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纳米Cu、纳米TiO2和纳米LaF3润滑添加剂在85W/90基础中的油溶性,比较了三种纳米润滑添加剂在齿轮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纳米铜添加剂能够显著提高基础的极压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采用SEM对铜纳米微粒在复合剂体系中的极压抗磨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摩擦过程中铜纳米微粒在表面形成沉积膜,从而表现出良好的极压抗磨性能。

  • 标签: 纳米润滑油添加剂 齿轮油 应用
  • 简介:美国赖斯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表示,他们发现,生产碳纳米管时在碳中添加少量的硼,能够获得固态、海绵状且可重复使用的亲块状物质,它具有极强的吸能力,有望用于水面漏油的清理。

  • 标签: 可重复使用 碳纳米管 吸油能力 物质 亲油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 简介:以中间相沥青浸渍整体碳毡发泡技术制备的一种新型多孔C/C泡沫复合材料为预制体,通过液相硅渗(LSI)工艺制备了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预制体不同孔隙率对si渗及C/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采用发泡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C/C预制体的致密化处理。预制体孔隙率为65.41%时液相硅渗处理后所得复合材料性能最好,密度为2.64g/cm3,弯曲强度为137MPa,弹性模量为150GPa。纤维未作表面抗硅化涂层处理以及复合材料中存在闭孔是C/SiC复合材料性能不佳的主要原因。

  • 标签: C泡沫 液相硅浸渗 C/SIC 孔隙率
  • 简介:无压渗法是一类先进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总结了无压渗方法制备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工艺特点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无压渗工艺的主要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工艺的可能机理,并指出了该工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 标签: 无压浸渗 金属基复合材料 浸渗机理
  • 简介:将不同质量的聚氧乙烯(PE0)加入到由乳液聚合而得到的均匀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水乳液中,制备了稳定、质量分数分别为lO%、15%、20%的PEO/乳液,并将其作为纺丝液进行静电纺丝。通过纳米粒径分析仪、粘度计、溶液电导率测试仪分析了纺丝液的性质;应用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纺丝液浓度、纺丝电压、丝液流速对纤维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乳液静电纺丝法可以制备具有芯一鞘结构的纳米颗粒及纳米纤维。

  • 标签: 乳液静电纺丝 芯-鞘结构 聚氧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简介: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最近报道,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科学家在普通微生物学会秋季会议上报告的一项研究结果称,借助一种细菌,用俗称地沟的废弃食用油作为原材料就能以较高效率合成可降解生物塑料,一旦实现规模化生产,不仅可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为医疗植入物提供合适的高品质塑料。

  • 标签: 可降解生物塑料 地沟油 制造 微生物学会 规模化生产 物理学家
  • 简介: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以1号生物航煤为燃料的商业客机4月24日在上海首次试飞成功。该生物航煤以餐饮废油为原料,“地沟”从此变废为宝。

  • 标签: 变废为宝 地沟油 航煤 生物 中国 首飞
  • 简介:据有关媒体报道,巴西石油公司近日宣布,他们已开发出一种混合了植物的新型柴油。这将使巴西大幅度减少柴油进口。这种新燃料被命名为“H—B10”,是该公司用18个月的时间研制出来的。研究人员通过将石油产品与从大豆、葵花子、棉子和蓖麻子中榨取的植物混合到一起,最终研制出了这种新燃料。H—B10是炼油厂生产的,它与目前使用的生物柴油不同,后者是燃料销售商用常规柴油和植物勾兑出来的。他们预计,到2007年,将有3家炼油厂生产这种新型燃料。2007年巴西石油公司将使用2.56亿升植物来生产H—B10新燃料,这相当于公司目前年柴油进口量的15%左右。

  • 标签: 石油公司 新燃料 植物油 巴西 混合 生物柴油
  • 简介:EMS伊文达-费希尔(Inventa—Fisher)公司开发出1种新型聚酯反应技术,可降低生产聚酯原材料消耗,并可提高产率。这种称为ESPRE的塔式反应可使转化费用降低26%,提高销售收益22%,并使聚酯质量得到改进。该反应可灵活地用于生产PET、PTT、PEN和PBT及其共聚酯。

  • 标签: 聚酯 反应器技术 产率 产品质量 生产装置
  • 简介:相变存储作为一种新型的基于硫系化合物薄膜的随机存储,被认为最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主流的非易失性存储。本文将对相变存储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现状及产业化趋势作以介绍。

  • 标签: 相变存储器 发展
  • 简介:以硬脂酸锌为Zn源、硫化钠为S源,首次采用油水界面法制备出单分散于环己烷和甲苯的ZnS纳米材料,探索有机溶剂、锌源和油酸浓度等对紫外吸收影响的同时,以ZnS为基质,掺杂Mn^2+和Eu^3+制得ZnS:Mn^2+,Eu^3+发光纳米材料,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紫外可见(UV-VIS)和荧光分光光度计(PL)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紫外和HRTEM测试结果均表明,产物为单分散性,平均粒径为4.3nn;荧光测试表明,产物所发荧光较强,肉眼可观测到明显的橙黄色(585nm)和橙红色(616nm)发光;XRD结果显示,产物结构为立方闪锌矿结构

  • 标签: ZnS:Mn^2+ Eu^3+ 发光纳米材料 油水界面法
  • 简介:在对彗星坦培尔1号173天空间追踪之后,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飞行释放出一个称作撞击的探测,并于2005年7月4日与彗核碰撞。铜在这个撞击中占有一半的重量。选择铜完成这一使命基于若干因素,其中包括铜的总强度足以穿过彗星外层表面。为使这个探测更加坚固,向铜中掺入了3%的铍。

  • 标签: 撞击器 核碰撞 彗星 美国宇航局 探测器
  • 简介:来自加州爱德华兹美国航空航天局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制造方法使“混合翼”飞行设计可以实现。这个制造过程从碳基复合材料杆开始。杆用碳纤维织物覆盖并缝合到位。织物用泡沫缝合产生横向结构,然后在织物内灌注环氧树脂形成一个坚固的复合结构。目前正在开发一个30英尺宽,二级增压结构用来验证这种制造方法,预计这将在2015年完成。

  • 标签: 飞行器设计 混合 碳纤维织物 美国航空航天局 碳基复合材料 制造方法
  • 简介: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制备钡铁氧体(BaFe12O19),研究了反相微乳液法油水比例对BaFe12O19磁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烧结温度对晶相以及晶体形貌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实验工艺参数,当相和水相的体积比为6:1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80℃热处理得到的样品的前驱体颗粒尺寸约40nm;在800℃烧成后得到片状、直径约50~80hm的钡铁氧体,并测得其饱和磁化强度为47.41emu/g,剩余磁化强度为29.01emu/g,矫顽力为22090e,磁滞回线面积为1120708;在900℃热处理还出现了新相BaO2。

  • 标签: 反相微乳液 钡铁氧体 纳米颗粒 磁学性能
  • 简介:纳米气体传感创新厂商AerNos近日宣布,它们开发出了一款微型、高精度、经济型纳米气体传感,能够同时探测多种ppb级(十亿分之一)的有害气体,这款气体传感专为物联网互联设备集成而设计。

  • 标签: 纳米传感器 有害气体 气体传感器 检测 ppb级 设备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