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脑转移瘤是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性病变,约占颅内肿瘤的20%-40%。脑转移瘤中65%为多发病灶,容易诊断,而发脑转移瘤(solitarybrainmetastasis,SBM)占35%。发脑转移瘤的CT表现常不典型,缺乏特异性,特别是就诊前尚未发现原发肿瘤的患者,CT诊断很容易误诊。

  • 标签: 脑转移瘤 CT诊断 颅内恶性肿瘤 多发病灶 原发肿瘤 临床随诊
  • 简介:目的:比较剂量头孢呋辛与头孢曲松分别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预防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行胃肠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头孢呋辛组(45例)和头孢曲松组(30例);头孢呋辛组患者手前0.5~1h内给予头孢呋辛预防感染治疗,头孢曲松组患者手前0.5~1h内则给予头孢曲松预防感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胃肠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手术全程时间、输血量、术后医疗费用与药费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用药后,头孢曲松组患者胃肠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头孢呋辛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全程时间和手术输血量分别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曲松组患者术后医疗费用和药费明显低于头孢呋辛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剂量头孢曲松用于预防胃肠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疗效优于头孢呋辛,可有效地降低胃肠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发生率,降低患者手术后医疗费用与药品费用,无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头孢曲松 头孢呋辛 胃肠手术 切口感染 预防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阿奇霉素与八正加减对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9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八正治疗;治疗时间15d,随访患者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55%高于对照组为77.78%(P〈0.05),复发率为4.44%低于对照组为17.78%(P〈0.05)。结论:采用阿奇霉素与八正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疗效较为显著,复发率低。

  • 标签: 阿奇霉素 八正散 女性 泌尿生殖道 支原体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匹多莫德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ctic-associoteddiarrhea,AAD)的疗效及对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安阳市妇幼保健院106例AAD患儿,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各53例。单一组予以匹多莫德治疗,联合组予以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匹多莫德治疗,两组均予以补液、补充水电解质及抗炎等常规治疗。统计两组临床效果、复发率、临床症状缓解及留院观察时间,并比较治疗前后TNF-α、IL-6及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6.23%)明显高于单一组(81.13%),且复发率(3.77%)显著低于单一组(20.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组相比,联合组临床症状缓解及留院观察时间均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组TNF-α、IL-6水平降低幅度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细胞亚群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细胞亚群水平均明显改善,且与单一组相比,联合组CD3^+、CD4^+/CD8^+、CD4^+水平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与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应用于小儿AAD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改善患儿T细胞亚群水平,降低TNF-α、IL-6水平,缩短留院观察时间,降低复发率,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匹多莫德 布拉氏酵母菌散 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炎性因子 T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评价蒙脱石与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对患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96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和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以及胃黏膜炎症和腹痛改善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为75.00%(P〈0.05),以及治疗后的Hp清除率、胃黏膜炎症和腹痛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蒙脱石与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治疗患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提高了Hp清除率,有效改善了其临床症状。

  • 标签: 蒙脱石散 三联疗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分次剂量与次全剂量复方聚乙二醇行肠道准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46例行肠镜检查的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3例。两组均在相同的时间进行肠内镜检查,对照组在检查当天次口服2000ml复方聚乙二醇,实验组则于检查前天下午及检查当天早上分别服用1000ml。观察两组肠道准备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后,对照组肠道准备质量评估量表(BBPS)评分为(6.98±1.27)分,低于实验组的(7.79±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肠内镜检查检出阳性17例(23.29%),低于实验组的28例(3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复方聚乙二醇分次剂量给药可有效增强肠道准备效果及检查效果,且安全性高。

  • 标签: 肠道准备 复方聚乙二醇 给药方式 临床效果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当归芍药穴位敷贴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临西县人民医院妇产科2015年3—12月收治的湿热瘀结型SPID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呋辛酯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当归芍药穴位敷贴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1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炎性因子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脱落4例,对照组患者脱落5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高切与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全血高切与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RP、TNF-α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RP、TNF-α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归芍药穴位敷贴通过药物与穴位共同作用治疗湿热瘀结型SPID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

  • 标签: 盆腔炎性疾病 后遗症 穴位敷贴 当归芍药散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美扑伪麻片及柴芩清宁胶囊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关系.方法在肝毒性“时-毒”关系研究中,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片组、复方氨酚烷胺片组、美扑伪麻片组、柴芩清宁胶囊组,各给药组根据给药后取血时间随机分为给药后1、2、4、8、12、24、48、72、96h9个亚组,3种西药给药剂量均为425.98mg/kg(以对乙酰氨基酚水平换算),柴芩清宁胶囊给药剂量为3680.50mg/kg;在肝毒性“量-毒”关系研究中,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美扑伪麻片、柴芩清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3种西药高、中、低剂量分别为266.24、425.98、681.57mg/kg,柴芩清宁胶囊高、中、低剂量分别为1437.70、2300.31、3680.50mg/kg,每组10只,雌雄各半,于给药后12h取血.给药后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在相应时间点取血及脏器,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计算肝脏、脾脏和胸腺脏器系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次ig柴芩清宁胶囊1437.70~3680.50mg/kg后,小鼠一般状况、血清ALT、AST、ALP水平和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次ig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美扑伪麻片425.98mg/kg后,随给药后时间延长,小鼠出现怠动、毛色不华等毒性症状,12h最为明显,24~72h消失;血清ALT、AST和ALP水平不同程度增力加,均在给药后12h达到高峰,毒性持续时间分别约达72、24和24h;肝脏、脾脏、胸腺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次ig3种西药266.24mg/kg后,小鼠一般状况、血清ALT、AST、ALP和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变化;3种西药425.98和681.57mg/kg剂量组血清ALT、AST和ALP水平显著升高,且呈剂量相关性;681.57mg/kg剂量可导致肝脏脏器系数明显升高,脾脏、胸腺脏�

  • 标签: 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美扑伪麻片/柴芩清宁胶囊 单次给药 肝毒性 “量-时-毒”关系
  • 简介: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初始药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用对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CHB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两组,每组35例;A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B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24周、36周及48周时,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乙肝病毒基因(HBV-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和耐药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24周及48周时的ALT复常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时A组患者ALT复常率明显高于B组(P〈0.05);治疗12周和48周时,两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和36周时,A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24周、36周及48周时的HBeAg转阴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耐药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恩替卡韦初始药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用治疗对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佳,恩替卡韦初始药治疗早期患者可出现ALT复常和HBV-DNA转阴。

  • 标签: 慢性乙肝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