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3 个结果
  • 简介:上皮间质转化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转化成间充质细胞的过程。在创伤愈合的复杂过程中,表皮细胞经历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进行创口的再上皮,其间涉及多种细胞因子、转录因子等,本文就上皮间质转化与创伤愈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上皮间质转化 创伤愈合
  • 简介:保留残根可以大大减缓牙槽骨的吸收,同时由于保留了牙根,牙周膜本体感觉也得以保存,提高了义齿的咀嚼效率。随着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根可以通过桩冠修复的形式得以保留。我科从2006年开始在临床上使用美国BISCO公司生产的全新双锥度半透明石英纤维桩进行桩冠修复,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 标签: 纤维桩 桩冠 光固化 修复
  • 简介:目的评价聚合瓷纤维桩核与玻璃纤维桩核的抗折强度.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口腔科门诊因牙周病拔除的20颗根长相似的上颌中切牙,随机分为聚合瓷纤维桩组和玻璃纤维桩组,每组各10颗.根管治疗后切除牙冠,聚合瓷纤维桩组采用牙周固位纤维增强的Adoro聚合瓷纤维桩核修复,玻璃纤维桩组采用ParaPostTaperLux玻璃纤维桩核修复.两组样本进行抗折强度测试,记录折断模式及所加载的最大负荷.结果聚合瓷纤维桩组牙齿折裂时负荷为(593.0±71.01)N,玻璃纤维桩组为(645.4±63.63)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7,P>0.05).两组的折裂位置大部分发生于牙根颈1/3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P>0.05).结论聚合瓷纤维桩核系统与玻璃纤维桩核系统的抗折强度和折裂位置分布相似,聚合瓷纤维桩核系统应用于临床的修复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聚合瓷 玻璃纤维 桩核 抗折强度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25岁。2008-07-03经门诊以颅面骨纤维结构不良恶变为诊断收入院。主诉:右侧颅面部膨隆并进行性加重20余年。病史:患者出生后1年出现右侧颅面部骨质膨隆,随生长进行性加重,2岁时曾于我院就诊并诊断为右侧颅面骨纤维结构不良,但未手术治疗。18岁时左侧股骨

  • 标签: 纤维结构不良 下颌骨 纤维肉瘤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舌鳞状细胞癌(TSCC)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血管生成拟态(VM)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65例TSCC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检测EMT标记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同时CD34联合PAS双重染色检测VM情况。结果Vimentin在癌和癌旁正常上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1.5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815,P=0.000),Vimentin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E-cadherin在TSCC和癌旁正常上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阳性率56.92%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51,P=0.000),E-cadherin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M在TSCC和癌旁正常组织的出现的例数比率是33.1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46,P=0.000),VM与肿瘤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E-cadherin与Vimentin具有负相关关系(r=-0.507,P=0.000),Vimentin表达与VM具有正相关关系(r=0.592,P=0.000),VM与E-cadherin具有负相关关系(r=-0.518,P=0.000)。结论TSCC中存在EMT及VM,存在EMT和VM的TSCC具有更高临床分期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对TSCC侵袭、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鳞状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血管生成拟态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间接树脂冠和根管内增强纤维来修复龋坏的上颌乳切牙的方法。每颗牙齿都先进行了根管治疗。使用根管内增强纤维的优点包括:树脂冠强度增加,透明,相对操作简便。另外,使用间接树脂冠能够获得很好的外形和美观,同时能够减少儿童的椅旁时间。间接树脂冠和根管内增强纤维在一名3岁女孩的使用以图示说明这一技术。

  • 标签: 根管 增强纤维 儿科 上颌 乳切牙 牙齿
  • 简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submucous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炎性疾病。患者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口内疼痛,口腔黏膜苍白僵硬,触摸有条索感,舌运动、张口受限,以致咀嚼、吞咽困难,有的甚至发生癌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复杂的发病机制导致该病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主张根据病变发展的阶段,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 标签: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治疗
  • 简介:纤维桩是一种由环氧聚合物树脂和无序排列的长碳纤维组成的碳纤维加强树脂根管钉,为非金属成品桩,有较高的韧性抗弯强度,不易折断,弹性模量与牙本质相近,更有利于力的分散,可更好的保护牙体组织,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腐蚀性和美学性能.为了使临床医生顺利开展此项新技术,取得更好的修复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败率,其护理配合至关重要.现就纤维桩修复残根残冠中护理配合要点总结如下.

  • 标签: 纤维桩 修复 残根 残冠
  • 简介:目的:研究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树脂中纤维与树脂界面结合的情况.方法:将玻璃纤维分别按预处理和预浸润的不同分为六组,测试各组的挠曲强度、冲击强度,在扫瞄电镜和X射线电子能谱仪下,分析界面结合的好坏.结果:经过KH-550预处理和粉液比为1:1的混合物预浸润后,纤维与树脂结合最好.结论:采用合适的预处理和预浸润,有利于增加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标签: 玻璃纤维 复合树脂 界面结合 扫描电镜
  • 简介:目的:探讨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IMRLG)定位兔VX2舌癌哨位淋巴结(SLN)及判断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健康纯种新西兰大白兔16只,采用VX2瘤组织块植入左侧舌缘,建立兔舌癌移植瘤模型。21d后,于荷瘤兔双侧舌缘肿瘤黏膜下注射Dextran-DTPA-Gd造影剂各0.2mL,后分别于15、30、45、60min,4h,24h行IMRLG检查,计算增强前、后不同时间淋巴结的信号强化率(E%);定位SLN,观测淋巴管走行、淋巴结信号强度及形态等特征。24h后,全麻下于相同部位注射亚甲蓝行淋巴染色,解剖颈淋巴结,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兔舌癌移植瘤模型14只(14/16),淋巴转移12只(12/14),双侧淋巴结在磁共振增强扫描后相同时间信号强化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30枚淋巴结,其中IMRLG诊断癌转移淋巴结15枚,病理诊断转移13枚,诊断阳性率为86.7%(13/15),2种诊断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IMRLG定位SLN与亚甲蓝染色位置一致。结论: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可有效定位兔VX2舌癌SLN,为判断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提供依据。

  • 标签: 舌癌 哨位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淋巴造影
  • 简介:前牙区牙齿松动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多见于下颌前牙。当伴随邻牙缺失时,尚无理想的修复方法。如采用常规固定桥修复,不仅要磨除大量的牙体组织,还需增加基牙数量。对下颌切牙进行牙体预备时容易露髓,并减低基牙抗力[1]。可摘局部义齿除带来不适感、牙周维护困难外,非垂直向力会加速松动牙的脱落。种植牙虽然不损伤邻牙,

  • 标签: 粘接桥 松动牙 玻璃纤维带 聚合瓷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进行免疫标记的牙本质脱矿后暴露的Ⅰ型胶原纤维。方法利用免疫组技术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ISEM)相结合,对暴露胶原纤维的形态以及结构完整性进行评价。结果通过FEISEM观察,牙本质脱矿后暴露的Ⅰ型胶原纤维.可以结合抗Ⅰ型胶原单克隆抗体以及胶体金标记的相应二抗.胶体金标记颗粒分布均匀.可与暴露的胶原纤维上的抗原表位相结合,实现免疫定位。结论免疫组技术和FEISEM相结合,可以直观观察胶原纤维立体网络的超微结构,是一种准确的、可复制的、可行的方法。

  • 标签: 牙本质 胶原Ⅰ型 免疫标记
  • 简介:富血小板纤维(platelet-richfibrin,PRF)是第二代血小板浓聚物,富含血小板、白细胞及各种细胞因子,能促进骨组织再生和软组织愈合。本文就PRF的制备、成分和结构、体外研究、动物研究、与PRP的比较以及在口腔医学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富血小板纤维 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 骨再生 软组织愈合
  • 简介:目的研究颌面部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其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标记,对2例发生于颌面部的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患病年龄分别为14岁和2个月。临床表现为皮下缓慢增大的无痛性结节,直径为2.5cm和3cm。镜下肿瘤境界不清,主要位于真皮层,瘤细胞主要由轻至中度异型的梭形细胞组成,特征性形态表现为肿瘤内含有一些不规则分布的裂隙样或窦样扩张的假脉管性腔隙,其腔隙面内衬一层不连续的核深染的梭形或多核巨细胞。免疫组标记显示梭形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均表达波形蛋白和CD34。2例随访,其中1例术后18月复发。结论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中间型软组织肿瘤,较易局部复发,局部扩大切除可减低复发可能,掌握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避免误诊为一些具有相似形态的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颌面部 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 临床 病理
  • 简介:目的:通过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法测试在纤维桩表面经过6种不同的处理后与核树脂的粘接强度,探索何种表面处理方法能显著提高纤维桩与核树脂的粘接强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30根石英纤维桩随机分成6组,每组5根。A组纤维桩表面涂布粘接剂,B组涂布硅烷处理剂,吹干后涂粘接剂,C组5%氢氟酸酸蚀30sec,流水冲洗吹干后处理同A组,D组5%氢氟酸酸蚀30sec,流水冲洗吹干后处理同B组,E组24%双氧水处理,后操作同A组,F组24%双氧水处理后操作同B组。在桩周分层固化核树脂,用低速锯沿纤维桩外周平行片切,再垂直粘接面片切成横截面约0.9mm×0.9mm的长方柱状试件,每组15个,用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法测试纤维桩与核树脂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体视显微镜观察断裂类型。结果:A组微拉伸粘接强度8.78±2.20MPa,B组9.35±1.92MPa,C组15.50±2.87MPa,D组22.98±3.24MPa,E组16.64±2.70MPa,F组24.88±3.90MPa。用氢氟酸酸蚀的C组和D组和用双氧水处理的E组和F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明显高于A组B组(P〈0.05)。用氢氟酸酸蚀后再硅烷化处理的D组比C组、用双氧水处理的F组比E组微拉伸粘接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微拉伸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纤维桩与核树脂的断裂模式为粘接破坏。结论:单纯用硅烷偶联剂处理石英纤维桩表面不能明显提高粘接强度,用氢氟酸酸蚀和双氧水处理能提高石英纤维桩的粘接强度,经氢氟酸酸蚀和双氧水处理后再硅烷化处理能提高石英纤维桩的粘接强度。

  • 标签: 表面处理 纤维桩 微拉伸粘接强度
  • 简介:目的:比较国产碳纤维桩与进口碳纤维桩、镍铬合金铸造金属桩修复的离体牙在抗折力方面的差异,为国产碳纤维桩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因牙周病拔除的上颌尖牙,去除牙冠后,用国产碳纤维桩+树脂核+金属冠修复后放置在万能实验机上,加载与牙长轴呈135°角的压力,直至修复体折断,记录最大载荷,同时用进口碳纤维桩、镍铬合金铸造金属桩做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国产碳纤维桩的抗折力1152.200±282.9023N,进口碳纤维桩的抗折力1368.100±402.5478N,镍铬合金铸造金属桩的抗折力1210.4±422.7217N.结论:国产碳纤维桩修复离体牙的抗折力,与临床常用的镍铬合金铸造金属桩修复离体牙的抗折力无显著差异,能够满足临床要求.

  • 标签: 桩核技术 碳纤维桩 根折裂
  • 简介:目的评价传统纤维支架设计和改良纤维支架设计的嵌体固定桥(Inlayfixedpartialdentures,IFPD)12~48个月期间的临床情况。材料与方法41个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嵌体固定桥共分为2组:第一组仅以单向纤维制作支架,共19例;第二组在单向纤维支架的基础上以网状纤维对桥体区进行了改良制作。对修复体作如下评价:颜色匹配性、边缘变色、继发龋、表面纹理、边缘适合性、折裂和术后敏感等情况。结果第一组中有3例分别于3个月、4个月和8个月的时候出现桥体区表层树脂与纤维支架部分分层形式的折裂,折裂率为16%;第二组中有一例在46个月后出现基牙固位体表层树脂的折裂,折裂率为5%。但两组的折裂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嵌体固定桥在颜色匹配、边缘染色、继发龋、表面纹理、边缘适合性、折裂、术后敏感指标中达到理想的比例很高。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基线检查与最后复查的颜色匹配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别。结论改良设计的嵌体固定桥较传统设计折裂率低,但没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纤维强化 复合树脂 嵌体固定桥 纤维支架 光固化树脂
  • 简介:目的:探讨lncRNA-HOTTIP在低氧诱导人舌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正常氧(20%O2)或低氧(1%O2)状态下培养舌鳞癌SCC9、CAL27细胞48h,实时定量PCR检测lncRNA-HOTTIP与HIF-1α的表达水平;通过小干扰RNA(Si-HIF1α)转染舌鳞癌细胞,检测HIF-1α敲低后lncRNA-HOTTIP的表达变化;进一步通过小干扰RNA(Si-HOTTIP)转染舌鳞癌细胞,验证敲低lncRNA-HOTTIP后E-cadherin、Fibronectin与Vimentin的蛋白和mRNA水平,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人舌鳞癌细胞SCC9、CAL27在低氧培养48h后,lncRNA-HOTTIP与HIF-1α均显著升高;Si-HIF1α转染SCC9、CAL27并于低氧培养后,HIF-1α水平显著降低,lncRNA-HOTTIP表达下降。Si-HOTTIP转染SCC9、CAL27并在低氧培养后,lncRNA-HOTTIP水平降低,间质标志蛋白Vimentin和Fibronectin在蛋白和mRNA水平显著降低,上皮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升高,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降低。结论:低氧可通过上调HIF-1α并激活lncRNA-HOTTIP表达,进而促进人舌鳞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及转移。

  • 标签: 低氧 舌鳞状细胞癌 上皮-间质转化 HOXA末端转录本反义RNA 低氧诱导因子1Α
  • 简介:目的:研究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对甲硝唑的摄取,探讨摄取的机制及为通过牙根管给药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与甲硝唑孵育后不同时间细胞内药物的浓度,细胞内药物浓度与细胞外药物浓度的关系,以及温度、pH和转运抑制剂丙磺舒和腺嘌呤对细胞摄取甲硝唑的影响。结果:(1)孵育3min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胞内甲硝唑浓度即可达到细胞外水平,之后胞内甲硝唑浓度出现逐渐降低,并在15min后达到平稳;(2)细胞内甲硝唑浓度随着细胞外甲硝唑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3)温度、pH和转运抑制剂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摄取甲硝唑无明显影响。结论: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可快速摄取甲硝唑;甲硝唑通过简单扩散方式进入细胞内。

  • 标签: 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摄取 给药途径 甲硝唑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目的:建立和评价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用组织块法、2种改良酶消组织块法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用形态学、免疫荧光鉴定细胞来源。通过活细胞观察,MTT比色实验研究细胞体外生物特性。比较3种培养方法培养HGF的效果。结果:细胞抗波形丝蛋白染色阳性,抗角蛋白染色阴性,符合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组织块法、改良酶消组织块法(翻瓶法)、改良酶消组织块法(盖玻片法)的细胞培养成功率分别为26.7%、54%、60%。组织块法和2种改良酶消组织块法间的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2种改良酶消组织块法间的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实验建立的细胞系为人牙龈成纤维细胞。2种改良酶消化组织块法可显著提高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成功率。

  • 标签: 牙龈 成纤维细胞 细胞培养 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