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大功率钬激光碎石联合吸附清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应用吸附式大功率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通道取石71例,双通道取石4例;首次取尽结石69例,二次取尽结石1例,首次清石率为92.00%(69/75);平均首次手术时间47.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2.6mL;术后发热5例,无输血病例,无大出血、感染性休克、临近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吸附式大功率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

  • 标签: 上尿路结石 钬激光 吸附清石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内应用便携式超声联合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血管损伤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在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内制造不同部位血管损伤动物模型,应用便携式超声和血管造影在损伤后不同时间分析血管损伤的影像特点,比较其诊断效果。结果10只实验猪共10处血管损伤,超声和血管造影于模型建立即刻、10min、30min分别诊断出2、5、7处血肿和10、8、6处造影剂外渗,伤后不同时间超声和造影影像具有不同的特点。结论在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内应用便携式超声联合血管造影快速诊断血管损伤准确可行。

  • 标签: 综合手术救治方舱 血管造影 超声 动脉损伤 诊断
  • 简介:高危药品在大型医疗机构中使用广泛,使用或管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立以来,负责全院高危药品的调配工作,因此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高危药品管理成为安全用药管理的重中之重。通过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形成了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高危药品进行库存管理,信息管理,调配过程管理和工作人员管理的全方位管理。通过管理模式的改进,我院高危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大幅度提高。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高危药品 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和分析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应用不同剂量非离子低渗造影剂碘帕醇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0例)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0例),在全部采用水化治疗基础上,强化组给予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口服(术前1d80mg,术前2h40mg),常规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口服(术前1d20mg)。其中对进行单纯造影造影后直接PCI术的患者根据造影剂用量的不同,分为≤120mL组和〉120mL组,分别于术前、术后测定血清肌酐(Scr)、BUN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按Cochcroft-Gault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常规剂量组和强化剂量组患者Scr、BUN水平均明显升高,Ccr均明显下降(P〈0.05);常规剂量组患者hsCRP水平升高(P〈0.05),而强化剂量组hsCRP水平变化相近(P〉0.05)。强化剂量组的患者造影剂使用剂量的大小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120mL组和〉120m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规剂量组肾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Scr、BUN及hsCRP水平≤120mL组较〉120mL组升高(P〈0.05),Ccr≤120mL组较〉120mL组下降(P〈0.05)。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发生

  • 标签: 他汀高 伐他汀 剂量造影剂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73例临床静脉输血患者分为2组,分别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和普通头皮针静脉穿刺输血,观察对输血速度及输血故障的影响。结果静脉留置针穿刺输血速度优于普通头皮针输血速度,静脉留置针穿刺输血故障少于普通头皮针输血故障。结论静脉输血时应首选静脉留置针穿刺输血,不仅可保护静脉,同时有利于抢救及治疗,并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临床输血 应用观察
  • 简介:目的:对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审方干预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药师在审方中的作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2012年1—8月我院PIVAS的审方记录,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多数处方用药合理,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有508张,主要表现为配伍不合理、给药方法不合理、药物配伍禁忌等。结论:PIVAS药师审方可有效地减少不合理用药处方,预防与减少因不合理用药而引发的不良事件,为促进合理用药发挥应有的作用。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处方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在指导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TP-TCA测定35例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对临床常用5种灌注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并根据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通过随访评价其预后与ATP-TCA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个体的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对5种灌注药物在不同浓度下均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5种灌注药物的敏感率依次为THP(82.76%)〉EPI(50.00%)〉ADM(46.67%)〉HCPT(37.14%)〉MMC(17.14%),经卡方检验THP的敏感率显著高于其他4种灌注药物(P〈0.01)。30例初发患者和5例复发患者除对THP的敏感率有显著性差异(91.67%vs40.00%,P=0.033)外,对其他灌注药物的敏感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30例初发患者中有1例复发,5例复发患者中有4例复发,初发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复发患者(3.33%vs80.0%,P=0.000)。结论:ATP-TCA可作为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实验室依据,特别是对初发患者更有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ATP-TCA 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个体化
  • 简介: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1例脾切除术后发生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诊治资料。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8例行增强CT检查。结果保守治疗10例和手术治疗1例,均痊愈出院。随访2~25个月,3个月后复发1例,再次治疗后痊愈;6个月后复发1例,死亡。结论脾切除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诱因,B超及增强CT检查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抗凝和溶栓是改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根本措施。

  • 标签: 脾切除术 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静脉 抗凝药 血栓溶解疗法
  • 简介:目的分析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不合理用药医嘱,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美康合理用药软件及药师审核对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患者静脉用药医嘱进行合理性审核,对不合理医嘱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不合理用药医嘱共4803份,占总医嘱的0.52%,主要包括溶剂选择不舍理、溶剂用量不舍理、给药剂量不合理、药物配伍不合理、用药频次不合理等。结论通过对静脉用药医嘱进行审核和干预,并定期分析总结,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合理用药 医嘱审核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肘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超声引导下在肘上PICC置管92例(观察组),对比传统肘部或肘下PICC盲穿96例(对照组)穿刺成功率、舒适度等指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置管后舒适度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颈内静脉异位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后对生活的影响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肘上PICC置管解决了盲穿PICC的弊端,降低了颈内静脉异位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及留置PICC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了PICC尖端位置的正确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静脉炎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TDP神灯照射结合食醋调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电子注射泵注射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TDP神灯照射结合食醋调如意金黄散外敷;对照组30例,采用50%硫酸镁热湿敷,3d后观察2组患者静脉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0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X^2=11.59,P〈O.01)。结论TDP神灯照射结合食醋调如意金黄散外敷可以有效治愈胺碘酮所致静脉炎。

  • 标签: 静脉炎 胺碘酮 TDP神灯 金黄散
  • 简介:目的比较中心静脉导管加注入尿激酶与常规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积液的堵管发生率及患者耐受性.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8月住院部确诊的胸腔积液73例,分为3组,实验一组21例采用胸腔留置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实验二组18例采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加每日尿激酶10万单位注入胸腔,对照组34例采用留置常规胸腔插管闭式引流,比较3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堵管率、耐受性.结果实验一组、二组堵管率分别为42.9%(9/21)和27.8%(5/18),对照组为14.7%(5/34).实验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422,P=0.020).实验一、二组总体耐受性满意率92.3%显著高于对照组55.9%(χ2=12.973,P=0.000),实验组耐受性好.结论尿激酶在减少胸腔闭式引流管堵管率上有一定作用.患者对中心静脉导管的耐受性要好于常规置管.

  • 标签: 渗出性胸膜炎 中心静脉导管 尿激酶
  • 简介:目的比较多侧孔静脉留置针负压吸引和传统注射器抽吸后加压包扎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患者按手术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多侧孔静脉留置针负压吸引组22例和注射器抽吸局部加压包扎组1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皮下积液治愈时间和累计皮下积液量。结果静脉留置针组平均皮下积液治愈时间为(4.53±1.35)d明显短于注射器抽吸组(6.46±2.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P〈0.01);静脉留置针组平均累计皮下积液量(24.35±7.97)ml少于注射器抽吸组(30.89±9.68)ml,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342,P〈0.05)。结论多侧孔静脉留置针负压吸引是一种有效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方法,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且创伤小不增加患者痛苦,易为患者接受。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皮下积液 乳腺癌改良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