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沙棘在土壤深厚、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砂壤质土壤上生长良好(wolfandWegert,1993);良好生境下沙棘产量和质量均很高(WahlbergandJeppsson,1990)。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任何沙棘种植园的建立均需要解决水的供给问题。有关沙棘栽培种植文献的信息较为有限。在萨斯喀彻温省,防护林中的沙棘植株常处于水分和养分不足的胁迫之下。在工业化沙棘种植园中,栽培管理,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分相当重要。有关沙棘实用管理的生产指南已经编印,并提供给生产者(LiandSchroeder,1999)。

  • 标签: 土壤肥力 沙棘 水分 干旱半干旱地区 林地 栽培管理
  • 简介:以砒砂岩区林龄为2a-8a的沙棘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沙棘群落根系改良土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群落的根系可快速增加土体中〉0.01mm微团粒的数量,并使土壤容重有所降低;同时明显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N、P、K等化学元素的含量,从而协调供应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提高,改善了土壤的营养状况及结构;有效的改善了砒砂岩区的生态环境和减少了砒砂岩区的水土流失。

  • 标签: 沙棘 砒砂岩区 根系 土壤特性
  • 简介:土壤养分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不过土壤养分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成土过程、生物气候因素和施肥及农业利用方式,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其含量产生直接的关系。本文通过对青河县16个沙棘地块的田间采样分析,以0~10cm、10~20cm、20~30cm、30~40cm土层及离树20cm、30cm、50cm为采样点,得出了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及垂直变化及水平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土壤pH在7.55~7.9范围内,呈微碱性;速效钾含量总体为中等水平,沙棘需钾量随土层及距树距离较稳定;速效磷含量比较低,且随土层加深而减少,而与离树距离远近关系不大,说明沙棘对磷需求不大;碱解氮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离树距离越远越少;有机质含量随着土层由上而下基本呈上升趋势,而随距树距离增大而减少。

  • 标签: 沙棘 土壤养分 碱解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有机质
  • 简介:本文研究了高加索地区沙棘资源的分布、生物学特征、结果率以及生化性质。沙棘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的河谷地带中。在此区域,具有工业开发前途的沙棘聚集区的果实产量超过500t。物候观测显示沙棘生长与繁衍受到生长地点与生长期的气候条件的影响。该结果显示,沙棘个体特性、生长地点、生态条件、光照方位、湿度、海拔高度等因素均会影响结果率、果实中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的积累。

  • 标签: 大高加索地区 沙棘 生态 特性
  • 简介:沙棘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多酚和其它人体所需的生物活性酸物质。在过去的10年中拉脱维亚新增了许多的沙棘种植园。因此,此篇论文主要研究拉脱维亚生长的沙棘中的生物活性物。拉脱维亚靠近波罗的海,在多贝莱县开展实验。每年的光照时间是4522h;温度从5—24(23)℃;植物生长期可达200d;每5—10年会出现极端最低温度-36℃。本文旨在研究适应拉脱维亚气候条件的沙棘品种:“Avgustinka”、“Prozrachnaya”、“BotanicheskavaLubitelskaya”、“Luchistaya”、“Trofimovskaya”和“Pod—arokSadu”各自的可溶性固体、总酸、维生素c和E、类胡萝卜素和总酚类化合物组成。拉脱维亚种植的沙棘都是俄罗斯沙棘。将拉脱维亚国家果树栽培研究所果实和浆果加工中心作为实验场地。研究时间为2004~2005年之间。所有品种的生物化学组分平均值为:可溶性固体为8_3。Brix,总酸为3%,维生素C为84.9mg/100g,维生素E为23.2mg/100g,类胡萝卜素为14.5mg/g,总酚类化合物为126.mg/100g。通过实验可知,“Trofimovskaya”和“PodarokSadu”中的生物活性组分是最高的。

  • 标签: 沙棘 可溶性固体 类胡萝卜素 酚类 维生素C
  • 简介:为定量评价沙棘造林后的水土保持效益,文章以沙棘造林的典型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沙棘造林前后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沙棘造林后10年来,水土流失明显减少,较高强度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①沙棘造林后土壤侵蚀分布以中度侵蚀最多,其面积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的43.62%,而沙棘造林前土壤侵蚀以极强烈侵蚀为主,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的42.76%。②沙棘造林后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285t/km2a,属于强度侵蚀,其沙棘造林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779t/km2a,属于极强烈侵蚀,为沙棘造林后的1.85倍,沙棘造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402万t。

  • 标签: 沙棘造林 水力侵蚀 定量评价
  • 简介:根据成熟度不同与品种不同,沙棘果实百粒重在270~480g(平均重量为350g).这些果实可以得到60%~85%的果汁.有报道表明,通过离心方法可以得到67%的果汁(HeilscherandLorber,1996a).果实或果汁的成分见表11.1(Beveridgeetal.,1999).

  • 标签: 沙棘 化学组分 物理特性 成熟度 品种 油脂来源
  • 简介:本文以砒砂岩地区沙棘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沙棘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对表层土壤理化性状的改良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造林工程8年后,沙棘林地表层土壤的总孔隙度比荒坡地提高7.4%,土壤粘粒含量占49.15%,比荒地增加了75%;〉5mm的大团粒含量为43.38%,是荒地的2.99倍,有机质含量为13.92g/kg,是荒地的3.68倍;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分别为荒地的1.72倍、1.13倍与1.36倍,有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为荒地的4.54倍、3.29倍与7.6倍。说明沙棘造林使造林区的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沙棘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益突出,可有效降低该地区降雨对土壤的侵蚀和地表径流的冲刷。

  • 标签: 砒砂岩区 沙棘生态工程 土壤理化性质
  • 简介: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海拨2900~3600m区域,分布着1.67万hm2的中国沙棘"原始林".其形态特性与国内外异地沙棘不同而独特.研究和掌握它的区域特性,对开发和发展沙棘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四川木里 中国沙棘 形态特性
  • 简介:本文通过2001~2003年对辽宁省朝阳地区建平县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观察,在该地区1~4年的幼虫危害5~20年生沙棘树根部的输导组织,阻断营养物质传送,导致腐烂枯萎.成虫在本地区5月中旬至8月下旬羽化,老熟幼虫4月末从地下爬到地面,寻找适宜场所再钻入地表下6~10cm处结茧化蛹,当年孵化的幼虫在基部树干生活入冬前迁徙地下与2~4年生的幼虫混居越冬.在铁路线以东分布的沙棘林内发现天敌优雅蝈螽(GampsocleisgratiosaBrunnervonWatteumy)、暗褐蝈螽(Gampsocleissedakoviiobscura).3~6龄成虫取食沙棘木蠹蛾的卵粒.这一发现为科学防治沙棘病虫害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沙棘木蠹蛾 幼虫 生物学特性 建平县 成虫 腐烂
  • 简介:本文简述了辽宁阜新地区沙棘苗期危害沙棘苗的白蚁种类、危害部位及形态特征,并针对白蚁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

  • 标签: 危害 沙棘苗 白蚁 防治措施
  • 简介:围连环夜蛾在我国多有分布,但看见其幼虫的还是很少,因资料中寄主不祥,笔者经室内外观察。发现其危害多种植物的叶片,更喜欢危害沙棘树的叶片,笔者经2a的室内外观察得知。其生物学特性在辽宁西部每年1代,以蛹越夏及冬。对沙棘树危害较重,对栽植的大果沙棘危害尤为严重,在5a生的沙棘树上有100多头幼虫危害,成虫善飞翔。

  • 标签: 围连环夜蛾 危害 沙棘 防治
  • 简介:在不同立地(盐碱地、草场退化地、废弃地)栽植沙棘,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1998~2000年),结果表明:沙棘在pH值8.77~9.18之间的盐碱地栽植可以成活,同时沙棘林下土壤各单项肥力指标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沙棘栽植2年后土壤pH降低0.1~0.23左右,全盐量绝对值降低0.01%~0.02%,有机质绝对值增加0.01%~0.15%左右。草场围栏成效快,围护效果显著。废弃地栽植沙棘生长正常,株高达76.4cm、冠幅达79.2cm×76.2cm。

  • 标签: 盐碱地 成活率 生长 理化性质 沙棘
  • 简介:黄带多带天牛在我国北方地区少有分布,但没有其生物学特性描述,没有危害沙棘树的报道,经过2年的室内外观察得知,黄带多带天牛在辽宁西部每2年1代,以幼虫在寄主内越2次冬。该虫世代整齐,对树木危害严重,对栽植的大果沙棘危害尤为严重,在1株5a生的沙棘树上有30多头幼虫危害。成虫善飞翔。

  • 标签: 黄带多带天牛 沙棘 生物学特性
  • 简介:本文选择生长于砒砂岩区10-40°沟坡上2-8a的人工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区域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取样分析。砒砂岩区种植沙棘之后,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的保肥能力显著提高,水土保持功能增强。

  • 标签: 土壤化学性质 沙棘 人工林 砒砂岩
  • 简介:本文研究了砒砂岩地区沙棘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林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并能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与对照地相比,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幅分别为8.7%~23.9%,6.2%~22.3%,22.4%~43.8%;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的增幅分别为14.8%~31.1%,14.8%~18.2%,5.1%~18.3%。说明沙棘人工林能够显著改善砒砂岩地区土壤水分物理状况。

  • 标签: 水分物理性质 沙棘人工林 砒砂岩
  • 简介:以荒地为对照地,对砒砂岩地区8年生人工沙棘林地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砒砂岩地区种植沙棘之后,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和粉粒含量有所提高,土壤不同层次的砂粒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壤最小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增大,林地土壤持水性和透水性得到了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沙棘林地的团聚体特性较对照地都有很好的改善。沙棘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综合地反映了沙棘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 标签: 土壤物理性质 沙棘人工林 砒砂岩
  • 简介:2011年5月6日,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由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和山西师范大学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专家认为该项目针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恢复的需求,对翅果油树的光合特征、水分生理、器官解剖及生殖等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

  • 标签: 科技成果鉴定会 开发利用 翅果油树 生长发育特性 水土保持植物 半干旱地区
  • 简介:通过对蒙古沙棘亚种优良品种与中国沙棘亚种优良类型F1代雄株的变异特性分析,建立了选择优良单株的标准,为叶用型沙棘选择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沙棘 叶用型 F1代 雄株变异特性 选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