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49-2游泳池式反应堆增加了一回路能动破坏虹吸功能,以弥补手动破坏虹吸阀门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打开的不足.在改造前,分别计算了在不同孔径的虹吸破坏孔下一回路正常运行时的漏流和事故情况下虹吸破坏能力.根据计算结果,在堆水池内一次水管道6.5m高处打了一个1.6cm直径的孔作为能动破坏虹吸孔.验证表明,新增的能动破坏虹吸孔即不影响反应堆的正常运行,也具备了破坏虹吸的功能.

  • 标签: 49-2游泳池式反应堆 -回路 非能动破坏虹吸
  • 简介:设计反应谱对评价核电厂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极为重要。本文从统计核电厂抗震设计标准反应谱时选取的强震数据及统计方法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了美国RG1.60设计反应谱和我国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的异同。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核电厂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提出需考虑的关键因素,为核电厂抗震设计和审评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核电厂抗震设计反应谱 RG 1.60设计反应谱 强震数据 统计方法
  • 简介:美国核管会(U.S.NuclearRegulatoryCommission,简称NRC)在对能动核电厂AP600和AP1000进行安全审查过程中,提出对安全系统监管(RegulatoryTreatmentofNon-SafetySystem,简称RTNSS)的安全要求,这是NRC对能动核电厂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文介绍了NRC提出RTNSS的历程、监管要求和实施程序,并研究了我国能动核电厂的安全相关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监管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于RTNSS相关安全要求与我国最新发布的核安全法规的一致性,作了评估说明。

  • 标签: 核电厂 非能动安全 监管 非安全相关系统监管
  • 简介:对于除核电厂以外的其他核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文件中推荐使用一组适用于不同场地情况的标准设计反应谱。通过研究分析其特点,并将GB50011-2010规范中推荐的设计反应谱与其他核设施反应谱相对比,为核设施设计中适当选择设计反应谱提供参考。

  • 标签: 其他核设施 设计地震反应谱 外部事件分类
  • 简介:能动技术在核电工程领域越来越受重视,文章列举了能动自然循环在核电系统中的应用,对其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能动自然循环可靠性分析目前的数学研究方法,并简要总结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能动自然循环的发展方向。由于能动自然循环存在失效的可能,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应对能动自然循环物理过程失效及其可靠性予以足够重视和积极研究;为了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系统运行过程中要能动与能动相互结合,同时选择精确模型,完善能动可靠性分析方法,准确实现理论计算与实验验证。

  • 标签: 自然循环 非能动 可靠性 失效
  • 简介:反应堆中的石墨废物体积庞大并且含有长寿命放射性核素,是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难点。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放射性石墨废物处理技术、部分国家石墨废物处置策略和替代方案研究的进展;分析总结了石墨分类处理处置策略、适用中等深度处置的废物最小化发展方向;最后对我国在反应堆石墨废物处置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 标签: 反应堆 石墨 废物最小化 放射性废物 分类 中等深度处置
  • 简介:本文根据IAEA要求的可接受标准、基本原理和反应堆退役一般的处理方法.对反应堆退役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了一个初步的放射性总量估算方法.并与实际值进行分析比较,对核设施退役过程中的辐射特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核设施 退役 辐射特性
  • 简介:反应堆退役将产生大量放射性废物金属,熔炼处理可使其减容、再循环再利用,以大量减少放射性废物处置量,回用绝大部分金属。熔炼处理有减容、整备、包容放射性核素、降低比活度、便于放射性监测等优点,但会产生二次废物、对一些放射性核素的去污效果不理想等缺点。因此采用这项工艺要预先用其他去污工艺去污,预计去污效果和落实再循环再利用的去向,还必须有效控制二次废物。

  • 标签: 反应堆退役 放射性金属废物 熔炼处理
  • 简介:反应堆操纵员是核电厂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保证,对操纵员的筛选、培训和考核尤为重要。但随着核电的发展,以及社会民众对电厂安全性要求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反应堆操纵员的培训与考核在某些方面已逐渐不能适应我国核电发展的需求。笔者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操纵员考核制度、培训手段、选拔方式等方面的不足,结合我国核电发展对操纵人员的要求,提出操纵人员考核及管理体系可优化性、加强复杂工况培训以及重视操纵员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一些观点。

  • 标签: 反应堆操纵员 培训 考核
  • 简介:水冷反应堆包括轻水堆和重水堆,轻水堆分为压水堆和沸水堆;重水堆分为加压重水堆和加拿大的氘铀堆。国际上把它们归为一类进行研究。本文涉及的破损燃料元件的在役检测和处理包括:反应堆运行时的检测;换料时或换料后的检测;在燃料组件内鉴别破损的燃料棒;燃料组件的监测、拆卸和修复;破损燃料棒拆出后的检测,破损定位与修补。

  • 标签: 水堆 燃料元件 在役检测
  • 简介:本文应用FLUENT软件对APl000的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和换料水箱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c型传热管数量和冷却剂入口温度对热交换器换热性能和换料水箱内热分层、自然循环现象的影响。分析表明,总体通流面积不变,随着传热管数量增加,热交换器出口温度变小,水箱水温整体提升,热分层现象显著,自然循环趋势明显;质量流量不变,随着冷却剂入口温度的增加,入口流速增加,热交换器出口温度变大,但降温幅度也变大,水箱平均水温升高,热分层范围扩大,自然循环流速加快。

  • 标签: 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 换料水箱 数值模拟 FLUENT C型传热管
  • 简介:本文基于热声效应原理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测温装置,用于弥补现今核反应堆内以热电偶等方式测温缺乏能动特性的不足,可以提高在严苛环境下仪表测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文利用DeltaEC热声计算软件对设计的热声测温装置各个组件尺寸进行了优化,目标是使得各个组件组成的系统性能最佳,即在同等工作条件下装置内气体震荡幅度最高。经过优化后,通过改变热端温度找到了热端温度与装置内声波频率的对应关系,近似为一条一次函数直线,因此新型的测温装置可以有效地实现能动测量。

  • 标签: 热声效应 非能动 核安全
  • 简介:本文综述了我国研究性反应堆核事故应急准备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 标签: 研究堆 核事故 应急准备
  • 简介:反应堆卸料过程中,燃料组件吊运是关键操作之一,由于在燃料组件吊运时发生跌落事故的后果较为严重,需要预先对该事故进行详细分析,评价事故对工作人员、公众及环境的影响。本文从事故起因、事故进程、事故缓解措施、事故处理程序及事故后果等方面对燃料组件吊运跌落事故进行了描述、分析和评价。从事故分析可见,发生燃料组件吊运跌落事故时,由于^85Kr的逸出而造成工作人员受到浸没外照射的剂量不超过1.28×10^-1mSv。工作人员对事故进行处理而受照的剂量最大为15mSv。从环境影响评价可知,事故致使厂址N方向距离厂址边界约1.5km处村庄公众接受的个人有效剂量最大,为2.56×10^-6mSv,10km范围内公众集体有效剂量为3.75×10^-2人·mSv。

  • 标签: 反应堆卸料 燃料组件跌落 事故分析
  • 简介:回顾了美国核管会反应堆监督管理体系的发展过程,简要介绍新监督管理体系的监管理念、运作流程、安全评价框架及行动矩阵,并多角度对比分析了新旧监管体系,为我国的核安全监管提供参考。

  • 标签: 监督管理 安全基石 性能指标 检查发现项 安全评价
  • 简介:本文对能动压水堆核安全监管要求的变化作了具体的叙述和分析。13项重要的改变涉及:安全级系统的监管处理、安全停堆状态、全厂断电法则、未能自动停堆的预计瞬态法则、安全参数显示系统问题、事故后取样系统、蒸汽发生器多管破裂、氢的控制、重新定义运行基准地震、现实放射性源项、安全壳C型试验的最大时间隔、关于能动流体系统的单一故障以及ITAAC问题。

  • 标签: 核安全 非能动压水堆 监管
  • 简介:为确定整体效应试验模拟中的重要热工水力现象,本文以AP1000为例,对AP系列能动核电厂全厂断电工况下的事故现象进行了识别和排序。通过分析能动全厂断电的事故进程划分了事故阶段,并基于核电厂设计进行了系统分解;通过对法规进行技术分析,获得了能动核电厂全厂断电事故的安全要求和评判指标;通过对主回路冷却剂系统(RCS)、能动堆芯冷却系统(PXS)内热工水力现象的识别和重要度判断,得到了能动核电厂全厂断电事故现象识别与排序表。研究结果表明:能动核电厂全厂断电事故可分为主回路自然循环、能动堆芯冷却系统自然循环和长期冷却三个阶段;主冷却剂系统的水体积,尤其是稳压器内的水体积是全厂断电事故中应关注的核心评判指标;在系统部件内识别出的热工水力现象,按其对评估指标的影响程度,可进行现象重要度排序。

  • 标签: 全厂断电 非能动 现象识别与排序 安全判据 事故阶段
  • 简介:在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不仅会产生许多放射性污染物质,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放射性污染物质,比如重金属和有机物等。各种污染物的存在以及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污染场地修复的难度,混合污染场地修复是当前场地修复所遇到的一大难题。本文在总结放射性以及放射性物质污染场地的修复经验的基础上,介绍了混合污染场地修复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措施,对混合污染场地的修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和其他有害物的混合污染 修复
  • 简介:以秦山核电厂一期工程反应堆为例,运用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MCNP程序建立了模拟计算模型,构建出反应堆压力容器内堆芯组件成分及排布,利用MCNP程序中的KCODE卡计算了反应堆中可燃毒物棒数量和位置的变化对有效增值系数Keff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控制棒和化学补偿控制对反应堆Keff值影响的情况下,随着可燃毒物棒数量的增多,Keff值呈线性下降的趋势,当毒物棒的布局由密到疏时,Keff值由大变小,这与理论结果一致。

  • 标签: 核反应堆 可燃毒物控制棒 有效增值系数 MCNP
  • 简介:为防止田湾核电站3号、4号机组安全设施驱动系统(ESFAS)自动和手动触发信号由于软件故障没有生成,设置一套数字化安全设施驱动多样性系统(或称为手动安全驱动系统,简称MASS)提供TXS软件之外的手动操作手段,在计算机化保护系统失效后执行安全功能。MASS采用一套独立的处于计算机系统以外的多样化的硬件系统实现,从主控室发出的ESFAS手动触发信号经MASS后与计算机系统形成的ESFAS驱动信号经"或"逻辑处理后传送至驱动控制装置(PAC),从而可有效避免由于计算机软件共因故障而导致的ESFAS不可操控。

  • 标签: 软件共因故障 TXS MASS ESF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