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在社会及行为科学.乃至于生物学的研究领域,针对有机体进行实验研究是一种备受重视的研究方法。当实验者把相当多的被试编成一个或更多的集体进行实验及对相关集体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时,这种类型的实验研究手法是集体实验设计(groupexperimentaldesign)。这是一种在教育、心理领域经常采用的传统的实验与统计方法。

  • 标签: 实验研究法 个案 行为科学 实验设计 统计方法 生物学
  • 简介:在标准化测验受到诸多指责后,替代性的评价系统应运而生,避免了标准化测验存在的问题。替代性评价系统所蕴含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或者展示自己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的一些实际工作。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是替代性评价的一种常见形式。

  • 标签: 档案袋评价 评价法 评价系统 替代性 标准化 测验
  • 简介:随着临床听力学、实验听力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助听器基本上完成了从模拟线路到全数字线路的转换。开放式选配、多频段声处理、高效率降噪、多环境不同放大、反馈抑制或者仿生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助听器清晰度和适应性。而十几年前的深耳道式助听器技术早已基本解决了外观隐蔽的问题。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听障者受益,但同时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 标签: 聋(Deafness) 助听器(Hearing Aids) 卫生服务使用研究(Marketing of HEALTH
  • 简介:目的考察对听障儿童进行语音清晰度评估时,在减少测试人员的情况下。能否得到可信的清晰度结果。方法选择新乡市聋儿语训中心30名3.5~7岁的听障儿童,用《听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中的三级人员清晰度测试对他们进行语音清晰度测试,计算出标准清晰度测试值;将第三级测试人员的测试结果去掉,计算出“去3清晰度测试值”;将第二级测试人员的测试结果去掉,计算出“去2清晰度测试值”。采用SPSS16.0将“去3清晰度测试值”“去2清晰度测试值”分别与标准清晰度测试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去3清晰度测试值”“去2清晰度测试值”与标准清晰度测试值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语音清晰度测试应严格按照标准测试方法进行,去掉任何一级人员的测试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 标签: 听障儿童 语音清晰度测试
  • 简介:目的研究用耳后皮下脂肪组织压片修补鼓膜穿孔的适应症、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05例新鲜外伤性鼓膜穿孔、31例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在显微镜或耳内镜下采用耳后皮下脂肪压片外植、内植行手术修补。术后用抗生素7~10天,第10~14天之间取出耳道填塞物。结果术后鼓膜穿孔闭合率在外伤组和中耳炎组分别为97.14%(102/105)和96.8%(30/31),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4.2天和18.4天。随访0.5~3.5年,无再穿孔者。术后1~3个月纯音测听显示语频(取0.5、1、2、4kHz)两组气导听力平均提高分别为16.3dB和18.2dB,气骨导差缩至20dB以内者分别为83.8%(88/105)和83.9%(26/31)。结论用耳后皮下脂肪组织压片修补鼓膜穿孔可很好地克服嵌塞不能修补鼓膜大穿孔、移植物较厚的缺点,扩大了手术适应症,优于脂肪嵌塞

  • 标签: 脂肪组织 脂肪嵌塞法 脂肪组织压片 鼓膜穿孔 内植法鼓膜修补术 外植法鼓膜修补术
  • 简介:目的通过对全耳再造术后支架外露的部位、时间及原因的统计分析,探讨预防及处理支架外露的方法。方法对32例支架外露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采用带颞浅动、静脉的皮下组织筋膜瓣转移加中厚植皮、带颞浅动脉的耳前头皮瓣及局部皮瓣转移等方法修复支架外露部位。结果全耳再造术后支架外露多出现在术后一个月内,以耳轮后上缘交界处的外露多见,其次是耳轮缘再造耳与残耳连接处。外露部位张力较大,包扎时压力过大,软骨支架边缘不平滑及扩张皮瓣受损是支架外露的原因。经过上述方法处理,所有采用软骨支架行耳再造的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及皮片全部成活,未出现再造耳感染及支架再次外露的情况,效果满意。采用Medpor支架行耳再造者6例,其中有2例经两次修复仍出现支架外露,将支架取出后创面愈合,其余4例均一期愈合。结论术中需要特别注意容易出现支架外露部位的处理,术后1月内应对再造耳进行严密的观察,出现支架外露后因地制宜地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修复,可以很好地预防并处理再造耳支架的外露。Medpor支架外露的发生率高,处理困难,在肋软骨未钙化的患者中多不主张采用该材料。

  • 标签: 全耳再造术 支架外露 防治
  • 简介:鼻腔通气功能检查是一种用于定量测量鼻腔通气程度的方法,因其在鼻阻塞性疾病的诊治及疗效判定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直是耳鼻咽喉学科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该方法多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能对该领域的认识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鼻腔测压(Rhinomanometry) 鼻塞(NasalObstruction) 鼻测量 声学(Rhinometry Acoustic)
  • 简介:比较句是语言障碍儿童康复过程中较为特殊的句式,如何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让儿童循序渐进地掌握比较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儿童语言习得理论以及普通儿童比较句的习得规律,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语言障碍儿童比较句康复训练的参考范式,以期为语言康复工作者的日常教学提供参考。

  • 标签: 语言障碍儿童 比较句 训练范式
  • 简介:目的探讨伴或不伴眩晕突发性聋的听力学和前庭功能检查结果的不同.方法25例突发性聋按伴或不伴眩晕分为两组,同时进行听力学、前庭功能等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视频眼震电图(VNG)等,比较其检查结果的不同.结果突发性聋伴眩晕者发病时即多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耳蜗电图多表现为-SP/AP≥0.4,提示有膜迷路积水,与VNG表现出来的单侧减弱及优势偏向相对应,且可合并有耳石症.

  • 标签: 突发性聋 眩晕 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听性脑干反应 检查结果 前庭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动力髋(DHS)、股骨螺旋刀片抗螺旋髓内针(PFNA)2种手术治疗外伤后老年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针对2013年1月-2015年2月共40例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2组,20例PFNA治疗(PFNA组),20例DHS治疗(DHS组)。最后通过比较2组手术中创伤大小及出血量、术后髋关节活动恢复情况。结果PFNA组手术造成的创伤极小,出血量仅为80-150ml,统计分析平均值为115±25ml;DHS组手术造成的创伤极大,出血量为220-450ml,统计分析平均值为330±56ml,统计学比较p<0.05。术后行Harris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老年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能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

  • 标签: PFNA DHS 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目的对CI儿童和正常儿童双条件词语的听理解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两组儿童在并列、动宾、主谓、偏正和介宾五类词语上的差异,明确CI儿童听理解能力的问题所在。同时研究语训三个月前后CI儿童对五类词语听理解能力的发展情况。方法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儿童听觉理解能力评估》表的双条件词语进行测试,采用主试者读,受试者听辨的"一对一"形式,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三个月前正常儿童在并列词语和偏正词语上的正确率明显高于CI儿童;三个月后正常儿童在动宾词语上的正确率明显高于CI儿童;对CI儿童而言,三个月前偏正词语的正确率明显低于三个月后的正确率。结论CI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并列和偏正词语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后CI儿童在五类词语上的听理解能力有所改变,但不明显。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 双条件词语 听理解能力
  • 简介:抗组胺药是治疗变应性鼻炎(AR)最常用药物,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近年来,除新2代口服抗组胺药外,还研发了鼻用抗组胺药(鼻用剂)。变态反应学家、药理学家、国际组织、药物研发企业都在努力探索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抗组胺药的最佳效果,又能避免药物的副作用(中枢镇静、心脏毒性等)。众多研究结果为患者和医师带来了最新知识和切实利益。

  • 标签: 组胺H1拮抗剂 投药 口服 鼻用制剂 药物评价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两组人群在不同频率下的听觉定向能力进行测试,比较两组人群听觉定向能力的差异,以期为听处理障碍的评估寻找敏感性指标。方法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对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两组被试进行实验。结果①所有被试高、中。低3种频率的听觉定向能力有显著性差异,且被试判断低频声源方向的正确率高于中频声源和高频声源。②所有被试0°、45°、90°3个方向角的听觉定向能力有显著性差异,且被试判断90°方向角声源方向的正确率高于判断45°和0°方向角的声源方向。③音乐专业组和非音乐专业组之间的听觉定向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被试的听觉定向能力不受其是否是音乐专业的影响,听觉敏感性高低、平时用耳要求与其判断纯音声源方向没有显著联系,因此,纯音近距音源定位能力的高低不能作为选拔音乐专业人才的参考标准。

  • 标签: 音乐专业 非音乐专业 声源定向 角度 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三种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689例急诊科抢救病人,将其随机分为三组,采用三种进针送管方法,对比三组病人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并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结果三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安全便捷,保护血管,适合急诊科抢救工作,特别是危重患者,便于开放静脉通路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操作过程中改进进针置管的方法,增加置管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留置针,置管方法,实施效果
  • 简介:传统助听器在技术上有很大改进,但是仍有以下缺点:①影响外观;②低频信号好,高频信号相对较差,患者常有不适感;③耳模使很多患者感到闭塞感;④可出现声反馈现象;⑤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外耳道炎;⑥信号噪声比较差,特别是在噪声环境下语言理解差:⑦造成多种生活不便。通过多年的研究改进,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植入性助听装置,其主要优点是:①体积小声音的失真小,因此有更好的音质;②没有耳模,外耳道是开放的;③没有声反馈作用;④对外观影响小。

  • 标签: 聋(Deafness) 助听器(Hearing Aids) 植入性助听器(Implantable Headng Device)
  • 简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引起眩晕最常见的外周前庭疾病之一.Barany在1921年首次描述了位置性眩晕的概念,1952年Dix和Hallpike将其命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提出典型的位置性眩晕发生在头位变动时,患者感觉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短于40s,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positiOnalnystagmus)[1].BPPV在两次发作之间有长短不同的间歇期(数周到数年甚至数十年).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复位法 CRP BPPV 乳突振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行为测听在准确评估聋儿听力及验配助听器中的作用.方法对41例1.2~12岁聋儿分别进行行为测听或听性脑千诱发电位(ABR)测试,获得聋儿的听阈.助听器选配用DSL验配方法,以真耳测试及声场测试判断助听效果,进行随访并定期调试助听器.结果ABR测试组仅有4例助听听阈进入LATSS(长期平均言语会话谱),而行为测听组有19例助听听阈进入LTASS.结论行为测试结果验配助听器的效果明显优于ABR,有显著性差异(P《0.05).

  • 标签: 行为测听 听性脑干诱发电位 助听器 长期平均言语会话谱
  • 简介:目的回顾Mondini畸形、共同腔畸形和IP-Ⅲ畸形的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ation,CI)术后效果,为内耳畸形患者CI术后效果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重度或极重度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伴内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颞骨高分辨率CT结果分为Mondini畸形(160例)、共同腔畸形(30例)和IP-Ⅲ畸形(28例)。对上述三组患者CI术后12个月的主、客观听力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CI术后检测电极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内,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evoked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EABR)检测均可引出波形。电诱发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evokedcompoundactionpotential,ECAP)检查三组间检出率具有显著性差异(X2=50.69,P=0.000)。Mondini畸形、共同腔畸形及IP-Ⅲ畸形三组间术后12个月声场中助听听阈、单韵母识别率及单声母识别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CI术前、术后汉语单韵母及单声母识别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尸〈0.05)。结论三种类型内耳畸形cI术后EABR检出率高于ECAP;三种内耳畸形患者术后的主观听觉言语评估结果问有较大差别。

  • 标签: 内耳畸形 人工耳蜗植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