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沥青剥落剂因对改善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作用显著而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工程。分析了剥落剂的作用机理,综述了国内外沥青剥落剂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相对于胺类沥青剥落剂,非胺类沥青剥落剂耐久性和热稳定性较好。在保证提高沥青路面水稳定性的前提下,沥青剥落剂将向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未来有待探求对抗剥落剂处理过的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评价方法以及剥落剂自身的测试方法。

  • 标签: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水稳定性 抗剥落剂
  • 简介:基于复合相变蓄能的原理,通过理论计算凝冰的相变分子合金组成,试验结果表明相变材料正十二烷和正十四烷的物质的量比为1:1时,可调整相变温度为0℃,当相变分子合金材料掺入沥青中会降低沥青胶结料的稠度,随着掺量的增加,沥青胶结料稠度降低越明显,红外试验结果表明无新官能团出现;为改善相变沥青胶结料的三大指标,采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环氧大豆油作为复合改性剂改善相变沥青的流变性能,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确定了凝冰复合相变沥青材的组成配比:当相变材料掺量为4%,低密度聚乙烯掺量为10%,环氧大豆油掺量为3%时,能满足凝冰及基质沥青三大指标要求。

  • 标签: 抗凝冰 相变材料 相变焓 沥青胶结料 分子合金
  • 简介:通过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ZnO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均匀分散在乙醇中,对改性前后的ZnO分别通过XRD、IR、SEM表征,并测定Zn0/乙醇分散液和通过SD将纳米ZnO涂覆到雨伞布料后的紫外性能。结果表明:纳米ZnO通过偶联剂的改性后,晶体结构无明显变化,ZnO表面羟基与偶联剂分子结合后可均匀分散在乙醇中;在Zn0/乙醇分散液中,ZnO质量浓度仅需0.2‰,紫外线透过便可控制在5%以下;在布料涂敷少量的纳米ZnO后,其紫外性能可明显提高。

  • 标签: 纳米ZNO 表面改性 抗紫外 纳米材料表征 硅烷偶联剂
  • 简介:拟南芥属(Ambidopsishalleri)可以在受污染棕色土壤生长,汲取并高含量储存其中的重金属有害元素于叶片之中。这一来自德国团队的发现指出了基于种植该植物的生物降解污染方法。

  • 标签: 拟南芥属 重金属 植物 有害元素 生物降解 高含量
  • 简介:高能化合物的生成,是由于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效率不及光向植物传递的速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化学家德文斯·古斯特认为,这些化合物的生成并不是不受限制的,因为植物会通过一个精细的系统来抵御它们带来的危害。为了更好了解这一过程,古斯特和他的同事托马斯·摩尔教授、安娜·摩尔教授一起,设计了一个分子以模拟自然条件下的调节过程。

  • 标签: 植物 模拟 分子 光调控 高能化合物 合成
  • 简介:为了研究橡胶混凝土构件在真实受力状态下的耐久性,在海洋环境(氯离子浓度为3.5%)下构件承受3种应力状态(正常受力、极限受力、裂缝较宽),历时30天、60天、90天氯离子入侵的深度和速度,从而估算橡胶混凝土构件的寿命。研究结果发现:在正常受力状态下,氯离子入侵的深度较普通混凝土浅,随着时间增加而加深,到达4.0cm深度后,几乎不受氯离子影响;在极限受力状态下,氯离子入侵深度和速度较正常受力状态大;在裂缝较宽时,与正常受力状态相似。由此推断,橡胶混凝土在海洋环境中氯离子能力较强,其耐久性大大提高。

  • 标签: 荷载 橡胶混凝土 氯离子 渗透规律
  • 简介: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庆、方海平、樊春海与美国IBM沃森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周如鸿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合作.将计算机模拟与实验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石墨烯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一种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一纳米技术》。

  • 标签: 分子机制 石墨 方海 哥伦比亚大学 国际合作 物理研究所
  • 简介:以轻烧氧化镁、氯化镁、硫酸镁等为原料制备了镁系无机胶黏剂。为改善其吸潮返卤问题,以分别占氧化镁质量1%的磷酸、氯化铁、正硅酸乙酯作为卤外加剂,对镁系胶黏剂进行了单一改性和复配改性。通过吸湿增重测试探究了不同改性剂的卤效果,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胶黏剂的界面形貌。研究结果表明,复配改性的效果优于单一改性,磷酸、氯化铁、正硅酸乙酯三者同时改性效果最优,改性剂复合使用能对镁系无机胶黏剂的卤效果起到协同作用。

  • 标签: 镁系无机胶黏剂 吸潮返卤 吸湿率 抗卤改性
  • 简介:美国乔治理工学院和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于源自植物天然物质如树木的新型太阳能电池。这种有机太阳能电池所采用可再生原材料基质,使用后可被简单地回收。这项研究由乔治理工学院的工程教授BernardKippelen领衔,这名教授始终在致力于可持续、可再生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协助研究工作。

  • 标签: 有机太阳能电池 可回收 植物 天然物质 研究人员 电池技术
  • 简介: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KH570)为改性剂,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油中的稳定性,用四球试验和止推圈试验考察改性后纳米SiO2的磨减磨性能,结果表明,用KH570改性后的纳米SiO2在20#润滑油中有很好的分散稳定性,将其添加到润滑油中进行摩擦磨损实验,证明,摩擦系数最多可降低约45%,磨损量明显减少,并出现负磨损现象。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能有效提高油品的磨减磨性能。

  • 标签: 纳米二氧化硅 表面改性 抗磨减磨
  • 简介: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开发出了耐热温度超过300℃的植物性树脂。植物性树脂目前正逐渐应用于手机、个人电脑外壳,但存在耐热性能低的课题。以聚乳酸为主要成分的一般植物性树脂的耐热温度为60℃左右。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大多会通过混合石油系树脂和矿物提高耐热性。

  • 标签: 耐热温度 植物性 树脂 开发 日本 科学技术
  • 简介:电对每个人的生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电几乎无法生活或者工作,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电影来窥视能量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比如钢铁侠3,其携带着一个强大的能量源,可为机械身体进行充电,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仿生技术的应用。事实上,未来客机将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仿生技术和纳米科技,这一领域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些看起来很普通的灌木可能作为能量源使用,为机械提供电力等。

  • 标签: 仿生技术 能量源 纳米材料 光合作用效率 太阳能电池板 光合作用能力
  • 简介:据有关媒体报道,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开展能源植物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并通过引种栽培建立起新的能源基地,例如“石油植物园”、“能源农场”。美国1978年就开始研究能源作物,到目前已筛选出200多种专门的能源作物,包括快速生长的草本植物和树木;英国利用8万公顷土地专门发展能源林;印度、菲律宾、泰国都营造了大面积薪是炭林。为发展生物能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数亿美元的援助。

  • 标签: 能源植物 世界银行 生物能源 栽培技术 联合国粮农组织 开发
  • 简介:运用紫外加速老化熔融共混法制得C60和C70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3%、5%的聚苯乙烯(PS)/C60和PS/C70复合膜,考察了复合膜的紫外线老化性能。利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聚苯乙烯的老化前后结构变化,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差热法(DTA)测试了各试样老化前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解温度,结果表明,加入C60和C70后,PS/C60和PS/C70复合材料的耐紫外老化性能大大提高,添加量为5%时复合材料的抗老化性能较好。

  • 标签: C60 C70 聚苯乙烯 紫外线 老化
  • 简介:据有关媒体报道,巴西石油公司近日宣布,他们已开发出一种混合了植物油的新型柴油。这将使巴西大幅度减少柴油进口。这种新燃料被命名为“H—B10”,是该公司用18个月的时间研制出来的。研究人员通过将石油产品与从大豆、葵花子、棉子和蓖麻子中榨取的植物油混合到一起,最终研制出了这种新燃料。H—B10是炼油厂生产的,它与目前使用的生物柴油不同,后者是燃料销售商用常规柴油和植物油勾兑出来的。他们预计,到2007年,将有3家炼油厂生产这种新型燃料。2007年巴西石油公司将使用2.56亿升植物油来生产H—B10新燃料,这相当于公司目前年柴油进口量的15%左右。

  • 标签: 石油公司 新燃料 植物油 巴西 混合 生物柴油
  • 简介:为探索更为高效的太阳能利用方式,来自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剑桥大学和利兹大学的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模拟植物利用太阳光的方式,生产出氢气。

  • 标签: 英国科学家 太阳能 植物吸收 模拟 能源 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