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均接受中西医联合治疗,并配合使用插鼻入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观察和分析患者治疗成功率以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结果50例患者治疗成功率达到了100%,患者的呕吐、腹胀、腹痛、排便及排气停止症状均缓解。鼻肠管阻塞导致引流不畅通11例,冲洗之后均变得顺畅,同时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未出现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在治疗肠梗阻患者过程中配合使用鼻肠梗阻导管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手术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经鼻肠梗阻 导管治疗 肠梗阻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X线胃精细钡餐造影对胃癌患者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62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X线胃精细钡餐造影,并对造影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我院就诊的62例胃癌患者X线胃精细钡餐造影检查可检测出胃癌情况54例,检出率为87.10%;其中有3例误诊,误诊率为4.84%;5例漏诊,漏诊率为8.06%,漏诊部位为胃底贲门以及胃窦和胃体;确诊的54例患者中,溃疡型40例(占74.07%),蕈伞型8例(占14.81%),肿块型6例(占11.11%)。病理学结果发现误诊以及漏诊的8例患者中,溃疡型4例,蕈伞型2例,肿块型2例;胃癌多发于胃窦和胃底贲门,其次为胃体及胃大弯。结论X线胃精细钡餐造影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高,且能定位癌症所在部位,有利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胃癌 X线胃精细钡餐 鉴别价值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腹腔镜下和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EM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受开腹TEM术(开腹组,n=70)和腹腔镜下TEM术(腹腔镜组,n=60)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患者保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大小及肿瘤下缘距远切缘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术后肿瘤转移情况及术后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行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效果相同,且术中出血量少,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腹腔镜 开腹手术 直肠癌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TCD检查,对照组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异常检出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频谱异常等)为91.0%,明显高于对照组异常检出率(腔隙性梗死灶)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查能够显著反映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灶区域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临床价值显著.结论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TCD检查其异常检出率较之CT检查更高,所显示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更加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经颅多普勒超声 计算机断层扫描 应用价值
  • 简介:外周静脉(PICC)置管是将中心静脉导管从外周静脉刺入,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从而有效避免药物直接刺激外周静脉,降低静脉炎发生概率,也能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危重症疾病新生儿需长时间静脉输液,采用PICC置管也是最常用、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方式。但临床发现由于PICC置管引发的细菌感染等并发症也较多,影响患儿治疗,增加新生儿疼痛,也不利于预后。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预见性护理 新生儿疼痛 静脉置管 静脉输液 静脉切开
  • 简介:目的探讨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2013年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机械通气初始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儿给予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前后pH值及氧合指数(OI)、平均上机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pH值、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H值、OI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上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利于患儿呼吸功能恢复,缩短上机时间。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骨感染病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45例行PICC置管的骨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统计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145例骨感染病人中发生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27例,发生率为18.62%,并发症以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导管管腔数、导管留置时间、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是病人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哑变量处理后,患糖尿病与免疫抑制类疾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年龄大于65岁、患糖尿病或免疫抑制类疾病、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小于10年、使用双腔PICC导管及导管留置时间大于20d是引起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及时给予相应临床预防与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骨感染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病因诱发的骨密度、骨质量下降,骨组织结构遭到破坏,骨脆性增加进而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损伤疾病。老年人、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者为高危人群,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也随之上升[1]。临床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最为常见,给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降低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仍倾向于保守治疗,但近年来由于微创手术止痛及术后恢复快速的特点,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保守治疗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鼻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应用于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呼吸暂停(A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极低体质量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和nBiPAP组,每组43例。观察患儿治疗后的呼吸缓解情况及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气胸、鼻压伤,同时比较各组的气管插管率、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结果nBiPAP组呼吸暂停缓解率为53.49%,高于nCPAP组的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8,P=0.029)。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及气管插管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PAP组的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气胸发生率略低于nCPAP组,而鼻压伤发生率略高于nCP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PAP在治疗极低体质量AOP时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相当,治疗上可优先考虑。

  • 标签: 早产 极低体质量 呼吸暂停 正压通气 双水平正压通气
  • 简介:目的:评价抗感染治疗与皮肾镜取石术对上尿路结石伴有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上尿路结石伴感染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与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与传统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感染的发生率。结果:用药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为27.78%(P〈0.05)。结论:采用抗感染治疗和皮肾镜取石术对上尿路结石伴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较确切,并发症发的生率较低。

  • 标签: 上尿路结石伴有感染 经皮肾镜取石术 传统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抗感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6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把60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方法,研究组患者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采用JOA评分标准对两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优21例,良4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对照组优13例,良6例,中9例,差2例,优良率为63.3%。研究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80.5±9.9)min,出血量(109.6±9.8)mL;对照组手术时间(145.5±20.5)min,出血量(395.2±25.5)mL;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手术切口小、术后全身炎性反应轻、手术对腰椎稳定性负面影响小,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皮全脊柱内镜 精准减压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时应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滴鼻后的止痛效果和患者舒适度。方法选取2015年1-6月入住南京市胸科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患者均予规范的冠状动脉术前护理及专科心理护理疏导,对照组常规滴入等渗盐水,观察组操作前30min鼻滴入右美托咪定,常规桡动脉穿刺。评估2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穿刺及拔鞘时疼痛程度、生理指标等。结果观察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8.0%)高于对照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0%vs30.0%,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VAS)评分(1.5±0.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血压、心率等波动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时应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滴鼻可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并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滴鼻 桡动脉 冠心病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8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PKP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及椎前缘高度。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植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椎前缘高度为(93.1±6.9)%,高于对照组的(87.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可减少骨质疏松性胸腰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植骨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伤椎恢复。

  • 标签: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OVCF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PVP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104例和未再骨折组196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骨水泥渗漏为OVCF患者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密度为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OVCF患者行PVP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与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骨水泥渗漏有关,临床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