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对于磁共振(MRI)增强扫描流程的优化。方法将2014年7月-2014年12月,到本科室行头颅磁共振增强检查的病人5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提前采用留置针静脉穿刺,卡紧滑动夹,待增强扫描时打开滑动夹,推注对比剂;对照组在头颅平扫完成后,需要注射对比剂时,采用传统的一次性头皮钢针静脉穿刺,然后推注对比剂。分别将两组病人在平均检查时间、发生对比剂渗漏、针头移位、护理服务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病人在检查时间、发生对比剂渗漏、针头移位、服务流程、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留置针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使用安全、优质高效、无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磁共振增强扫描 流程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CT增强扫描中如何更好、更有效地使用高压注射器,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支持。方法对235例患者使用高压注射器做增强扫描,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结果使用高压注射器做增强扫描的患者235例,231例注药顺利,完成增强扫描,占总数的98.3%。1例因对比剂外渗,扫描途中停机重新穿刺、注药完成扫描,占总数0.42%。2例因注药过程中留置针侧孔脱开,致药液外漏,重新注药后扫描成功,占总数0.85%。1例因高压注射对比剂后,CT装置未及时触发,错过设置的扫描时相致增强失败,占总数的0.42%.结论正确、合理地使用高压注射器,可获得更为精准的诊断资料,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 标签: CT增强扫描 高压注射器 应用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经我院病理证实的94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及相关CT征象,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94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中恶性63例,良性31例,观察结节的大小、部位及相关CT征象(钙化、分叶、毛刺、细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是提示恶性结节的重要CT征象,对临床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者自理能力评分与护理工作的相关性研究给予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7月2日至2014年7月29日综合整形外科收治的住院患者69例,采用Barthel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行评估,按照患者的生活自理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分别为生活基本自理组、少部分需要照顾组、大部分需要照顾组、完全需要照顾组,采用工时测算法对患者每天的护理工作给予测算,对比分析不同自理能力患者的护理工作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的自理能力不同,每天所需要的护理工作也不一样,完全需要护理组所需要的护理工作与大部分需要护理组没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自理能力评分与护理工作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患者的自理能力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该依据患者的病情,建立相应的分类护理系统,做到合理使用护理人员和科学配置,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奠定基础。

  • 标签: 患者自理能力 护理工作量 Barthel评分量表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分布特点与MS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重组技术对隐匿性不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40例胸部外伤患者,经多层螺旋CT扫描后,运用工作站多种后处理重组技术,总结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的分布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40例胸部外伤患者发现隐匿性不全骨折25处,其中22处分布于肋骨前段或腋前段,1处分别于后段,2处位于腋段。结论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主要分别于肋骨前段或腋前段,MSCT容积扫描并后重组技术能有效提高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诊断符合率。

  • 标签: 肋骨隐匿性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冲击甲强龙和人免疫球蛋白改善重症手足口病症状的作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所有患儿均行抗病毒、抗炎及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甲强龙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患儿静脉滴注冲击甲强龙联合人免疫球蛋白。结果观察组患儿在食欲改善、患儿退热及精神症状消失时间等方面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冲击甲强龙和人免疫球蛋白应用于重症手足口病中,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阻断患儿肺水肿和脑水肿的恶性循环,促进患儿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冲击量甲强龙 人免疫球蛋白 重症手足口病 作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医院就诊患者HIV抗体阳性情况,为医院院内感染与医护人员防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分别用北京科美生物,北京万泰,采用化学发光(CLIA)与胶体金对2013年~2015年入院患者输血前HIV抗体筛查检测,筛查阳性标本送陕西省疾病控制中心用重组免疫印迹(WB)进行确诊,结果,化学发光HIV筛查阳性标本85例,胶体金筛查阳性标本47例,经重组免疫印迹最终确证59例,CLIA阳性符合率69.4%(59/85)胶体金的阳性符合率79.6%(47/59),用CLIA,样本测定值/临界值(S/CO)在1.1~5.0之间的标本13例,经WB确证1例,不确定5例,S/CO在5.1~10.0之间的23例,确证9例,不确定4例,S/CO值在10.1~29.5的49例,则经过WB确证49例,研究发现随着S/CO值的升高胶体金的阳性率随之升高反之阳性率越低。

  • 标签: HIV 抗体 CLIA法 胶体金法 免疫印迹
  • 简介:摘要目的学习应用根本原因分析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护士长进行根本原因分析的应用培训,并通过对2013年上报的10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制定防范措施和改进工作流程,实施一年后与2014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2014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低于2013年的例数。结论根本原因分析应用于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并根据存在的根本原因完善护理制度和流程对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不良事件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的手术方法及优点。方法10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均经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伴鼻窦炎鼻息肉及下鼻甲病变者同期手术。结果一期治愈率为94.2%,好转率为5%,术后鼻中隔穿孔1例。结论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视野清晰,手术易操作,切除骨及软骨组织少,矫正彻底,并发症少,其临床价值得肯定。

  • 标签: 鼻内镜 鼻中隔 三线减张
  • 简介:摘要目的改进传统甲状腺切除方法,进行精确被膜解剖,精细化血管裸化电刀凝闭,全程不予以丝线结扎,总结术后出血、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概率,证实其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5至2015-5采用精细化血管裸化电刀凝闭方法、精细被膜解剖理念完成的甲状腺全切83例(其中血管最大直径均小于4mm)手术资料。结果在无血视野分离保护甲状旁腺、喉返神经,其中2例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2周及5周后复查恢复),5例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均发生于“嵌入型”甲状旁腺,1-4周恢复),无术后出血再次手术病例,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病例,无双侧喉返神经损伤病例。结论精细化血管裸化电刀凝闭在甲状腺全切术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 标签: 血管裸化 电刀凝闭 喉返神经 甲状旁腺 甲状腺全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疏风清利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膜性肾病患者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在膜性肾病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抗感染等手段,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风清利方,5天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体温未见统计学差异,咽痛、咳嗽及扁桃体肿大等临床指标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常规白细胞及尿红细胞数均有所下降,治疗组尿蛋白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疏风清利在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膜性肾病患者治疗中有较好疗效。

  • 标签: 膜性肾病 疏风清利法 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报告一例获得性血友病A合并洛四联症患儿的围术期护理经验。其主要护理措施包括术前预防出血、凝血因子的药物护理,术后严密监测循环系统、腹透护理、预防压疮的护理。由于严密监测,手术、药物治疗及时,通过以上有效护理措施,患儿痊愈出院。

  • 标签: 获得性血友病A 法洛氏四联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普外科手术患者开展心理干预二联对其心理及生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在本院普外科行择期手术的112例患者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行术前常规准备与护理,观察组联合开展心理干预二联。结果术前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5.031、5.324、7.28,P<0.05);术后观察组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水平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普外科手术患者开展心理干预二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反应,降低手术刺激造成的生理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

  • 标签: 心理干预二联法 心理反应 生理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低分子肝素钠和常规华林维持治疗消化系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74例消化系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华林维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栓在率为8.11%,显著低于对照组27.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消化系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栓复发率。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 华法林 消化系恶性肿瘤 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