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成形术治疗椎压缩性骨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筛选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86例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皮椎体形成术进行治疗,分析治疗安全性及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所有86例患者在术后5~42h内,腰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其中75例患者腰背疼痛基本消失,另11例患者腰背疼痛得到中度减轻,患者并未有并发症发生。对所有86例患者进行3~5个月时间的随访,患者均未有新骨折发生。结论经皮椎成形术对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确切,可增强椎稳定性,恢复伤椎高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效果 安全性
  • 简介:结合一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在分析“教学做一化”教学思想的内涵和要求基础上,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情境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对课堂教学如何强化“教学做一化”提出建议。

  • 标签: 教学做一体化 行动导向教学 指导与建构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行经皮穿刺椎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55例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行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成形术作为单侧组,29例行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成形术治疗作为双侧组,通过术后观察疼痛缓解程度、骨髓泥分布渗透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X线照射次数。结果两组手术顺利完成,单侧组再手术时间(29.5±2.84)min和术中X线曝光次数(9.46±0.76)次少于双侧组的(49.7±1.03)min、(19.51±0.6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量、注入骨水泥量及术后24h视觉模拟评分(VAS)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治疗OVCF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单、双侧经皮椎成形术治疗均达到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前者在手术时间、安全性等方面更具优势,而对于压缩程度重、术中骨水泥弥散充盈不佳的病例则应选择后者。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健康管理发展初期,健康管理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人民对于健康管理的认识误区也依然存在,甚至还有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当下正在进行的健身效果适能检测从健康管理者、健康管理对象、相关部门等角色发挥了它的作用,对健康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推动力。

  • 标签:
  • 简介:根据海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特色专业三位一建设,培养高素质药学专业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制定合理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平台建设和南药黎药特色研究,以推进药学专业的发展。

  • 标签: 重点学科 重点实验室 构建 人才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对磁性附着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予以探究并剖析。方法随机选取92例口腔修复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均为我院自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所接收,将其按照人数相等的原则,均分成两组,就传统残根设置附着口腔修复治疗(对照组,n=46)与磁性附着口腔修复治疗(观察组,n=46)的临床疗效展开探讨。结果从修复后固定力及咀嚼效果分析,两组患者修复后的固定力及咀嚼效果均优于修复前,组间差异明显,P<0.05,且修复后观察组均强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经t检验,证明P<0.05。从修复满意度方面分析,观察组为97.83%,对照组为80.44%,两组对比,组间差异明显,P<0.05,用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磁性附着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以较强的固定效果,利于患者咀嚼功能的改善,在临床上有推广和普及的价值。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口腔修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L-1β抑制大鼠离幽门括约肌自发收缩的影响因素,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IL-1β在平滑肌舒张方面的作用机制作进一步补充,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的依据。方法成年SD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正常组、IL-1β组、格列苯脲组、吲哚美辛组。采用离组织灌流的方法,用RM6240C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观察IL-1β对大鼠离幽门括约肌自发收缩作用的影响;通过应用不同信号途径的特异性阻断剂,探讨IL-1β的作用机制;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IL-1β组IL-1β(终浓度为2ng/ml、20ng/ml、200ng/ml)能抑制大鼠离幽门括约肌自发收缩的振幅、频率和张力(P<0.05,n=9)。2.格列苯脲(5μM)对IL-1β抑制大鼠离幽门括约肌的自发收缩作用无影响(P>0.05,n=6)。3.吲哚美辛(10μM)能部分抵消IL-1β对大鼠离幽门括约肌自发收缩的抑制作用,与IL-1β单独作用相比,振幅、频率和张力均较高(P<0.05,n=6)。小结IL-1β能抑制大鼠离幽门括约肌的自发收缩,其作用可被吲哚美辛部分阻断,而不受格列苯脲影响,说明其机制很可能与前列环素有关,而与KATP通道无关。

  • 标签: IL-1&beta Ca2+ 幽门括约肌 KATP 前列环素
  • 简介:目的分析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支抗的应用及临床优势。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之间收治的84例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实际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微型种植支抗治疗)30例,对照组(非种植支抗治疗)54例。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之后的上中切牙唇向移位距离以及磨牙位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于正畸治疗结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支抗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正畸治疗 微型种植体支抗 临床优势
  • 简介:目的评价23G微创玻璃切割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效果。方法110例DR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3G组(61眼,采用23G微创玻璃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和20G组(59眼,采用20G微创玻璃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各55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并发症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的视力及眼压。结果23G组手术时间为(88.53±12.71)min,短于20G组的(121.36±28.9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视力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的视力以及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G组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2例、需电凝止血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91%(6/55);20G组分别发生5、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45%(14/55);23G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20G组(P〈0.05)。结论23G微创玻璃切割手术治疗DR患者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且并发症较少,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20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临床效果
  • 简介:建设特色专业是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中药学特色专业建设为例,学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探索行业-专业-学科三位一的专业建设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和学科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

  • 标签: 行业需求 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 简介: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法拆分亚叶酸钙对映异构。方法:通过探讨色谱柱、柱温、手性配合剂、流动相的pH值对手性拆分的影响,确定乙腈-苯丙氨酸溶液(8mmolL-苯丙氨酸、4mmol硫酸铜,加水1000mL,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至3.5)(10∶90)为手性流动相,KromasilC18柱(250mm×4.6mm,5μm)拆分亚叶酸钙对映,检测波长为300nm,柱温20℃。结果与结论:建立的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药品质量控制与体内代谢立体选择性的研究。

  • 标签: 手性流动相添加剂 L-苯丙氨酸 硫酸铜 手性拆分 亚叶酸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蛋白和肌酸激酶的检测意义。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将6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一组。依据患者的病情,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栓前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浓度。结果在发病<6h时,观察组患者的血栓前蛋白较对照组更高,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较对照组更低,在发病24h时,观察组患者的血栓前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浓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血栓前蛋白和肌酸激酶联合检测有利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栓前体蛋白 肌酸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位一化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自护行为改变的影响,改善社区糖尿病管控效果方法选择我县两社区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按所在社区分为观察组(142例)和对照组(144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的社区糖尿病管理方法管理,观察组进行四位一化管理,两组均干预1年,干预前后进行改良中文版自护行为量表测评,并空腹抽血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8.04±2.02)mmol/L比(9.13±3.09)mmol/L、(7.23±1.25)mmol/L比(7.44±1.43)mmol/L、(4.94±0.98)%比(5.31±1.04)%、(1.93±1.30)mmol/L比(2.32±2.09)mmo/L、(2.74±0.98)mmol/L比(2.49±0.9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FPG、Tch和LDL-C较干预前明显改善(8.64±2.82)mmol/L比(9.04±3.21)mmol/L、(5.20±0.96)%比(5.44±1.04)%、(2.62±1.03)mmol/L比(2.84±0.7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FPG、HbA1c、Tch和自护行为量表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位一化管理能够更加系统、规范地防治糖尿病,有效改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自护行为水平,提高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达标,有助于稳定病情,降低并发症,值得在诊治社区糖尿病中应用推广。

  • 标签: 糖尿病 血糖 一体化管理 糖化血红蛋白 血脂自护行为量表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安徽地区1163例不育男性的Y染色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情况及特点,探讨其在诊治男性不育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PCR)技术扩增1163例精子数目、活力异常的男性不育患者AZF基因的15个序列标签位点(STS),并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目的片段进行鉴别分析。结果1163例不育患者中130例(11.18%)患者AZF基因位点发生微缺失。在AZF微缺失组合类型中,AZFc+AZFd位点微缺失最多,共97例(8.34%,97/1163);其次为AZFb+AZFc+AZFd的组合缺失,共21例(1.81%,21/1163);AZFa+AZFb+AZFc+AZFd四个AZF区域均发生缺失的患者,以及仅仅在AZFa区域发生微缺失的患者分别为6例,各占总不育患者的0.52%(6/1163)。结论Y染色AZF区域微缺失是部分男性不育症的重要遗传致病因素,有必要对精液质量异常的男性不育患者进行AZF基因微缺失检测,将有助于明确病因并指导后续治疗。

  • 标签: 男性不育 无精子症 少精子症 无精子因子 Y染色体微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做”一化模式的教学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对护理专业106名学生进行分组,随机的抽取学生组成试验组和普通组,在基础护理技术的教学中试验组使用“教学做”一化模式的教学方法,普通组使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专业的考核标准检测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专业技能考核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组,在理论学习上,两个小组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因为选取的是整个护理专业的学生,因此其数据显示有着一定的普遍性。结论在基础教学中引入“教学做”一化模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护理专业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基础护理技术 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
  • 简介:目的探讨乌林斯治疗支气管哮喘远期效果及对机体免疫、变态反应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乌林斯治疗支气管哮喘近、远期疗效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支气管哮喘患儿104例,随机单盲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乌林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及亚群:CD3+、CD4+、CD8+、CD4+/CD8+;免疫蛋白:IgA、IgG、IgM、IgE)、变态反应相关指标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白细胞介素-4(IL-4)变化。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儿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免疫指标及变态反应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IgG、IgM、CD3+、CD8+、CD4+/CD8+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IgE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各项变态反应相关指标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8周总有效51例,总有效率98.1%,高于对照组的40例(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2例患儿复发,对照组15例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给予乌林斯,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改善变态反应,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远期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哮喘 草分枝杆菌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蛋白质类 白细胞介素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行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经椎间孔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的65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而TLIF组患者术后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明显低于LPF组患者;②TLIF组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明显高于LPF组患者;③术后两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TLIF组患者其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LPF组明显增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间孔行椎间融合术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经椎间孔行椎间融合术患者其术后腰腿疼痛的缓解程序、融合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的调整均优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因此可将经椎间融合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案。

  • 标签: 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一化管理理念在提高肿瘤放疗护理工作效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实施放疗的肿瘤患者36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84例。观察组给予患者一化管理理念为指导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案对患者实施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肿瘤放疗患者实施一化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效率,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一体化管理 放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D二聚和肿瘤标志物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随机从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入院的结直肠癌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在院体检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静脉血中的D-二聚和血清肿瘤标记物(主要检测CEA、CA199、CA724水平)并予以观察组患者治疗,然后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情况,综合分析D二聚和肿瘤标志物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CEA、CA199、CA724以及D-二聚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CEA、CA199、CA724以及D-二聚水平明显下降,且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且血清CEA、CA199、CA724以及D-二聚体高水平表达是影响结直肠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因素。结论血浆D二聚和肿瘤标志物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情况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作为本病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 标签: 结直肠癌 D-二聚体 肿瘤标志物 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