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以黑龙江五常黑米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提取其中的黄酮类物质,考察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pH对黑米中黄酮类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酶提取黑米黄酮工艺,最后对黑米黄酮的抑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酶提取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0.8%,酶解温度47℃,酶解时间65min,pH4.6,此条件下黑米中黄酮的提取率为1.26%。黑米中黄酮类物质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 标签: 黑米 黄酮 提取 纤维素酶 抑菌活性
  • 简介:罗汉果甙是一种天然的甜味剂,为提高罗汉果中罗汉果甙的提取率,缩短提取时间并简化提取过程,本文利用双酶解法并辅以超声波提取罗汉果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超声温度以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添加量五个因素对罗汉果甙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对罗汉果甙提取率有显著影响的料液比、超声温度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添加量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液比为20∶1,超声温度为60℃,纤维素酶与果胶酶添加量分别为4U/g和100U/g,在此条件下固定超声功率20kHz,超声2h,所得罗汉果甙的提取率可达3.482%。

  • 标签: 罗汉果 罗汉果甙 双酶 超声波
  • 简介:采用响应面(RSM)优化透骨香果花青素的超声-振荡提取工艺。以花青素得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RSM对花青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回归方程和响应曲面分析,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为60%乙醇中盐酸含量0.15%,液料比为30∶1,在水浴温度为59℃下超声40min,再在室温水浴下振荡62min。以此条件提取花青素得率为(46.61±1.54)mg/g,与理论预测值仅相差2%~4%。

  • 标签: 透骨香 花青素 响应面法 超声-振荡辅助提取 优化
  • 简介:以蛹虫草残渣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碱提取蛹虫草残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蛹虫草残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最佳提取条件为:NaOH质量分数7.24%,料液比1﹕11,温度60.10℃,时间60.34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蛹虫草残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15.07%,持油力为5.83g/g,持水力为4.22g/g,膨胀性为7.32mL/g。

  • 标签: 蛹虫草残渣 可溶性膳食纤维 碱法提取 响应面法优化
  • 简介:研究桦褐孔菌黄酮及多糖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通过热水浸提的方法,以黄酮和多糖提取得率作为评价指标,探讨了温度、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对桦褐孔菌黄酮和多糖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优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2.5h,料液比1∶25(w/v),提取次数2次,此时桦褐孔菌多糖提取得率为1.16%,黄酮提取得率为3.92%。

  • 标签: 桦褐孔菌 黄酮 多糖 提取工艺
  • 简介:基于表面活性剂能提高荧光强度,分散液相微萃取能提高萃取率,建立测定小麦粉中过氧化苯甲酰的荧光分光光度。讨论了溶剂种类,优化了测定温度、缓冲溶液、表面活性剂种类和用量对过氧化苯甲酰荧光强度的影响;讨论了萃取剂、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结果表明:无水乙醇溶液,冰浴,不加缓冲液,加100μL吐温-80(2g/L),用70μL二氯甲烷做萃取剂和140μL乙腈做分散剂,超声1min对小麦粉样品进行预处理。在1cm微量比色皿中,激发波长(λex)为285nm,于发射波长(λe_m)310nm处读出荧光强度。在0.17~6.00μg/mL范围内,过氧化苯甲酰浓度与其荧光强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3,检出限为0.2028mg/kg。加标水平在1.29~2.55mg/kg范围内,回收率为96.9%~105.6%,RSD为5.80%~6.80%(n=3)。新建方法可用于小麦粉中过氧化苯甲酰含量测定。

  • 标签: 过氧化苯甲酰 分散液相微萃取 荧光分光光度法 吐温-80 小麦粉
  • 简介:目的掌握广东省深圳市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时空分布特征,确定重点污染海域,为实现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2015年深圳市海域3个监测点(斜吓湾、东涌和珍珠岛)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监测数据进行径向基函数插值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掌握监测点周围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的大体分布状况和时空聚集区域。结果由径向基函数插值结果可知,斜吓湾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相对较高,东涌和珍珠岛海域含量相对较低,而且斜吓湾、东涌和珍珠岛海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分布特点存在明显差异;时空扫描发现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聚集性。2015年1-6月斜吓湾海域是最可能聚集海域(LLR=7.72,RR=5.59,P=0.00083〈0.001)。结论通过径向基函数插值和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可以获得麻痹性贝类毒素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时空聚集特征。

  • 标签: 径向基函数插值 时空扫描 麻痹性贝类毒素 空间分布 食品安全 ARC
  • 简介:采用超临界CO2对苍耳叶进行挥发油提取,产物通过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成分,结果表明:从苍耳叶挥发油中鉴定出包括2,6-二甲基-3,7-辛二烯-2,6-二醇、2-甲氧基-3-烯丙基苯酚、十六烷酸及亚油酸类的聚合物等共44种化学成分。同时通过牛津杯试验研究了苍耳叶挥发油对常见食品腐败类菌种(酵母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苍耳叶挥发油对不同种类的细菌和真菌的抑菌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0.26%(V/V),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65%,对大肠埃希菌则无抑菌效果,这与已有报道存在较大差异。提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挥发油的组成成分或特定成分比例有关,进而可能与提取方法有重要关系。

  • 标签: 苍耳叶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抑菌性
  • 简介:采用日立L-88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五个不同品种的荔枝果汁的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荔枝果汁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药效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8.68%~23.25%;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0.80%~58.23%;药效氨基酸的含量为21.91%~52.79%。其中,γ-氨基丁酸含量达到游离氨基酸总量的38.6%。此外,荔枝中的还原糖主要以果糖和葡萄糖的形式存在,黑叶和妃子笑品种的荔枝以积累单糖为主,属单糖积累型。

  • 标签: 荔枝 品种 氨基酸 糖类
  • 简介:目的通过对南京城北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为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和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4年南京城北1家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病例信息和粪便标本,对标本中肠道病毒、非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进行检验,对监测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583份标本中,病毒检出率为31.73%(185/583),其中诺如病毒110份;病原菌检出率为2.57%(15/583),其中副溶血性弧菌8份;不同季度之间的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44岁年龄组为高发人群,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为发病高峰期;可疑食物中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结论南京城北地区食源性疾病感染的主要病毒为诺如病毒,其次为轮状病毒;病原菌感染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应加强健康宣教和卫生管理,完善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制度,提高监测水平,增强食源性疾病防控能力。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哨点医院 监测 诺如病毒 副溶血性弧菌 食源性致病菌
  • 简介:目的通过对2011—2015年河北省瓶(桶)装饮用水产品的检验报告进行分析,了解产品质量状况。方法分析2011—2015年河北省矿泉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瓶(桶)装饮用水产品检验报告共计317份,统计各产品合格率和主要不合格项。结果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87.50%(35/40)、94.03%(63/67)和80.48%(169/210),总合格率为84.23%(267/317)。主要不合格项为标签、溴酸盐和菌落总数。结论瓶(桶)装饮用水产品不合格率较高。

  • 标签: 瓶装饮用水 市场准入 检验 溴酸盐 菌落总数 亚硝酸盐
  • 简介:目的分析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一起吊浆粑食物中毒事件,鉴定引起中毒的致病因素。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4份食物样品参照GB/T4789.29—2003进行微生物常规培养,对其中分离的疑似目标菌株进行VITEK2COMPACT生化鉴定和16SrRNA序列比对,并对样品进行动物中毒试验,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样品中的米酵菌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分离的3株食源性致病菌的16SrRNA序列比对和VITEK2COMPACT生化鉴定结果均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gladioli),均可产毒使小鼠死亡,且样品中米酵菌酸含量超标,产毒量最高达9.67mg/kg。结论该食物中毒事件是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污染吊浆粑,产生大量米酵菌酸所致。从试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该菌株应为我国命名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cocovenenanssubsp.farinofermentans)。

  • 标签: 吊浆粑 食物中毒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 毒素 米酵菌酸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 简介:目的对2015年水产品中二氧化硫残留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我国居民水产品膳食中二氧化硫暴露水平及对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的潜在风险。方法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允许使用二氧化硫的最大使用量和现有我国居民水产品实际的消费量数据,采用点评估方法,对我国居民全人群及各组人群通过水产品摄入二氧化硫的水平进行估计,并与国际组织制定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进行比较。结果水产品二氧化硫残留值高于CAC规定的二氧化硫最大使用限量(30mg/kg)的占总样品量的12.70%(79/622);其中海米类二氧化硫残留情况最严重,残留量P95值为413.25mg/kg,占CAC限量的1377.50%。城市和一类农村人群,以及男女各年龄组人群以二氧化硫含量最大值得出摄入量不同程度超过ADI,提示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其中海米类的贡献率最高。结论我国居民全人群通过水产品摄入二氧化硫的水平基本处于安全水平。但是,目前我国水产品中二氧化硫的残留情况较为普遍,部分产品残留水平较高的现象应予以关注。

  • 标签: 水产品 二氧化硫 亚硫酸盐 膳食暴露 风险分析 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