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心房颤动或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主要表现为“心跳异常的紊乱”致使心输出量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40岁以上者无论男性或女性。其发病率约为2‰。超过60岁的人群有1%发现房颤,年龄大于69岁房颤的发生率超过5%,80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达10%。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临床上遇到的房颤患者势必日益增多。

  • 标签: 心房颤动 病因 治疗
  • 简介:患者女性,49岁,因“四肢近端肌肉疼痛无力,进行性加重1月”,于2006年11月6日入院。既往史:24年前怀孕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未予处理。分娩后一度出现乏力、行走后气短,住院治疗1周后好转,服用阿司匹林半年后停药,症状未反复。1年前因咯血、发热、气短在北京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心内膜炎”,10个月前行“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术后症状消失,坚持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 标签: 异环磷酰胺 心房颤动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人群患病率接近1%,房颤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可高达6%[1]。房颤引发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心脑血管引发的病死率增加

  • 标签: 心房颤动 老年人 诱发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最,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资料。结果12例患者心电图特点为QRS波群宽大畸形、心室率180~210次/min、RR节律不等;12例胺碘酮静脉注射后11例转为窦性心律,1例心室率控制;胺碘酮转复率为91.7%,有效率为100%。结论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有心室率极快、QRS波宽大畸形、RR节律不齐等特点,易引发室颤、猝死危险。对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应尽早电复律,对血液动力学稳定者可选胺碘酮等延长旁道不应期的药物静脉注射,避免使用洋地黄及异搏定等缩短旁道不应期的药物,有条件的患者可采用射频消融根治。

  • 标签: 预激综合征 心房颤动 诊断 治疗
  • 简介:1、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类型(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期首次发生房颤:按ACS常规抗血小板、短期抗凝治疗,观察未来房颤发作情况决定是否抗凝;(2)稳定型冠心病首次发生房颤:根据卒中风险决定单独抗凝治疗或单独抗血小板治疗;(3)既往房颤患者合并确诊的稳定型冠心病:根据卒中风险决定单独抗凝或单独抗血小板治疗。2、华法林与冠心病二级预防以往数据显示,华法林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作用。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卒中风险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期 数据显示 血栓发生率
  • 简介:回顾性分析43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发现其占全部脑梗死的10.5%(43/417),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其常见的病因,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起病,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偏盲,失语等。CT以及MR表现为大面积脑梗塞,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为多见。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栓塞 合并症 临床特点 治疗 CT表现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0~85岁居民中AF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AF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抗凝治疗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瓣膜 心律失常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社区护理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例为分析对象,遵循随机均等原则完成对患者的分组设计并提供不同护理方式,其中接受常规射频消融术护理配合患者设为对照组(n=46),接受一体化护理干预配合患者设为观察组(n=46),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社区护理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高危因素,为现代临床有效防治提供指导。方法:于2022年07月--2023年07月接收急性肺栓塞患者57例,记录心房颤动的病例数,对比单纯急性肺栓塞、急性肺栓塞合并心房颤动的一般资料,纳入有差异的结果,经Logistic回顾性分析危险因素。结果:57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11例合并心房颤动,占比19.30%(11/57)。急性肺栓塞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尿酸、Hcy水平、血糖、血压明显高于单纯急性肺栓塞患者(P<0.05)。Logistic回顾性分析提示高血尿酸、高Hcy、高血糖、高血压为急性肺栓塞合并心房颤动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心房颤动与血尿酸升高、Hcy升高、血糖升高、血压升高有关。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心房颤动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心房颤动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相对于华法林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更好减少出血不良事件的出现。

  • 标签: 口服抗凝药物 心房颤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心房颤动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相对于华法林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更好减少出血不良事件的出现。

  • 标签: 口服抗凝药物 心房颤动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预激综合征(WPW)伴心房颤动(Af)的机制与室性心动过速(VT)的关系,提出正确诊断与及时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0例WPW伴Af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常规心电图均记录到窦性心律,显示典型预激图形。Af阵发性发作时QRS波呈快速增宽且宽窄不等,部分QRS波起始处可见到δ波,显示WPW伴Af。心室率170~230bpm,其中11例为170~190bpm,7例为190~210bpm,2例为210~230bpm。有8例患者记录到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VRT),其中6例为前向折返性,2例为逆向折返性。结论WPW伴快速心室率的Af最严重的结果是演变成VT与心室颤动,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对WPW伴快速心室率Af的患者应尽快尽早给予治疗,使Af时心室率减慢并转为窦性心律。

  • 标签: 预激综合征 心房颤动 室性心动过速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因常导致心功能障碍,增加病死率和致残率,而为临床医师所重视。临床报道治疗方法众多,结合基层医院的条件,现就2002年1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5例房颤患者采用药物转律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心房颤动 药物转律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稳心颗粒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6月医院6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18~80岁患者,根据意愿分为实验组(稳心颗粒+西药治疗)33例及对照组(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片)35例,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心电图QTc时限、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大小、动态心电图房早负荷、用药不良反应、心房颤动复发、心力衰竭、卒中、死亡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缩小,动态心电图房早负荷减小,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且相比治疗前,实验组治疗后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缩小,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治疗后心房颤动复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0),其他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PAF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安全性高。

  • 标签: 稳心颗粒 西药治疗 阵发性心房颤动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常见于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即孤立性房颤房颤除可引起心悸等症状外,还可以因心房缺失泵血功能而使心输出量降低,导致心房内的血流淤滞,促使血栓形成。我国房颤的成人患病率约为0.77%,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双源CT 肺静脉 左心房 评估
  • 简介: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大于1.5秒)、选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有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存在。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连续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把患者分为A(与睡眠有关组)、B(与睡眠无关组)两组。结果A组发生长R—R间期1.5-2.0秒、大于2.0秒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6.28±6.23、7.39±1.0、6.86±1.26;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秒、大于20秒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剐为:203.25±41.82、35.48+7.62、28.21±6.25,B组均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房颤伴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有关时,此现象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而房颤伴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长R-R间期 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自主神经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延续性护理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患者术后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6-2021.6}收治我院的114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患者术后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概率。结果: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患者术后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概率,提升自护能力和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 护理效果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也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据西方国家统计,其发病率可高达0.9%,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是无房颤患者的5倍,病死率增加2倍。目前国内尚无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15岁以上的人口为9.8亿。若按每年0.9%的发生率计算,我国房颤患者年发生率达800多万。目前对房颤的机制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深入,并在治疗方法上和分类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

  • 标签: 心律失常治疗 心房颤动 第五次人口普查 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持续性心律失常 房颤患者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杂乱无章的心房颤动波,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房无序的颤动使其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耳内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甚至停滞进而产生心房附壁血栓。与普通人群比较,房颤患者具有较高死亡率和致残率,这主要是由于房颤患者易于发生缺血性卒中。研究结果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每年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约5%,是非房颤患者的两倍,15%~20%脑栓塞的发生是由于房颤,在老年人群中房颤并发栓塞的比例更高,由其导致的脑栓塞为非房颤患者的5倍[1]。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老年人群 抗凝治疗 非瓣膜病 持续性心律失常 房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