哲水蚤5种和猛水蚤7种;第一优势种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dorrii),第二优势种为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tetraspina);研究区河口桡足类的平均丰为15.3ind./L,平均生物量为0.214mg/L,主要分布在排水区的S3和S2采样断面。在春季采样日,滩涂水中的NO2—N和PO4—P营养盐通过浮游植物生物量影响桡足类群落,浮游植物生物量是河口桡足类丰发展的决策因子和桡足类生物量波动的限制因子;在夏季采样日,水中的高浓度NH4—N通过NO2—N含量损害桡足类,成为桡足类丰变化的限制因子;温排水通过减少海水溶解氧含量间接影响桡足类生长,成为桡足类生物量变化的限制因子;在秋季采样日,水中的SiO3—Si含量是桡足类丰和生物量的决策因子。

  • 标签: 滩涂 河口桡足类 丰度 生物量 通径分析 杭州湾
  • 简介:通过最新的全球地磁模型——CALS10K.1b,结合CALS3K.4与IGRF11模型,计算并分析了10000BC~1990AD期间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非偶极子(ND)磁场Z分量的时空变化。为了深入了解ND场的变化,从场源的角度,对2n(n=2-10)极子ND场及其对应的能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ND场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在10000BC-2500BC期间,ND场以正值为主并持续了近7500a,在2500BC-1500AD期间强度转弱为以负值为主并持续至1500AD,自此快速增强为以正值为主。东亚地区ND场异常基本在截断阶数(n)为3时即形成,且该异常区已在大陆地区内形成了封闭的圆形区域,这意味着3阶的ND场占据了总ND场强度的大部分。ND场在核幔边界(CMB)处衰减较快,在地表处则趋于稳定。

  • 标签: 地磁场 非偶极子 CALS10K.1b IGRF11
  • 简介:按照测量不确定评定方法,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铋结果进行不确定评定。研究发现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铋含量的不确定主要来源于样品制备过程、标准溶液配制过程、校准曲线拟合过程、重复性测量以及分析仪器的不确定等。通过对各分量的不确定进行量化,得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和扩展不确定。结果表明最大的不确定来源于样品制备过程。当样品中铋含量为24.76μg/g时,其扩展不确定(k=2)为1.40μg/g。

  • 标签: 氢化物原予荧光光谱法 地球化学 不确定度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