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了光泽县多年来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经验及做法,总结了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

  • 标签: 小流域 综合治理 做法 建议
  • 简介:石漠化是喀斯特石山地区土地退化的最终结果,贵州省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在3S平台上获取了研究区喀斯特石漠图,分析了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石漠化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项目区石漠化总面积3130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33%。空间分布上,石漠化严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而东、北部地区面积相对较小,呈零星分布。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石漠化扩张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石漠化面积减少,强度有朝着轻度石漠化转移的趋势,石漠化等级程度降低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有一定的相关性,标志着石漠化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 标签: 石漠化 治理成效 贵州
  • 简介:陂溪小流域是宁化县严重的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之一,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12.1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0.1%.该流域推行以封先行,草、灌、乔三位一体,草-牧-沼-果生态治理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为同类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典范.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流域 治理成效与做法
  • 简介:以宁化县塘家山小流域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监测塘家山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植被自然演替状况、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2011年度塘家山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81hm2,治理程度达70.4%,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2656t/km2.a下降到1500t/km2.a以下,林草覆盖率从49.8%提高到60%,植物措施保存率达85%,水土流失强度逐渐下降,减少泥沙70%以上,与2012年底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与本底值比较,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07年治理前的1486hm2,下降到2012年底的585.50hm2,水土流失减少了900.50hm2,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减少了373.25hm2、43.54hm2、425.73hm2、57.98hm2。

  • 标签: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效益分析 小流域 宁化县
  • 简介:福建省长汀县是全国丘陵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历史之久,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之首。据1985年遥感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近10万hm^2,占山地面积的37.7%。

  • 标签: 水土流失治理 长汀县 福建省 成效显著 滴水 丘陵红壤区
  • 简介:水资源的非安全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重难题之一。结合蚂蚁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设计与监测,重新认知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供需矛盾、水质污染和水旱灾害等问题,分析流域非和谐、非健康、非安全方面存在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超负荷用水、点面源污染及水环境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安全与人水和谐为目标,进行流域的生态保护、生态自我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监控等综合管理

  • 标签: 水资源 水环境 生态保护 流域管理
  • 简介:耕作位移和耕作侵蚀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由耕作工具触发的土壤侵蚀;是造成坡耕地土壤重新分布和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重要过程之一;对坡面地形演化、土壤性质改变、土壤养分流失与重新分布、土地生产力降低、土壤碳储存变化等都有重要影响。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耕作侵蚀的基本过程和机制、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和侵蚀速率的研究进展,讨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不同于风蚀和水蚀,耕作侵蚀发生的动力条件是人为影响,而非自然发生的降水或风力;因而,其侵蚀过程和机制、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侵蚀速率分布等均不同于风蚀和水蚀。耕作侵蚀主要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驱动耕作侵蚀发生,坡面是耕作侵蚀的地形基础。人为因素主要有耕作工具特性、耕作方向、速度和深度等;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坡面的形状和尺寸、地形、坡度和土壤性质等。强烈的耕作侵蚀主要发生在坡面上部和坡面曲率剧烈变化的部位。耕作侵蚀研究主要通过基于示踪技术的实测方法,结合模型预测开展。由于耕作侵蚀、风蚀和水蚀的研究方法各成体系,通用方法较少,因而,多营力侵蚀研究难度巨大。以^137Cs为代表的核素在研究水蚀、风蚀和耕作侵蚀中均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为区分多营力侵蚀中各种侵蚀的速率和贡献提供了新的可能。

  • 标签: 耕作侵蚀 耕作位移 侵蚀速率 坡面曲率 多营力侵蚀
  • 简介:台湾地狭人稠,平地开发趋于饱和。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山坡地陆续开发,破坏原有之水土保持,且台湾岛之山脉地质大多属沉积岩及变质岩,性质脆弱且易断裂,再加上年平均雨量高达2500mm,其中78%的降雨集中于5—10月的台风季节,因此台湾地区土石流频繁。为了解台湾地区土石流之研究沿革,搜集相关土石流之研究成果,并配合台湾地区重大灾害,分析土石流特性、土石流成分分析、危险评估与重建、抑制工程及现场调查仿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土石流 天然灾害 台湾省
  • 简介:流域的概念在泰国沿用已久.之所以这么普及,是由于河流自上游地区流往下游地区这一概念容易被人理解接受.与小流域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利用及其有效性,环境退化问题等.针对现在的工作举几个例子.上下游冲突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其中水资源利用是个主要问题,还包括因为杀虫剂和其他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等.滥用土地,特别是在坡地上的过度开发,可能会导致洪灾和山崩.在某些矿区,某些重金属,诸如铅等,对人体健康和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有些情况无法解决,而人们却无法从其他地区获得帮助.令人高兴的是,在拯救河流方面已经出现了很好的合作范例,如ThaChin地区的做法,就可以作为其他类似个案的范例.即使只有部分河流由于当地或周边地区的人为活动而造成污染,这些污染物最终也会流入大海.因此为环境法庭各案处理而成立环境争议仲裁中心以及绿席,被视为泰国环境界一个良好的进步.

  • 标签: 流域 泰国 环境 上游 污染 铅中毒
  • 简介: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模型对于研究大气水、植物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植物耗水过程与生态需水规律、生态系统与局地气候的反馈机制、土壤水分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作用。SVAT模型经过“水桶”模型、生物物理学模型以及生物化学模型3个阶段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由最初的单层模型发展到双层模型、多层模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该文总结了SVAT模型主要水热过程的参数化方案,模型的应用研究、比较以及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并提出下垫面不均匀性、模型的简化、模型的全面性、模型的验证和比较等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 标签: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陆面过程参数化 陆气耦合传输
  • 简介:土壤氮素是直接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部分,是生态系统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土壤氮素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密不可分,动植物残体、生物固氮、降雨及施肥均对土壤氮素含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近年来,研究者采用了与其他学科结合、模型预测、~(15)N同位素示踪等一些先进方法对土壤氮素进行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由于土壤氮素结构复杂,长期以来对土壤氮素的结构、反应及其转化仍未能完全认识清楚。

  • 标签: 土壤氮素 研究方法 综述
  • 简介:降雨形成的径流是产生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来源,径流流速是土壤侵蚀模型的重要参数之一。为研究电解质示踪法测量坡面水流流速过程中电解质优势流速和水流流速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实验水槽,在坡度4°、8°、12°,流量12、24、48L/min条件下,于距离电解质注入位置0.3、0.6、0.9、1.2、1.5m处放置探针测量电解质传递过程,计算不同工况下各测量断面的电解质优势流速。结果表明:流量对电解质优势流速的影响大于坡度对其影响,电解质优势流速随距离增加而增大,采用指数函数拟合计算得到的电解质优势流速随距离的变化过程,得到稳定的电解质优势流速,即水流优势流速,其范围在0.241~0.568m/s之间。随坡度和流量的增大,水流优势流速均增大。流量对水流优势流速增长的影响大于坡度对其的影响。不同坡度和流量条件下,水流优势流速与平均流速基本一致,二者的比值为1.007,水流优势流速与最大流速的比值为0.774,平均流速与最大流速的比值为0.776,符合坡面薄层水流的流态。结果可为研究坡面薄层水流动力过程提供新的计算方法和参考数据。

  • 标签: 薄层水流 电解质示踪法 流量法 优势流速 平均流速
  • 简介: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森林水文方面的研究进展,以福建省不同森林类型为例,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出发,论述了森林对降水的影响:即分别从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以及林地土壤层分析其对降水截留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概述了森林对径流(包括对泥沙和水质的影响)、蒸发散等影响的最新研究动态。但由于目前不同地区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方法和研尺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今后森林水文研究工作应加强水文过程中物理机制的研究,这样从不同地带、森林类型等方面去分析评价森林水文效应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森林水文效应 降水截留 持水量 径流 蒸发散
  • 简介:随着各项工程建设的大规模高速发展,弃渣场岩土侵蚀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回顾以往弃渣场岩土侵蚀研究的资料,针对弃渣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作了分析,总结了弃渣场岩土侵蚀研究的意义,探讨了岩土侵蚀的内涵,同时对国内外弃渣场岩土侵蚀研究的进展情况作了综述。

  • 标签: 开发建设项目 弃渣场 岩土侵蚀.
  • 简介: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紫色土侵蚀泥沙氮养分富集度与雨强、坡度和施肥措施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土壤氮养分富集的机理。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养分富集度越小;坡度越大,养分富集度越小;施肥后养分富集度有所增大。径流与土壤养分混合深度与养分富集度具良好的负相关关系。泥沙流失主要是〈0.002mm的微团聚体和〈0.02mm的粘粒,而养分富集也主要在这两部分。

  • 标签: 紫色土 氮素 富集度
  • 简介:主要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发展进行回顾,比较各模型的特点,对模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模型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净初级生产力 移植性 操作性
  • 简介:河岸带生态系统在人类强烈干扰下退化严重,是河道治理的主要对象,随着河道治理理论的发展,近自然植物措施将逐渐代替传统工程措施。综述了河岸带植物的形态和生理生态水文效应,形态水文效应主要表现为阻流、导流和截流三个方面。生理生态方面,分析了河岸带植物吸水、含水和蒸腾耗水等环节的特点。认为还需要对不同种类植物的水文效应机理进行全面认识,才能对多种植物组合起来的不同植物群落在大尺度上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有整体把握,并需要考虑河道自身形态特点,提出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是河道治理的关键。

  • 标签: 河岸带 植物 生态水文效应
  • 简介:本文利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种间均匀度指数及Margalef指数作多样性指标,运用扩散系数、扩散指标等聚集度指标对乳源木莲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种群分布格局的动态规律及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物种比较丰富,群落处在以乳源木莲、拉氏栲等为优势种的进展演替中,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乳源木莲在空间上属聚集分布(此分布型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乳源木莲正处于成熟种群,可作为天然林更新的主要保护树种。

  • 标签: 乳源木莲 群落 结构特征
  • 简介:在分析密云县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因素法进行农用地分等,计算出密云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并对结果进行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因素法计算的分等结果与实际相符;密云县农用地总体等别偏低,等别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与指标区差异。同时,提出农用地分等中存在的问题,即以乡镇行政界线划分指标区在县级农用地分等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建议采用分等单元实际地形地貌界线划分县级农用地分等指标区。

  • 标签: 农用地 分等 因素法 密云县
  • 简介:土壤侵蚀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息,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对土壤侵蚀的治理十分重要,土壤侵蚀预报模型能有效地对土壤侵蚀进行监测与预报,土壤侵蚀情景模拟模型则通过改变不同侵蚀因子进行情景模拟并分析不同条件下土壤侵蚀状况,进而为侵蚀治理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土壤侵蚀预报及情景模拟模型研究进行综述,提出了建立我国土壤侵蚀情景模拟模型的重要性及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 标签: 土壤侵蚀 情景模拟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