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手段,为人类疾病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基因治疗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要选择合适的载体以使治疗基因安全、高效地导入靶细胞。腺病毒(adenovirus,Ad)因具有诸多优点而作为基因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运载工具,特别是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然而其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为载体的应用。

  • 标签: 腺病毒 基因 病毒 治疗 临床研究性
  • 简介:目的:构建携带人纤溶酶原Kringle5(K5)基因重组腺病毒并观察其在小鼠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和对荷TC-1瘤小鼠的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人纤溶酶原K5基因表达框的腺病毒载体Ad-EF1α-K5,用RT-PCR法检测腺病毒感染TC-1细胞后K5mRNA的表达,用免疫沉淀和Westernbloting法检测腺病毒感染TC-1细胞后K5蛋白的表达。建立荷TC-1小鼠肺癌C57BL/6小鼠模型,观察重组腺病毒对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取肿瘤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携带K5基因的人V腺病毒能有效感染小鼠肺癌TC-1细胞,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进行表达,能有效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期并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结论:腺病毒可作为便捷的载体携带K5基因感染肿瘤细胞,分泌表达K5蛋白,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可能与其通过抑制肿瘤区血管生成、遏制肿瘤区血供有关。

  • 标签: 腺病毒 KRINGLE 5 血管生成 TC-1
  • 简介:对近些年采用病毒载体腺病毒、腺相关病毒、慢病毒、副流感病毒、仙台病毒)治疗囊性纤维病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此法有望成为治疗囊性纤维病的新手段。

  • 标签: 囊性纤维病 基因治疗 病毒载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中医麻杏石甘汤用药治疗干预手段实行于腺病毒肺炎患者中的给药治疗价值。方法:该文报告依据随机抽签方式针对2018年05月--2020年06月本医院用药治疗干预的72例腺病毒肺炎患者实施组别构建,各个组别入组36例,试验组选择综合治疗配合中医麻杏石甘汤用药治疗干预手段,参照组选择综合治疗干预手段,计算用药有效总体统计百分数、用药引发不良反应总体统计百分数,评定实施用药治疗干预之前和实施用药治疗干预一周之后C反应蛋白项目调查结果、白细胞项目调查结果。结果:试验组用药有效总体统计百分数相比参照组有关数值研究内容增加(

  • 标签:
  • 简介: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02年根据病例报告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大约934000人被确诊为胃癌[1],是第二大最常见的导致死亡的恶性肿瘤。胃癌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不到20%[2]。当前胃癌的最佳治疗方法仍然是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并清扫周围淋巴结,相比手术而言,激素治疗、放疗以及化学药物治疗的效果仍然有限。因此急需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最佳治疗方法 腺病毒介导 基因疾病 相关统计数据 基因治疗 腺病毒载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开展综合护理服务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定为2021.09-2023.09,选取此时院内治疗的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76例进行分析,并对其随机分组,各组均含38例患儿。参照组开展基础护理服务,研究组开展综合护理服务。对比不同护理服务的效果。结果:针对疾病症状好转时间而言,研究组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针对患儿依从性而言,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服务应用到研究疾病患儿中,可以提高患儿依从性,加快咳嗽、发热现象消失,推荐使用。

  • 标签: 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 综合护理服务 疾病症状好转时间
  • 简介: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1例腺病毒感染引发爆发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研讨腺病毒感染引发爆发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临床工作需警惕的方面,以期在临床工作中尽早识别,早期积极救治,减少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爆发性心肌炎 腺病毒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的应用效果。 方法 : 选取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 116 例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58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实施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对比患儿临床疗效、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治疗满意度。 结果 : 实验组患儿临床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 P < 0.05 ),且实验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腺病毒E1A基因对细菌脂多糖(LPS)所致肺泡上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腺病毒E1A基因转染肺泡上皮细胞(A549细胞),经G418筛选、Westemblot鉴定E1A阳性表达A549细胞单克隆,不同浓度的LPS活化,测定不同时间细胞ICAM-1表达。结果与未转染和空质粒转染A549细胞相比较,经LPS活化后E1A阳性表达A549细胞ICAM-1表达显著增加,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腺病毒E1A基因显著增加LPS所致的气道上皮细胞ICAM-1表达,提示腺病毒潜伏感染可能通过放大外界刺激因素所致的气道炎症反应在COP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ICAM-1 E1A基因 腺病毒 肺泡上皮细胞 A549细胞 LPS
  • 简介:从创建学习班组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出发,探讨二者的关系。

  • 标签: 医院文化 载体
  • 简介:目的:建立不同亚型流感病毒侵入环节的细胞水平重组病毒药理筛选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筛选流感病毒侵入抑制剂。方法:将表达流感病毒外壳蛋白(hemagglutinin,HA)质粒和HIV-1核心基因共转染至病毒生成细胞,生成由HA包装HIV核心的重组病毒颗粒,简称HA/HIV模型,HIV-1核心基因上携带的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感染水平。在筛选过程中,以VSVG/HIV模型作为特异性对照模型,以HA抗体作为阳性对照。结果:成功构建了两种H5N1亚型和-种H5N2亚型的流感病毒侵入为靶标的药理筛选模型,HA抗体可以成功抑制HA/HIV假病毒颗粒的侵入。应用以上模型筛选了2000余个化合物,其中发现三个海洋来源的化合物YCUA-6、YC-72、GC-29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三种不同亚型流感病毒HA介导的侵入,其IC50均在1~10μM之间。结论:目前针对流感病毒的侵入环节尚无有效的药物,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以流感病毒侵入环节为靶标的药物筛选模型,发现三个海洋来源化合物单体YCUA-6、YC-72、GC-29可有效抑制H5N1高致病流感病毒的侵入,本研究提供了流感病毒侵入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为研发新靶点和新结构类型的流感病毒抑制剂建立了筛选和物质平台。

  • 标签: 流感病毒抑制剂 侵入抑制剂 病毒模型 致病 药物筛选模型 H5N1亚型
  • 简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坏死及纤维化,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细胞癌,不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而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在国家卫生部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和传染病分会组织国内的有关专家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参考国际上最新的丙型肝炎治疗指南和其他有关最新资料,制订了我国的慢性丙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丙肝)防治指南.本文对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有关治疗部分作一介绍.

  • 标签: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规范化治疗 抗丙肝病毒药 病毒应答 副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单纯疱疹病毒在眼部发病途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综述近来HSV传播途径的研究进展(特别是HSV如何从前房、玻璃体到视网膜)和潜伏部位的研究进展(包括角膜、虹膜、睫状体、视网膜,睫状神经节),并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 眼部疾病 研究进展 传播途径 三叉神经节
  • 简介:细胞因子(Cytokine)是指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调节细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白细胞介素16(IL-16)是1995年由国际免疫学会(IUIS)细胞因子命名委员会新命名的细胞因子。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发现IL-16对HIV-1的增殖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有抑制作用。现就IL-16的来源、分子结构、抑制HIV-1增殖的可能机制IL-16与3种CC类趋化蛋白抗HIV-1活性的比较及IL-16抗HIV-1的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近况加以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6 HIV-1
  • 简介:目的观察抗病毒口服液对体内感染甲H1N1流感病毒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ICR小鼠,采用甲H1N1流感病毒FM1株及PR8株经滴鼻感染小鼠造成肺炎模型,经治疗给药后,计算各组小鼠肺指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流感病毒载量;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体外采用甲H1N1流感病毒FM1株及PR8株感染MDCK细胞,经治疗给药后,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神经氨酸酶(NA)活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抗病毒口服液在体内能明显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降低肺组织中的流感病毒载量,降低TNF-α的含量并升高IFN-γ的含量;在体外可明显抑制NA活性,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抗病毒口服液对甲H1N1流感病毒体内感染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抑制炎性反应并抑制病毒繁殖。

  • 标签: 抗病毒口服液 甲型流感 病毒载量 TNF-α IFN-Γ 神经氨酸酶
  • 简介:目的通过总结Alzheimer'sdisease(AD)的致病机制,探讨目前临床上抗AD药物的研究进展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相关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和思路。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归纳AD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药物治疗情况。结果AD由于病因、致病机制复杂,导致其致病机制假说众多,目前市场上的治疗药物大多是针对单一致病机制而研制的,没有考虑到疾病不同时间、阶段、个体差异等因素对治疗药物的要求,导致了大多数药物在AD治疗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由于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这就给临床合理用药带来了诸多困难。结论中药由于其在AD治疗上表现出的独特的治疗效果,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其中中药单体成分在AD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完善,但是中药复方、复方多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及对分子机制相关性影响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我们应加强药物多成分之间药效及机制相关性的研究,为更好地、有效地、快捷地开发创新药物提供文献依据。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致病机制 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