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以山丹新麦草为材料,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萌动种子、胚芽、二倍植株幼苗染色加倍研究,探讨了不同诱变材料的适宜处理浓度和时间,从而比较出最适宜的染色加倍方法。结果显示:最好的加倍方法是用0.1%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二倍幼苗24h诱变率最高,为62.5%。

  • 标签: 山丹新麦草 秋水仙素 染色体加倍
  • 简介:本文通过最近邻距离法和相关性分析分别选取样本数据和环境变量,并应用最大熵方法(Maxent)建立生态位模型,分析了影响醉马草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预测了醉马草在青海省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表明:等温性、最潮湿季节的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和季节性降水量对醉马草的潜在分布影响较大;醉马草在青海省有广泛的潜在分布区,主要分布在青海湖附近和黄河流域。虽然目前醉马草的现实分布区远小于潜在分布范围,但其具有相当大的扩散空间,应高度重视醉马草的危害性,严格监控其向潜在适生区域扩散蔓延。

  • 标签: 生态位模型 醉马草 潜在分布区 最大熵模型
  • 简介:在碳源含量为1%、氮源含量为0.2%的培养基上,采用PDA平板固体培养方法,研究了黄伞对碳源、氮源的利用。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的碳源为葡萄糖,最适宜的氮源为蛋白胨、牛肉膏。黄伞菌丝营养对双糖、多糖的利用比单糖差,黄伞菌丝营养对有机氮的利用比无机氮强。

  • 标签: 黄伞 PDA平板培养 碳素营养 氮素营养
  • 简介:采用常规染色体制片方法对雏蝗属的褐色雏蝗(Chorthippusbrunneus(Thunb.)),异色雏蝗(C.biguttulus(D.)),小翅雏蝗(C.fallax(Zub.))的染色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染色数目均为2n(♂)=17=16+XO;常染色类型为两类,近中着丝点染色(m,6条)和近端着丝点染色(T,10条),性染色类型为近端着丝点。褐色雏蝗和异色雏蝗的核型公式和染色的相对长度组成:K(2n,♂)=17=6m+11T=6L+6M+4S+XO,K(2n,♀)=18=6m+12T=6L+6M+4S+XX;小翅雏蝗的为:K(2n,♂)=17=6m+11T=6L+4M+6S+XO,K(2n,♀)=18=6m+12T=6L+4M+6S+XX。褐色雏蝗性染色中部有次缢痕,染色臂数NF=23(♂)、24(♀)。

  • 标签: 雏蝗属 染色体 核型
  • 简介:为了解高寒沙化草地土壤团聚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对若尔盖四种不同沙化程度的高寒草地土壤团聚有机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川西北高寒草地中,随着草地沙化程度加剧,土壤中团聚组成变化明显。当高寒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0.25mm粒级团聚的增加及0.5-2mm粒级团聚的减少都较为显著。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增加,土壤各粒级团聚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土壤团聚有机碳含量的显著下降发生在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

  • 标签: 高寒草地 沙化土壤 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 简介:1介绍许多模型方法已经描述了生长植物的牧草质量变化,在这些方法中,饲草是被在任意高度以整体性处理的,并且,饲草的质量特性(如:消化率、粗蛋白质浓度)是按经验与植株或环境因素(如:饲草的连续生长、生长温度)联系起来的,如此的模型有两个主要缺陷,首先,因为它的弱的机械性基础,模型不具有普遍性.

  • 标签: 动力模型 变化新方法 叶消化率
  • 简介:本文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和不同处理时间对山丹新麦草幼苗进行染色加倍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处理浓度和时间是0.10%的秋水仙素处理24h的四倍诱变率最高,达62.5%。

  • 标签: 山丹新麦草 幼苗 秋水仙素 染色体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