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5 个结果
  • 简介:通过4800m^2标准地调查,应用扩散系数、聚集度指标等研究甜槠林9个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甜槠林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

  • 标签: 空间分布格局 甜槠林 聚集度指标
  • 简介:为说明林冠截留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其空间异质,采用网格状机械布设采样点测定穿透降雨量。结果表明:穿透雨变异系数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增加而减小,当冠达到饱和后变异系数趋于一稳定值,接近林冠叶面积指数变异系数0.18。认为冠叶面积指数变异系数是穿透雨量变异系数极限值。由于油松针叶特殊排列方式,并且下层枝干下垂引起林冠截留负值,出现林冠截留负值穿透雨样本占总样本数13%,其中最大超出林外降雨高达70%。

  • 标签: 油松林 林冠截留 穿透雨 变异系数 叶面积指数
  • 简介:近年来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需大量采石取土,采石场日益增多,但因采石取土造成裸露边坡却未能得到及时修复,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亟待通过生态修复方式恢复其植被。本文以盐田港大水坑东信石场裸露边坡绿工程为例,分析探讨了挂网喷混植生、种植槽等石场边坡生态绿措施,截水沟、排水沟、跌水槽、消力井等排水设施,人工浇灌、滴灌设施等应用以及后期养护方法。合理布设排水、灌溉系统、营造适生微地形、改良土壤、加强后期管护,能快速修复裸露石场边坡破坏植被,可供南方岩漠化地区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时借鉴。但土壤瘠薄是石质边坡进行生态修复“硬伤”,多种生态修复技术措施组合模式是解决这个“硬伤”一个方向。

  • 标签: 采石场 高陡岩质边坡 生态复绿
  • 简介:为建立稳定、高效的人工植物群落,必须对厚客土喷播技术中植物选择与植物群落目标进行科学的确定。认为植物群落目标的设定应以遵循保证坡面稳定性前提,实现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并且维护管理量小等原则。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生态稳定性以及影响因素,认为植物选择要以乡土植物为主,并按照恢复目标合理确定初期密度。坡面自身稳定性以及客土喷播质量,也是影响恢复植物群落能否顺利向设定目标群落方向演替重要因素。

  • 标签: 护坡技术 厚层客土喷播技术 植物群落 植物配置
  • 简介: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区域之一,未来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脆弱,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总结了鄱阳湖地区过去几十年来气候变化情况并对未来进行预估后,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湿地结构和功能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对策和政策建议。

  • 标签: 气候变化 脆弱性 适应性 鄱阳湖湿地
  • 简介:自2009年9月份以来,中国西南五省、市遭受历史特大干旱,造成了数千万人饮水困难,上百万公顷粮食绝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数百亿元经济损失,均为历史之最。经调查发现,本次特大旱灾有以下8大特点:农村重于城市、海拔高地区重于海拔低地区、有林区轻于无林区、无湿地地区重于有湿地地区、喀斯特岩溶地区重于非喀斯特岩溶地区、在农村工矿地区重于无工矿地区、无水利工程地方往往重于有水利工程地方、干旱在水土流失区更为严重。本文分析了8个特点与干旱因果关系,阐述了本次旱灾有一定的人为因素。

  • 标签: 历史 干旱 灾害 思考
  • 简介:砒砂岩是一种特殊泥岩、泥沙岩,是黄河中下游粗泥沙主要来源。通过试验,观测了砒砂岩耐水性,测试了砒砂岩抗压强度、颗粒粒径分布、最大干密度等物理性能指标,利用X射线衍射测试了砒砂岩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并通过光学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砒砂岩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砒砂岩力学强度在0.4~2.8MPa之间,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和赤铁矿,氧化物成分为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钙。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砒砂岩结构疏松,孔隙较多,胶结物质主要为碳酸盐和黏土物质。

  • 标签: 砒砂岩 矿物成分 抗蚀性
  • 简介:本文运用物种多样、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等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周宁县天然甜槠林群落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槠群落物种多样指数和均匀度值均较大,群落结构复杂、物种丰富。研究结果为保护该地域森林植被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物种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物种均匀度 甜槠林
  • 简介:CLIGEN是目前较全面产生降水要素(降水量、历时、达到最大降水强度时间与降水总历时比率、最大降水强度与平均降水强度比率)天气发生器,其生成降水要素质量直接影响水文和农业响应模型输出结果。利用黄土高原长武1957—2001年日气象观测数据、王东沟流域1988--2001年降水要素数据和CLIGEN生成100年日气象数据,对CLIGEN模型产生日、月、年降水量均值和方差、概率分布、降水极端值和降水历时、强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LIGEN对日、月和年降水量均值模拟效果较好,相对误差都不大于1.O%;对标准差模拟结果偏低,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6.6%;没有模拟出日降水量概率分布,但是较好地模拟出了月和年降水量概率分布;对日、月和年最大降水量模拟误差较大,表明CLIGEN对极值模拟精度有待提高。CLIGEN很好地模拟出连续降水频率,但是连续干旱天数在20d以内累积频率平均相对误差为8.9%;CLIGEN产生最大降水强度与平均降水强度比率高于实测数据;相对于实测数据,CLIGEN模拟降水历时和降水量具有相同趋势,对小降水量或短历时模拟结果偏高,对大降水量或长历时模拟结果偏低。

  • 标签: 天气发生器 CLIGEN 降水要素 模型评估 黄土塬区
  • 简介:为寻求合理保护耕作措施,试验设计了砾石覆盖、秸秆覆盖、覆盖与留茬组合措施和4个风速等变量,研究风速、覆盖物和覆盖度与风蚀量、抗风蚀效率、风沙流结构关系,比较多种措施之间抗风蚀效果优劣。结果表明:1)4个设定风速下30%~90%覆盖度秸秆覆盖抗风蚀效率在54%~92%之间,砾石覆盖为26%~72%,30%砾石覆盖或30%秸秆覆盖与3种留茬高度组合措施下,平均抗风蚀效率均在70%~78%之间;2)随着覆盖度增加,砾石覆盖措施最小可抑制有效风速值从8.0m/s逐渐增大到12.5m/s,秸秆覆盖措施从10.1m/s增加到了14.3m/s;3)覆盖处理下0~62cm高度内输沙量大部分集中在0~26cm;4)覆盖与留茬组合措施输沙量多集中在60cm以内。

  • 标签: 砾石覆盖 留茬 风蚀 风洞
  • 简介:为进一步检验水蚀预报模型WEPP在黄土高原适用,并提供必要数据准备,根据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1986-2003年日序列降雨量、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风速实测值及全美范围内选择参照站得到其他气象因子,对随机气候生成器在黄土高原适用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随机气候生成器能够较好地模拟单个气象因子,并未考虑各个气象因子之间相互关系;同时,能准确地模拟年降水及其月分布,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月分布,而风速模拟值月均值、标准差普遍高于实测值月均值、标准差.为此,选择参考站点时应综合考虑各个气象因子.按月计算降水-降水概率和不降水-降水概率模拟月均值比实测值偏低.

  • 标签: 随机气候生成器 黄土高原 安塞 适用性 WEPP
  • 简介:台湾地区地形、环境特殊,再加上气候等因素,导致灾害频繁,而发生灾害之主因以降雨为主,故针对年降水量、1d最大降水量及1h最大降水量进行频率分析。依台湾中央气象站所设21个气象站分北、中、南、东4区域为分析对象,采用常态分布法、对数常态分布法、极端值第一类分布、皮尔逊第三类分布及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5种分布进行分析。由研究结果得知:无论是年降雨量、1d最大降雨量或1h最大降雨量,台湾全区皆建议采用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作为频率分析之推估。

  • 标签: 频率分析 年降水量 1d最大降水量 1h最大降水量
  • 简介:长汀县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县份之一,由于近年无序开采小稀土矿,造成矿产资源严重浪费和流失,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使长汀稀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规范稀土矿开采,实行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需要.

  • 标签: 长汀县 水土流失 福建 小稀土矿 矿产资源 产业化经营
  • 简介:以加快水土保持步伐、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生态脆弱区典型流域为例,以航片为基本信息源,通过实地调查,获得1990年和2002年土地利用数据.根据统计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计算土地利用合理性指数,采用限制影响因素法,评价研究区土地资源,并与2002年土地利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990-2002年,基本农田、林草地类增加,坡旱地减少.1990年,土地利用合理性指数为0.55,2002年为0.67.2002年,农地类土地资源呈两级趋势,具备灌溉条件水浇地为Ⅰ等适宜,旱梯田与坡旱地为Ⅲ等适宜.林地类土地资源有90.32%属Ⅱ等适宜.牧草地类土地资源属于Ⅰ等适宜和Ⅱ等适宜.通过分析,Ⅲ等适宜农地更适合草类生长.保持现有水浇地和旱梯田面积,将Ⅲ等适宜农地退为草场,研究区农林牧用地结构将达到1.0∶2.5∶4.8.

  • 标签: 地类 适宜性 旱地 水浇地 梯田 牧草地
  • 简介:为评价农业政策与环境拓展APEX模型在淮河中上游坡面尺度适宜,将其应用于淮河中上游3个径流小区,在采用傅里叶幅度灵敏度检验扩展法进行灵敏度分析基础上,利用蒙特卡罗模拟结合多目标函数技术自动校正模型,并使用1982—1986年日径流和沙数据实测值与模拟值评价模型适宜。结果表明:湿度条件2下径流曲线数初始值(CN2)、损耗系数(CNIC)、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EC)以及最大径流率-降雨能量调整因子(APM)对沙模拟影响较大,CN2和CNIC对地表径流模拟影响较大;在模型校正阶段,径流和沙日平均模拟值百分误差绝对值(APE)小于20%,纳希-苏特克利夫有效系数(EF)和R2分别大于0.45和0.55;在模型验证阶段,径流和沙日平均模拟值APE小于25%,EF和R2分别大于0.4和0.5。这说明APEX模型适用于淮河中上游坡面尺度,可用于评价该地区不同土地管理措施下水土流失。

  • 标签: APEX模型 水土流失 模型校正 验证 淮河中上游
  • 简介:为研究地表根系结构特征及其对土壤渗透影响,通过对丹江口库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和阔叶林35块样地进行地表土壤(0~10和10~20cm土层)和根系采集和室内实验,分析4种植被类型根系结构特征、土壤渗透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0~10土层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均高于10~20cm土层;土壤0~10和10~20cm土层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在不同植被类型间均表现相同趋势,即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初渗率、稳渗率等指标均与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存在显著线性相关(P〈0.05);根系直径在0.5~5mm范围内根系结构特征参数与土壤入渗特征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P〈0.05);在Kostiakov入渗模型中,直径介于0.5~5mm不同径级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b值正相关,与a值负相关。丹江口库区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渗透性能优于灌木林和针叶林,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特征值均随根系结构参数值增大而增大,且直径在0.5~5mm径级范围内根系对土壤渗透能力增强作用最明显。

  • 标签: 植被类型 土壤入渗 根系特征 入渗模型 根系径级 丹江口水库
  • 简介:东固陂小流域是严重水土流失区,通过15年综合治理,生态发生很大变化,改变森林多样、提高森林生态效益,也改善该小流域社会和经济面貌。

  • 标签: 小流域 森林景观 多样性 水土流失
  • 简介:用来解释物种丰富热带雨林物种共存机制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已经引起了生态学家广泛关注,而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共存机制及物种多样维持研究很少。笔者采用卡方检验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古田山典型常绿阔叶林24hm^2样地中胸径不小于10mm、个体数大于18106种木本植物与平均海拔、坡度和凸度3个小地形生境指标进行生境关联分析。卡方检验结果表明,106种木本植物中,84种(79%)至少与一种生境显著相关(P〈0.05);CCA及随机化排列测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分布受生境因子限制;因此,古田山24hm^2样地木本植物分布与生境显著相关,生境特化是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在局域尺度上木本植物多样维持主要机制。

  • 标签: 生物多样性 物种共存 生态位理论 中性理论 常绿阔叶林
  • 简介:为了解褐煤基材料对土壤复合体铅形态影响和污染退化修复机制,将褐煤以及褐煤基改性材料,混入铅污染土壤中培养4个月,提取其中土壤复合体,测定各组复合体中各形态铅。结果表明:施用褐煤基有机材料后,水稳复合体增加。1)6种铅化学形态在各复合体中分布状况不同。各改良剂处理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铅在复合体中分布大小顺序均为:G0〉G1〉G2,各处理从G0到G1,交换态铅质量分数下降了8.74%-32.22%,从G1到G2各处理下降了2.73%-26.74%;弱有机态和强有机态、残渣态铅分布顺序为:G0〈G1、G2。2)施用有机材料均引起了3组复合体中交换态铅质量分数下降,各处理交换态铅质量分数平均下降了2.73%~32.22%;普遍提高了弱有机态和强有机态铅质量分数,弱有机态铅最高提高51.23%,强有机态铅最高提高67.65%,对残渣态铅没有显著影响。3)所有改性材料改性后均提高了G2组中交换态铅,普遍降低强有机态铅质量分数,碳酸盐态铅质量分数未有显著变化。因此,施用褐煤基有机改良剂,促进了水稳复合体形成,降低了复合体中交换态铅质量分数,对土壤铅起到了钝化作用。褐煤有机材料对交换态和有机态铅影响较大,对铁锰氧化物态、碳酸盐态和残渣态影响较小。

  • 标签: 褐煤基改良剂 土壤修复 铅形态 胶散复合体 石灰性土壤
  • 简介:利用长武县气象局1957—2006年日降水量资料,分析该地区降水年内、年际变化、概率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该区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多年变化呈明显丰水、平水、枯水年交替发生现象;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于年降水时间年际变化。对侵蚀降雨研究发现,其主要发生在7、8月,以降雨量小于30mm降雨次数较多;降雨强度随降雨量增加而减小;同时,以短历时降雨为主,历时在30min以内降雨次数较多,其他时段相对较少。

  • 标签: 降水量 侵蚀性降雨 黄土高塬沟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