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为了解释青海湖北岸草地中矿物元素分布格局及蓄积分异性的成因,通过青海湖北岸退化与封育草地中矿物元素分析比较,发现生物矿物元素饥饿效应现象,提出生物矿物元素饥饿效应假说理论,阐释了草地矿物元素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具有蓄积分异性等科学问题,为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系统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对策。

  • 标签: 草地矿物元素 饥饿效应 蓄积分异 青海湖北岸
  • 简介:为了筛选出乌拉前旗典型草原牧草最适刈割期,以期为优质牧草饲料调制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于7月上旬、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中旬及8月下旬对牧草进行刈割,测定其单位产量以及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相比其他刈割期,7月下旬理论鲜草产量最高,C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刈割期(P〈0.05),NDF、ADF和ADL含量低于8月份,综合考虑,7月下旬为乌拉前旗典型草原牧草最佳刈割期。

  • 标签: 典型草原 刈割期 营养价值
  • 简介:为了研究格尔木市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特征,利用格尔木市1961~2015年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法定义了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阈值,然后统计出逐年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频数、强度和1日最大降水量,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检验、R/S方法分析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结果表明,极端降水频数呈微弱的下降趋势,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和1日最大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各指标波动幅度较大;各指标均无突变发生;格尔木市汛期极端降水频数(极端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7月,而5月、8~9月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较小;极端降水频数时间序列具有反持续性,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和1日最大降水量具有持续性。

  • 标签: 极端降水 气候倾向率 突变 格尔木市
  • 简介:目的:介绍猪苓化学成分和生物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其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国内外文献为依据,综述猪苓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作用的研究进展。结果:猪苓具有利尿、免疫调节、抗肿瘤、保肝、抗辐射、抗诱变和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结论:猪苓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在医疗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今后猪苓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标签: 猪苓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药理作用
  • 简介:植被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被公认为水土保持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因此水土流失区植被的恢复和建造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中心之一。通过对大量研究进行总结,进一步从机理上分析了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主要包括植被冠层对降雨的截留及对降雨侵蚀动能的影响,地表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作用和地下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等。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物措施 防侵蚀机理
  • 简介:天然草地具有生产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多种功能。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内蒙古草地资源减少趋势十分严重,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热点。文章通过分析乌拉中旗天然草地面积、产草量和载畜量现状,针对该地区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可行的草地合理利用措施,可以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标签: 乌拉特中旗 草地资源 措施建议
  • 简介:以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为考察内容对大马勃生物学特性进行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马勃菌丝可以多种碳氮源物质进行培养,其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较为广泛,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左右;pH中性时生长较好;在菌丝体生长阶段光线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

  • 标签: 大马勃 菌丝 生物学特性
  • 简介:通过对乌拉后旗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区及放牧区植被特征的研究表明,工程区A(2008)、B(2009)、C(2012)平均盖度分别比放牧区高18.2、12.5、4.0个百分点;草群平均高度分别比放牧区高1.6cm,1.0cm,0。8cm,灌丛平均高度分别比放牧区高8.7cm,10.0cm,4.0cm;地上生物量分别比放牧区的高出67.7%,47.0%,12.0%。本文实验结果还说明退牧还草工程区的建设时间对草地植被的各项指标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荒漠草原经1-5年围封后,围封时间长的草地植被恢复效果要大于较围封时间短的草地。

  • 标签: 退牧还草 草原植被 生态恢复
  • 简介:我国草原牧区面积广阔,是草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呼伦贝尔草原资源丰富,是国家草牧业发展的试点区域,其草牧业的生产现状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拟通过调研牧民的基本生产生活,了解该地区草牧业生产现状,为草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根据。调查发现牧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仍然有待提高,畜产品和草产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落后,盲目追求饲养规模造成草畜关系紧张,应对自然灾害及市场波动的能力较低,政府政策的宣传需要加强。建议推广牧民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新建自来水供给系统和洗浴设备及室内卫生间,科学处理家畜粪便,改善生活环境;研发和利用现有技术提高畜产品的生产效益,合理规划牧区牧民家庭的生产模式;通过降低放牧压、合理发展人工草地和购买外地优质饲草相结合的办法实现草畜平衡;探讨实行畜产品保护价机制的可能性;政府实施惠民的政策覆盖时应注意加强宣传,切实保护和增加牧民利益,从而推动实现草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草牧业 牧民 草畜平衡 生活水平 家畜饲养
  • 简介:近年来,草原蝗虫在太仆寺旗发生严重,对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我旗从加强测报员队伍建设、完善常规调查、实施固定点监测、建立昆虫实验室和标本室等方面加强了草原蝗虫测报工作,在此基础上,提高了绿僵菌、印楝素、苦参碱、烟碱苦参碱和牧鸡等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度和覆盖度,并紧密结合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加大草原蝗虫的综合治理力度。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措施在我旗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其他类似地区的草原蝗虫综合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 标签: 草原蝗虫 生物防治 监测预警
  • 简介:长期以来,草地生物灾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危害日益严重,草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影响草地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的增收。本文就新疆塔城地区5县2市展开调查和研究,就草原生物灾害的发生、治理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建议。为有效地遏止草原生物灾害的发生,保护草地生态平衡及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塔城地区 草地 生物灾害 防治
  • 简介:以青藏高原“黑土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10-2011年度“黑土滩”T1、T2样地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黑土滩”样地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rtsGriseb.)、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中华羊茅(Festucasinensis)的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重要值和鲜重都呈下降的趋势,H、E和P都呈上升的趋势。其中,2011年度,T1样地的垂穗披碱草的相对高度、相对盖度和重要值分别较2010年显著降低了2.61倍、1.21倍和2.06倍(P〈0.05),H、E和P分别较2010年增加了43.22%、47.77%和19.33%,垂稳披碱草、草地早熟禾、中华羊茅和总鲜重分别较2010年下降了51.38%、10%、26.21%和12.16%。以上结果表明,短期围栏封育并不能显著改善“黑土滩”的群落结构,优良牧草并未显著增加。

  • 标签: “黑土滩” 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
  • 简介:生物单细胞蛋白饲料开发利用概况刁治民,韩增祥(青海畜牧兽医学院)目前,畜牧业发展中的一个较突出矛盾是蛋白质饲料不足,致使配(混)合饲料的质量和数量受到限制。充分开发和利用蛋白质饲料资源,是当前畜牧业生产中的迫切需要,解决蛋白质饲料的途径多样,其中微...

  • 标签: 单细胞蛋白 饲料开发 蛋白质饲料 利用概况 季也蒙假丝酵母 畜牧业生产
  • 简介:由青海省草原总站与青海省阿牧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担的课题,自2003年8月开始实施以来,在项目实施单位与协作单位及受益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取得了预期效果.

  • 标签: 生物技术 控制方法 草原鼠害 储草量 动态变化
  • 简介:研究了苜蓿霜霉病对苜蓿生理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霜霉病明显影响苜蓿的生理和生物学性状,感染苜蓿霜霉病的苜蓿植株与健康植株相比,其株高下降(10.40%~36.50%)、鲜重下降(18.61~64.55%)、分枝数下降(4.92%~36.87%)、生殖枝数下降(17.90%~86.15%)、花序数下降(17.75%~87.50%)、水分含量下降(7.48%~43.02%)、叶绿素含量下降(28.42%~68.63%).

  • 标签: 苜蓿 霜霉病 生长
  • 简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草原鼠害的综合防控,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生产能力,降低草原鼠害危害。2014年3月至6月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伊和鸟素、锡尼镇的天然草原上开展了“新贝奥”生物灭鼠剂对长爪沙鼠的防治试验,以检验该生物制剂是否能抑制害鼠种群的出生率,降低长爪沙鼠种群密度,减缓种群发展速度,对非靶动物安全环保。

  • 标签: 新贝奥生物灭鼠剂 长爪沙鼠 出生率 种群密度
  • 简介: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苏尼特左旗草原大范围草地生物量的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了荒漠化草原生物量的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原生物量的决定因素是与降水、温度关系呈正相关,与0~50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容重也有一定关系,但总的来看对于荒漠化草原而言,气象要素尤其是降水条件是草原生物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 标签: 荒漠化 生物量 气象因子
  • 简介:以高寒草甸类草地为测定对象,对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禁牧前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测定。结果表明,禁牧封育后较禁牧前莎草、禾草地上部分分别增加了3.51和4.59个百分点,地下部分分别增加了2.87和4.30个百分点,杂类草地上部分下降了8.10个百分点,地下部分下降7.17个百分点。

  • 标签: 高寒草甸 退化草地 禁牧封育 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