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采用98%H2SO4浸泡种子不同时间(30min、45min和75min)、45℃温水浸泡48h切割外壳、不同温度层积沙藏(5℃、15℃和5~15℃)以及5℃沙藏处理45℃温水浸泡48h,98%H2S04浸泡种子45min等4种方法处理水枸子和灰构子2种构子属种子,旨在探索各处理对2种枸子种子萌发的影响及打破2种子休眠的方法和最优萌发条件。结果表明:1)98%H2SO4不同处理时间和45℃温水浸泡48h切割外壳2种处理方法不能打破两种枸子种子的休眠。22种构子在不同温度层积沙藏处理下都发了芽,但发芽率低,其中5℃的沙藏温度下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相对较高。3)5℃沙藏处理45℃温水浸泡48h,98%H2SO4浸泡种子45min处理下种子发芽率较高,解决了两种枸子种子的休眠问题,为最优萌发条件,在此处理下的两种构子种子的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与对照及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

  • 标签: 水枸子 灰构子 种子萌发 处理
  • 简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计算了三江源区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四个研究区在藏族居民举办婚礼过程中消耗的草地生态足迹,并且对比了牧民和城镇居民的草地生态足迹消耗情况。结果显示,四个研究区内一次婚礼过程中消耗的总的生态足迹分别为3.94hm2,4.86hm2,5.51hm2和3.54hm2,人均消耗草地生态足迹分别为0.0144hm2,0.0346hm2,0.0194hm2和0.0164hm2。其中,牧民婚礼消耗的草地生态足迹总量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耗量,但人均量要高于城镇居民消耗量,一定程度反映出藏族城镇居民与牧民结婚习俗上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婚礼习俗的改变,藏族居民对草地占用有减少的趋势,但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现代生活的挑战,如何在生态和传统文化保护中寻求平衡点成为了民族生态学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对分析藏区民族文化和生态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草地 生态足迹 三江源
  • 简介:本研究以松嫩平原西部人工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和气相色谱法进行田间CO2通量观测,同时对地表温度和气温进行观察记载。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人工苜蓿草地在每个物候期CO2日通量都为负值,说明苜蓿草地从外界吸收CO2,在生长期起到了碳汇的作用;CO2通量与气温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而与地表温度没有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苜蓿草地 CO2通量
  • 简介:本研究于2013~2014年在内蒙古达茂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置了氮肥和磷肥的单施和配施样地,以未施肥样地为对照,采用LI-64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了草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生态系统呼吸(ER)的日、季节变化,并分析了生态系统CO2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施肥未改变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季节变化特征。但NP肥的配施(10gN·m^-2,10gP·m^-2)可显著提高荒漠草原NEE、GEP和ER(P<0.05);三个N肥水平的NEE、GEP和ER大小关系基本表现为N10(10gN·m^-2)≈N5(5gN·m^-2)>N2.5(2.5gN·m^-2),即N5水平是增加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汇效应的最佳施氮量。土壤0~10cm含水量是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和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是影响生态系统呼吸的主要环境因子。

  • 标签: 荒漠草原 CO2通量 施肥 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