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石墨烯研究小组获得了2010诺奖,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和预测。作为二维材料,石墨烯是一个基于石墨构筑单元结构。文章的量子理论计算显示,悬浮石墨烯的稳定尺寸受到量子隧道效应限制,制备超过100微米以上稳定光滑的单层悬浮石墨烯可能性极小。在衬底上石墨烯可以获得高达30英寸以上的尺寸,但是它会容易发生卷曲和破损以获得再次稳定。多层石墨烯尺寸达到数百微米后,基于同样的原因很难分层获得完美光滑的石墨烯。

  • 标签: 石墨烯 边界化学键 稳定性 尺寸 量子隧道效应
  • 简介:纽约阿尔巴尼MTI装备公司获得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认证,它由全球独立测试和认证服务的提供者TUV莱茵授予。MTI制造非接触测量系统和传感器,包括计算机管理的使用激光、光纤和电容性传感器,测量技术测量位置、位移、厚度和振动的一般测量装置。

  • 标签: ISO认证 TI公司 电容性传感器 ISO9001 非接触测量系统 计算机管理
  • 简介:美国科学家在极高压下测量纳米材料的结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解决了为金纳米晶体结构成像的高能X射线束严重扭曲问题,有望引导科学家们在高压下制造出新的纳米材料,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行星内部发生的一切。最新技术发表在4月9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 标签: 纳米材料 成像技术 高压 纳米晶体结构 美国科学家 X射线束
  • 简介:位于威斯康星州梅库恩的TitanSpine公司,在2013年获得与公司的种植体表面技术以及内骨骼椎间装置设计和专业化的系统器械相关的四项专利。在钛合金装置上经过一种适当的处理形成一个织构化的表面,为促进融合位置骨骼生长产生最佳的表面能。

  • 标签: TITAN 专利 装置设计 表面技术 骨骼生长 威斯康星州
  • 简介:据媒体近日报道,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人员使用以蓝宝石为衬底的GaN晶片,成功研制出GaN核电池原型器件。该电池采用30微居的Ni-63同位素作为能量源,开路电压为0.1V,转换效率为0.32%,电荷收集效率为29%。

  • 标签: 核电池 GAN 电荷收集效率 纳米技术 研究人员 开路电压
  • 简介: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学术刊物《先进材料》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利用碳纳米管形成迄今最小的全息像素,从而获取高清晰度的全息影像,这一技术未来有望提升全息图像的视觉感受。全息影像技术主要指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这种技术曾展现在许多描述未来生活的科幻电影中。

  • 标签: 像素 科学家 全息图像 影像技术 英国剑桥大学 先进材料
  • 简介:据媒体报导,江苏苏净集团总工程师孙丹峰等人运用“0-3复合技术”生产的纳米氧化锌压敏电阻,日前已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并作为世界首创申报了发明专利。氧化锌压敏电阻应用于冶金、化工等行业急需的电力变流设备的过压保护,以保护其安全运行。

  • 标签: 氧化锌压敏电阻 纳米 科技成果鉴定 研发 过压保护 复合技术
  • 简介: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科学家借助微型半导体结构,用激光照射量子点首次获得了成对的光子。这一成果可进一步推动量子的应用研究,并可用于量子计算机的开发。量子点是准零维的纳米材料,由少量的原子构成。单个原子很难被“固定”,而量子点比较容易“被集成到半导体芯片中”。研究人员在实验中采用了砷化铟中的量子点。这种量子点每个有约一万个原子组成,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它们的活动与单一原子十分相似。

  • 标签: 激光照射 量子点 光子 半导体结构 量子计算机 半导体芯片
  • 简介:据有关媒体近日报道,复旦大学关于水系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找到了导致水系锂离子电池循环性差、即寿命偏短的核心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化学》上。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突破性 水系 复旦大学 研究成果 循环性
  • 简介:近日,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金大勇教授领导的先进细胞仪实验室与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席鹏课题组联合攻关,发现了新的纳米光子学发光机制,并实现了高浓度掺杂的上转换纳米粒子技术,从而展示了迄今最灵敏的纳米荧光材料。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的《自然-纳米技术》。

  • 标签: 高浓度掺杂 纳米粒子 上转换 科学家 生物医学工程 北京大学
  • 简介:探讨了绿色自密实混凝土的内涵,并提出了采用CO2排放指数、价格指数、耐久性指数、原生资源消耗指数及由此4个子参数加权得到的绿色度综合指数的绿色自密实混凝土的简单评价方法;进一步通过16组不同组成和配比的自密实混凝土试验,分析了上述绿色自密实混凝土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给出了绿色自密实混凝土的可行制备技术途径建议。

  • 标签: 绿色自密实混凝土 绿色度综合指数 CO2排放 原生资源消耗
  • 简介:加工图能优化材料的加工工艺,在由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构成的二维平面上,将功率耗散图和失稳图以等高线的形式叠加在一起便构成了加工图。回顾了金属材料热加工图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基于动态材料模型加工图的原理及几种耗散和失稳判断准则,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 标签: 加工图 动态材料模型 塑性失稳 幂律定律 功率耗散系数
  • 简介:氧化铝陶瓷与石墨作为新型材料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航空、石油化工、原子能等领域,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其制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已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但对其性能基础理论的对比研究还不够。对氧化铝陶瓷和石墨材料的耐磨性、疲劳、抗氧化性、形变、导电等性能进行了比较,指出在某些领域可用氧化铝陶瓷取代石墨材料。氧化铝陶瓷的高强度、耐磨、不易变形等性能能更好地满足工业加工,对节能环保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氧化铝陶瓷 石墨 耐磨性 抗氧化性 导电
  • 简介:根据固体和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理论),分别计算了静压法和爆炸法合成金刚石过程中石墨和金刚石的价电子结构,获得了超高温高压下石墨和金刚石12组不同组合晶面间的价电子密度,结果表明,采用静压法合成金刚石.石墨/金刚石晶面的电子密度差均大于10%,说明其晶面的价电子结构差异太大,不能诱发石墨向金刚石的直接转变。而采用爆炸法合成金刚石,石墨结构理论键距和实验键距差是0.1073nm,明显大于稳定的价电子结构键距差的最大值(0.005nm),因此,爆炸法条件下,石墨的价电子结构不稳定,主要因为超高温高压下,石墨先分解出亚稳相后再转变成金刚石结构。

  • 标签: 石墨 晶格常数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
  • 简介:介绍了非相干光时延四波混频(TDHVM-1L)理论的发展,分析了多能级理论与二能级理论的差异。在7.5K和300K时,利用TDFWM-1L实验观测到了Er2O3和CeO2掺杂TeO2-Nb2O5-ZnO玻璃的的光子回波信号,利用TDFWM-1L多能级理论在非均匀加宽情形下的公式拟合了带有相干拍频调制结构的实验结果,并用多能级理论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为TDFWM-1L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 标签: 相干拍频调制 光子回波 非相干光 超快弛豫 四波混频
  • 简介: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高鸿钧研究组时东霞、季威等人在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在对功能纳米分子体系进行的系统研究基础上。从理论和实验上进一步研究了烷烃侧链对芳香烃衍生物在贵金属表面的生长与结构特性。研究表明。通过改变无功能特性的烷烃侧链可对整个分子纳米体系的结构与性质进行调控,这拓展了人们对有机功能分子纳米体系的控制能力,发展了有机功能分子在固体表面生长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结果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Rev.Lett.96,226101(2006))上。

  • 标签: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纳米量子结构 理论研究 可控性 实验 芳香烃衍生物
  • 简介:使用第一原理计算六方氮化硼和立方氮化硼在合成温度和压力(1200-2100K,4.0-8.0GPa)下的晶格常数.计算所得的六方氮化硼和立方氮化硼的晶格常数a与已有的实验值相吻合,相对误差分别为2.50%和1.53%.同时,六方氮化硼晶格常数c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53%,其误差也在合理的范围内.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六方氮化硼和立方氮化硼晶格常数缓慢升高;而随着压力升高,晶格常数线性降低.

  • 标签: 六方氮化硼 立方氮化硼 晶格常数 高温高压 VASP 第一性原理
  • 简介:涂铭旌,男,1928年11月15日生,重庆人。中共党员,四川大学教授,重庆文理学院教授。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担任重庆文理学院名誉校长、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兼任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及四川省纳米技术协会名誉理事长、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重庆光电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重庆市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 标签:
  • 简介:程晓农,男,1958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1月毕业于镇江农机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年6月毕业于江苏工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12月毕业于江苏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7年6月至1998年4月任江苏理工大学讲师、副教授。1998年4月任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江苏理工大学材料工艺研究所室主任、所长、材料工程系副主任、材料学院副院长、冶金学院副院长。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