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牛筋草、红茎马唐、马齿苋、狗尾草、莎草、葎草、狗牙根、野牵牛、小旋花等苗圃杂草,不仅影响圃容圃貌,滋生大量病虫害,还与苗木争夺水分和养分,推迟苗木出圃时间,以致成苗率下‘降,生产成本增加。开展人工除草,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近年来,我们在苗圃内的路旁、渠边以及国槐圃地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获得了明显的除草效果。

  • 标签: 苗圃 夏季 化学除草
  • 简介:分析了木材成分完全利用发展前景,阐述了运用化学手段把木材成分转化为其他成分的技术过程,并例举出木材提取成分6个方面的应用。

  • 标签: 木材成分 化学利用 提取
  • 简介:用31.6%兴华除草剂和41%农达(草甘膦)水剂的不同剂量对竹林化学除草的药效试验表明,其防除效果均是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增强,不同剂量的防效差异达到极显著的水平.竹林化学除草比人工抚育节约费用,且对竹林安全,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 标签: 竹林杂草 化学防除 除草剂 药效试验
  • 简介:本试验旨在利用秋水仙素化学诱变的方法,得到虞美人的变异品种,使之生长势增强,单朵花期延长,花朵直径增长,花柄增粗。提高虞美人的观赏价值,并渴望能成为切花材料。

  • 标签: 虞美人 化学诱变
  • 简介:2002~2003年,采用90%万灵、21%毕达、25%阿克泰、50%库龙、2.5%功夫、20%艾美乐、40%速扑杀、10%蚜虱净、25%稻虱净等9种化学药剂,对橄榄星室木虱进行防治试验。根据防治效果、成本以及化学药剂的理化性质,筛选出万灵4000倍液、功夫2000倍液、蚜虱净1000倍液、毕达1000倍液等4种处理为最佳使用组合,防治效果分别为98.45%、97.85%、98.54%、92.35%,药剂成本2~3元/亩诙,可在生产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橄榄星室木虱 化学防治 橄榄树害虫 杀虫剂 药效试验
  • 简介:<正>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是,由于中专期终或统考中的笔试难以测试学生实验的实际能力(操作能力),影响了师生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学校也缺乏实验设施和实验经费。另外,化学实验的准备很费功夫,教学负担已较重的教师对化学实验常感到力不从心,不能不自动减免以求解脱。因此,改革实验教学,给学生科学完整的化学教育迫在眉睫。

  • 标签: 化学实验教育 改革实验教学 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教材 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内容
  • 简介:达尔文是一个"天生的博物学者",以自然选择学说闻名于世.其进化学说体现着朴素的生态思想:自然界是个和谐发展的复杂网络系统,其成员相互依存;生物具有一定的位置体系,每种生物都在争夺各自的有限的位置;系统通过演替不断发展,自然状态下最终会达到平衡;生物通过竞争、趋异和迁移等方式获得生存优势与必要的生理条件.达尔文进化学说占据着生态学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位置,为生态学发展提供了重要舞台.

  • 标签: 达尔文 进化学说 生态思想 地位
  • 简介:实验表明,4年生山杏大苗用10%草灌净水悬剂每公顷商品用量为1050ml,于4月20日喷药,除草效果达94%。化学除草技术在园林苗圃逐渐应用推广,但某些树种的化学除草方法仍未完备。为进一步健全园林苗圃的化学除草技术,我场在4年生山杏大苗地进行化学除草实验,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一、试验地基本情况

  • 标签: 山杏 化学除草
  • 简介:通过对两种不同起源(人工林和天然林)酸枣木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的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酸枣人工林木材纤维长度和长宽比小于天然林,宽度大于天然林;纤维素、戊聚糖和木素的含量均稍高于天然林,灰分和抽出物含量均低于天然林.

  • 标签: 酸枣 木材纤维 纤维形态 化学成分 人工林 天然林
  • 简介:为探讨森林文化学的概念及其学科体系的组成,该文通过对中外森林文化思想的产生和我国森林文化研究发展历程的考证,提出了一个森林文化学的定义,即森林文化学是研究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上的森林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文章考虑了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森林文化学学科体系应该涉及的范围,认为森林文化学课程是林学等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森林文化学有益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培养。生态文化学科群的建设,将对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文章建议我国应建设面向世界的森林文化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

  • 标签: 森林文化 生态文化 森林文化学 学科体系 高等林业教育
  • 简介:本文系在海南岛尖峰岭半落叶季雨林带,对泛行的“刀耕火种”制进行对比观测阶段总结的一部分。根据三年观测结果,对地表迳流水的化学特征、变化规律以及森林和烧垦措施的影响等,作了初步的分析,论证了毁林开荒加剧了迳流水化学侵蚀的事实,为热带地区森林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海南岛尖峰岭半落叶季雨林“刀耕火种”的生态后果,经过1979—1981年三年耕垦的对比观测,以地表迳流而言,“刀耕火种”地(简称林外)年平均迳流量为半落叶季雨林地(简称林内)的26倍;泥沙流失量为林地的588倍。随水土流失而产生的化学迁移和损失,相当明显。本文拟就此将三年的观测资料作一总结。更多还原

  • 标签: 尖峰岭 季雨林 迳流 化学特征 对比观测 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