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性,49岁。平素体健,因突发后背部疼痛1小时于1998年12月6日2pm入院。病人1小时前无明显原因突感后背部疼痛,较剧烈,向双下肢放射,伴双下肢麻木,活动不灵,小便困难,无头痛、呕吐等。3天前病人曾发热,自测体温37.5℃,未服药物而热退。查体:体温36.5℃,脉搏72次/分,血压18/12kPa,神志清,精神一般,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应灵敏,无眼球震颤,双侧鼻唇沟

  • 标签: 上升性脊髓炎 背部疼痛 双下肢麻木 呼吸肌 无眼球 对光反应
  • 简介:急性脊髓(acutemyelitis)是指脊髓的一种非特异性性病变,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常累及几个髓节段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并以胸髓最易受侵而产生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其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病变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和早期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及改善愈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脊髓炎 精心护理 非特异性炎性病变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患者 早期康复训练
  • 简介:目的:探讨咪唑克生减缓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EAE)发病的药效作用时间窗。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EAE-盐水组、EAE-咪唑克生第1~7天给药组、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从EAE建模开始予腹腔注射咪唑克生(2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至发病第15天处死。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测定中枢神经系统(CNS)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情况、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10(IL-10)的表达。结果:与EAE-盐水组比较,两组咪唑克生给药组大鼠发病率均下降,临床症状均减轻,潜伏期延长,但仅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咪唑克生给药组均能减少CNS内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程度,而仅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炎症性髓鞘脱失病理学改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咪唑克生给药组均能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增加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但仅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减少小胶质细胞数量上有统计学差异(P〈0.01);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中枢神经系统内IL-17表达减少,而IL-10表达增加(P〈0.01)。结论:咪唑克生对大鼠EAE的有效作用时间窗在实验大鼠免疫诱导后第8~14天(发病初始期),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咪唑克生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小胶质细胞 炎性细胞因子
  • 简介:自从1894年Devic首次描述视神经脊髓(neuromyelitisoptica,NMO)的临床表现之后,迄今为止,NMO究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还是多发性硬化的一种亚型,尚存在争议.本文收集1994~2001年住院的13例NMO资料,分析如下.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亚型 电生理检查 MBI
  • 简介:视神经脊髓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也称Devic病或Devic综合征。大部分患者以视神经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以脊髓症状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以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就诊拖长确诊时间,有时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本院2018年8月收治一例以呕吐/乏力为首发症状的视神经脊髓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疾病的诊治做一探讨。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中枢神经 治疗 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针对脊髓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尿路感染的预防及管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2年8月到2023年8月入院的100名脊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接受针对脊髓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尿路感染预防及管理的一系列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接受标准护理。比较两组在尿路感染发生率、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15%;观察组感染严重程度为20.13±1.3,对照组为36.5±1.2;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为85.5±1.5,对照组为78.5±1.6。观察组在尿路感染发生率、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脊髓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尿路感染的预防及管理干预措施是有效的。定期医学评估、个性化护理计划、抗生素预防、教育与培训以及定期随访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减轻感染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结果为脊髓患者留置尿管期间的护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脊髓炎 留置尿管 尿路感染 预防和管理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急性脊髓的价值。方法:2020年5月-2022年4月本科接诊急性脊髓病人74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sf-36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下地行走时间,试验组的数据(17.05±4.28)d,和对照组(24.69±5.96)d相比更短(P<0.05)。关于sf-36评分,在干预结束之时:试验组的数据(86.31±3.25)分,和对照组(77.61±3.97)分相比更高(P<0.05)。结论:急性脊髓用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好,生活质量改善更加明显。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急性脊髓炎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硫辛酸治疗视神经脊髓谱系疾病(NMOSD)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9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NMOSD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硫辛酸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前,两组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DSS评分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同期(P〈0.05);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脊髓受累≥6节段、AQP4-Ab阳性、自身免疫抗体阳性与NMOSD发病1年内复发相关(P〈0.05)。结论硫辛酸治疗NMOSD疗效满意,可尽早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降低远期复发率。且血清AQP4-Ab阳性、其他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脊髓受累≥6节段为影响NMOSD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硫辛酸 临床疗效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MP)冲击治疗结合神经节苷脂(GM)对急性脊髓(AM)患者疗效及性反应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AM患者为例,信封法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大剂量MP冲击治疗,干预组另加用GM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治疗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后,干预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独立行走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肢体肌肉恢复>2级时间、排尿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较短(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与干预组11.1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患者采取大剂量MP冲击结合GM治疗,可显著减轻炎症状态,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好。

  • 标签: 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 神经节苷脂 急性脊髓炎
  • 简介:目的:了解30年来该院收治的经细菌学确诊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临床与流行病学特点,为流脑防治工作积累经验。方法对1983—2012年1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发病时间不同分为两组(A组:1983—2002年,共80例,B组:2003—2012年,共74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近30年来流脑发病呈低水平散发状态,无大规模流行。A组以0~5岁人群为主,占48.75%,B组以16~20岁人群为主,占41.89%。发病季节均以冬春季为主,其中以3~5月份最多见,占68.18%。B组患者平均年龄(15.78岁)高于A组(9.87岁),暴发型流脑发生率(18.91%)比A组(7.50%)为高,出现瘀点瘀斑比例(63.51%))低于A组(88.75%),出现意识障碍比例(43.24%)高于A组(26.2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平均值(85.62%)高于A组(78.64%),且均有统计学差异。患者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未出现耐药,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4.44%,对磺胺药由2003年之前的30.67%耐药到2003年之后100%耐药。结论流脑发病总体呈低水平散发状态,两组患者发病季节均以冬春季为主,B组患者临床症状较A组为重,发病年龄高峰上移。治疗上以青霉素、头孢曲松为首选。

  • 标签: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特征 菌群
  • 简介:目的:观察大鼠脊髓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辅酶II黄递酶(NADPH-diaphorase,NADPH-d)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结果:脊髓内含NOS神经元数目较少,除集中分布于后角外,大部分含NOS神经元多位于血管旁,有许多神经元胞体位于血管外膜上,其突起包绕血管外膜或沿国管外膜平行走行,有些神经元虽与血管外膜无直接接触,但其突起和血管外膜有接触的神经元密切接触,结论:大鼠脊髓中存在大量含NOS神经元,此类神经元与调节脊髓血管血流有密切关系。

  • 标签: 脊髓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成酶 辅酶Ⅱ黄递酶 实验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外皮样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例腰脊髓外的皮样囊肿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8个月,1年。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恢复正常。结论对椎管内髓外的皮样囊肿正确诊断,手术切除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脊髓 皮样囊肿 诊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浓度,肌电图检查28例,脊髓MRI检查16例.结果15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正常,17例正常;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异常26例;脊髓MRI检查4例患者出现脊髓后索长T2高信号影;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痉挛性瘫痪、深感觉减退、共济失调等.经3~6个月治疗,症状缓解者27例,部分改善者5例;排尿排便功能改善4例;舌炎改善5例;胸腹部束带感明显改善3例,无明显改善1例;贫血改善8例.5例病程在1年以上,维生素B12治疗后肢体功能无明显改善而成残疾状.结论维生素B12缺乏是引起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重要原因,但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并不能准确反应机体是否真正缺乏维生素B12,维生京B12水平正常者应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考虑,以免误诊.

  • 标签: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缺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新药SPINRAZA的药理作用。方法: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美国FDA已经批准SPINRAZA用于儿童和成人SMA的治疗。本文主要从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对SPINRAZA进行综述。结果:SPINRAZA对SMA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显著增加HFMSE评分,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论:SPINRAZA为一种反义寡核苷酸(SAO),能够改变SMN2基因的剪接,从而增加全功能SMN蛋白的生成,为SMA患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脊髓性肌萎缩症 SPINRAZA 临床疗效
  • 简介:随着工农业、建筑业及交通的发展,脊髓损伤(SCI)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脊髓是许多神经功能的中介通路,脊髓损伤及其继发性病理生理反应可直接导致神经功能损伤,从而引起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由于脊髓损伤治疗困难,因而致残率与死亡率非常高。不仅患者本人要受功能废损带来的不便和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对脊髓损伤的研究相对缓慢,其治疗效果难以预料,主要是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

  • 标签: 急性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神经功能损伤 病理生理反应 器官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脊柱侧弯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采用脊髓栓系松解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治疗的脊柱侧弯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110例,均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治疗,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委员会患者问卷表(SRS-22)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在活动功能、疼痛症状、自身形象、精神健康、生活质量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 标签: 脊髓拴系松解 脊柱侧弯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 临床疗效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