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4 个结果
  • 简介:水土流失是爪龙溪小流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通过对爪龙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即积极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动员群众,运用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完善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小流域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云南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石漠化严重影响了云南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以后,云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林业产权改革,结合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对云南的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云南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云南省 石漠化 土地 治理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步云乡地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腹地,生态养生环境优越,自然景观奇特,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生态养生旅游资源丰富。本文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4个方面分析步云乡生态养生旅游发展条件。结果表明,步云乡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优势明显,但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并据此对步云乡发展生态养生旅游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

  • 标签: 生态养生旅游 SWOT分析 梅花山 发展对策
  • 简介:根据对阳新县洋港河小流域自然、社会、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并分析了水土保持实施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旨在为今后实施小流域治理提供科技支持。

  • 标签: 洋港河小流域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效益分析
  • 简介:为了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百姓富、生态美”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和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的优势,在解决保护生态与农民增收这一对矛盾中,积极探索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改变了林农“要致富,先砍树”的传统观念,有效解决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林农增收致富之间的冲突,既开辟了山区农民增收渠道,又保护了森林资源。本文从福建的省情、林情出发,阐述福建发展林下经济的有利条件、发展现状、主要问题以及今后采取措施。

  • 标签: 林下经济 发展条件 现状问题 对策建议
  • 简介: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开始的同时,其监测工作也同时展开。贵州发改委组织协调水利、林业、农业各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将监测工作开展起来,在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系统、有序的石漠化监测组织实施及监测成果的管理、监督网络,从而保障监测工作全面有序地展开,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亟待我们探索解决。

  • 标签: 石漠化 水土保持 监测 贵州
  • 简介:石漠化是喀斯特石山地区土地退化的最终结果,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在3S平台上获取了研究区喀斯特石漠图,分析了贵州“十一五”期间石漠化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项目区石漠化总面积3130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33%。空间分布上,石漠化严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而东、北部地区面积相对较小,呈零星分布。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石漠化扩张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石漠化面积减少,强度有朝着轻度石漠化转移的趋势,石漠化等级程度降低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有一定的相关性,标志着石漠化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 标签: 石漠化 治理成效 贵州
  • 简介:砒砂岩是一种特殊的泥岩、泥沙岩,是黄河中下游粗泥沙的主要来源。通过试验,观测了砒砂岩的耐水性,测试了砒砂岩的抗压强度、颗粒粒径分布、最大干密度等物理性能指标,利用X射线衍射测试了砒砂岩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并通过光学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砒砂岩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砒砂岩力学强度在0.4~2.8MPa之间,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和赤铁矿,氧化物成分为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钙。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砒砂岩结构疏松,孔隙较多,胶结物质主要为碳酸盐和黏土物质。

  • 标签: 砒砂岩 矿物成分 抗蚀性
  • 简介:为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的、可操作的、简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目指标层、项目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目标层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类目指标层为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项目指标层为物质需求度、核心发展度、经济富强度、资源丰富度和环境容忍度,指标变量层由16个具体的指标构成.按照从低层到高层的次序,逐层计算各项指标值,最终得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值.对不同年度蒲洼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与分析.

  • 标签: 可持续发展 指标 经济发展 项目 社会发展能力 资源丰富
  • 简介:果农间作是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的主要模式之一.采用定位监测方法,以4、6和8年生苹果与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高,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距离果树距离的增大而增高;2)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8年生间作系统>4年生间作系统>6年生间作系统,8年生间作系统比4年生间作系统高3.13%,比6年生间作系统高10.38%;3)随着树龄的增长,间作大豆平均株高、生物量和产量均逐渐减小,其中8年生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受影响最严重.随着果树树龄的增长,建议增加果农界面的距离或适时停止复合经营.

  • 标签: 不同树龄 果农间作系统 土壤水分 晋西黄土区
  • 简介:降雨侵蚀力是反映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本文利用广东26个基本气象站点的多年逐日降雨资料,计算并初步分析了降雨侵蚀力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于4~9月份(雨季),其占全年的84.8%,根据季节分布特征,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区:第一类型区分布于粤北、粤东北、粤西北的内陆山区,第二类型区分布于粤中、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第三类型区分布于广东南端的电白、吴川和雷州半岛地区,各类型区之间的季节分布有明显差异;在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上,1961~2001年间大部分地区呈现不同程度的正趋势,最大趋势系数(r)可达0.326,其年际变化特征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相关.

  • 标签: 降雨侵蚀力 广东 土壤侵蚀 时间变化特征 降雨量 降雨强度
  • 简介:本研究采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对湖北水土流失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周边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和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保土区是湖北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而江汉平原及周边丘陵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和洞庭湖丘陵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则是湖北水土流失程度最轻的地区。湖北水土流失强度最高的县(市)多位于江汉平原与周边山地的过渡地带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说明湖北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是水土流失区域分异产生的先决条件,但是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和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活动强度的差异也对水土流失分异有重要影响。

  • 标签: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综合指数 区域分异 湖北省
  • 简介:以宁化县塘家山小流域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监测塘家山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植被自然演替状况、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2011年度塘家山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81hm2,治理程度达70.4%,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2656t/km2.a下降到1500t/km2.a以下,林草覆盖率从49.8%提高到60%,植物措施保存率达85%,水土流失强度逐渐下降,减少泥沙70%以上,与2012年底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与本底值比较,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07年治理前的1486hm2,下降到2012年底的585.50hm2,水土流失减少了900.50hm2,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减少了373.25hm2、43.54hm2、425.73hm2、57.98hm2。

  • 标签: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效益分析 小流域 宁化县
  • 简介:在整理、分析黄土高原西峰等水土保持试验站径流、泥沙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水平梯田的蓄水保土效益.结果表明:其效益的平均值为86.7%和87.7%,但差异悬殊,主要是受暴雨、大暴雨质量的影响.次降雨综合参数PI、汛期降雨量和年产流降雨量分别小于20.0mm2/min、350mm和125mm时,蓄水保土效益均为100%,大于这些数值时,效益降低,两者呈负相关;同时,梯田的质量也影响蓄水保土效益.

  • 标签: 黄土高原 水平梯田 蓄水保土效益 降雨条件
  • 简介: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由水力和重力相互作用下土体受破坏而崩塌和冲刷的侵蚀现象。本文以江西赣县崩岗为研究对象,采取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了地貌因子对崩岗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崩岗主要分布在海拔在100-250m以及相对高程在100-200m之间的的低山丘陵区,分别占到崩岗总数量和总面积的77%以上和54%以上,以综合型和活动型崩岗为主;5-25°范围内的斜坡和陡坡是崩岗的高发区域,其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到了总体的73.23%和72.51%,以综合型崩岗居多;东坡向崩岗数量最多,西坡向崩岗面积最大,并且大部分分布在半阳坡上;除条形崩岗凸形坡数量比凹形坡少之外,均以综合型和活动型崩岗数量最多和面积最大,其他崩岗类型数量和面积相当。崩岗受地貌因子影响显著,具有明显的地貌因子选择性。该研究成果为赣县崩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治理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依据。

  • 标签: 地貌 崩岗 发育 分析
  • 简介:由于贵州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质条件,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十分困难。目前,全省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1151.1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5.38%。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贵州农村饮水安全现状、成因等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实现贵州农村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 标签: 饮水安全 农村 对策 贵州
  • 简介:根据调查结果,江西开发建设项目每年扰动的土地面积845.88km2,搬动土石方6.56亿m3,平均每年由此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面积1779.39km2,水土流失量1903.25万t。本文对该省近年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实用性强的对策措施。

  • 标签: 江西 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流失 分析
  • 简介:采用传统统计学、GIS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河南1982和2009年土壤全磷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2个时期土壤全磷半变异函数拟合模型均为球状模型,均存在中等空间相关性;2)土壤全磷平均质量分数由1982年的0.56g/kg增加为2009年的0.66g/kg,增幅为17.86%,平均年增长水平为0.66%,其中豫东地区由0.65g/kg变为0.83g/kg,增幅27.69%位居全省第1位,豫南地区以6.12%增幅最低;3)主要土类中,全磷质量分数以主要分布在平原区的砂姜黑土、水稻土和潮土的增幅最大,增幅分别为29.55%、29.27%和18.46%,主要受秸秆还田以及施用有机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此外,黄棕壤中全磷平均质量分数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6.45%。

  • 标签: 土壤 全磷 时空变异 土类 河南省
  • 简介:本文根据建阳市地形和自然生态特点,按照区域分异、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内资源开发利用相类似性,将全市划分为西北—东部中低山生态保护区、中部丘陵粮-果-林-畜综合利用区、河谷盆地粮田生产区三个农业生态区。根据不同的生态区的特点,探索合适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标签: 生态农业模式 农业生态区 山区 建阳市
  • 简介:为系统了解淮河入海口两侧盐渍土养分及盐分分布状况,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淮河入海口土壤养分(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指标和盐分质量分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有机质和速效氮总体贫乏,随距入海口越来越远,呈缓慢上升趋势,速效磷总体适量。土壤养分有明显的表聚现象,与河漫滩相比较,对应堤防外侧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变异深度偏低,速效磷差异不明显。2)北堤河漫滩、南堤河漫滩、北堤外和南堤外临界脱盐位置分别在距入海口3200m、2800m、3400m和600m处,土壤盐分剖面主要为表聚型、低聚型和平衡型,其分布较为集中,分别位于重度盐渍化区、中度盐渍化区、轻度盐渍化及脱盐区。3)有机质与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与土壤盐分呈显著性负相关,速效磷与其他3个指标相关性均不显著。该结果可为淮河入海口盐渍土的分区、改良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苏北 滨海 土壤盐分 土壤养分 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