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人工耳蜗对患者的听觉康复作用,比较声场和头戴式耳机两种人工耳蜗术后助听听阈评估方法的优劣。方法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27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男性18例,女性9例,植入年龄跨度1.7至18.6岁,平均7.6±5.4岁。开机后分别采用声场扬声器和TDH39头戴式耳机评估患者0.25k、0.5k、1.0k、2.0k、4.0kHz的助听听阈,TDH39耳机还可测试8.0kHz的助听听阈。使用配对t检验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使用声场扬声器得到的助听听阈3FA(即0.5k、1.0k、2.0kHz平均听阈)为39.4±7.7dBHL,4FA(即0.5k、1.0k、2.0k、4.0kHz平均听阈)为37.5±7.3dBHL。使用TDH39头戴式耳机测得的助听听阈3FA为39.3±6.1dBHL,4FA为38.4±5.7dBHL。两者所测得的3FA(P=0.8801)和4FA(P=0.2133)均无统计学差异。使用两种方式测得的0.25kHz(P=0.8756)、0.5kHz(P=0.0630)、1.0kHz(P=0.1980)、2.0kHz(P=0.6866)助听听阈均无统计学差异,4.0kHz(P=0.0062)耳机测试听阈低于声场结果。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可帮助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实现良好的听敏度。使用头戴式耳机可获得可靠的植入后助听听阈,比声场测试更加简便易行。

  • 标签: 人工耳蜗 测听法 助听听阈 听力康复
  • 简介:目的通过对566例2-6岁听力障碍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韵母识别能力的康复效果跟踪评估.分析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性别、康复时间对韵母识别能力康复效果的影响.探讨听障儿童韵母识别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方法本研究采用全国聋儿康复系统通用的《听障儿童听觉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中的韵母识别词表进行听觉能力评估。采用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性别、康复时间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韵母识别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韵母识别能力随康复时间延长,韵母识别率显著提高(P〈0.001);康复时间和儿童年龄对韵母识别能力的交互效应显著(P〈0.001),年龄越小的儿童进步越大;儿童性别对韵母识别能力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人工耳蜗术后韵母识别能力随康复训练时间的延长快速发展,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至少要经过12个月,韵母识别能力才能相对稳定,对于2岁年龄组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要超过1年。

  • 标签: 听障儿童 人工耳蜗 听觉康复:韵母识别
  • 简介:目的观察钛人工听骨在慢性中耳炎患者进行Ⅰ期听力重建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情况,为钛人工听骨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以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手术的慢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99例(耳)使用钛人工听骨进行I期听力重建鼓室成形术的疗效,对患者进行纯音听力检查,比较术前和术后气骨导差的变化。手术方法均为开放式鼓室成形术,视上鼓室外侧壁(桥)保留与否和植入人工听骨类型的不同,将术后听力结果随访完整的112例病例分为三组:组一:留桥鼓室成形术,植入PORP;组二:断桥鼓室成形术,植入PORP;组三:断桥鼓室成形术,植入TORP。结果:术后随访3月至1年,术后气骨导差≤20dB者共43例,其中植入部分人工听骨(PORP)42例,植入全人工听骨(TORP)1例。组一与组二比较,术后气骨导差无统计学意义,但各组之间术前与术后气骨导差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植入PORP组比植入TORP组术后气骨导差改善更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无胆脂瘤复发,3例人工听骨排出。结论手术方式与术后听力改善无关,植入的方式与术后听力改善有关。

  • 标签: 听小骨假体 鼓室成形术 听骨链重建 慢性中耳炎
  • 简介:目的观察Nucleus24CA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行为反应阈值(T-level,T级)及最大舒适级(C-level,C级)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联系,探讨其对术后调机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1例植入Nucleus24CA型人工耳蜗患儿,分别在术中、术后1、2、6个月进行电极阻抗阈值测试,收集术后对应T、C值,并对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极阻抗值术中检测最低,术后1月开机最高,此后逐渐减低(P〈0.01);自蜗顶至蜗底各通道间电极阻抗值无显著差异(P〉0.05)。各电极通道T值、C值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增高(P〈0.05),并与电极阻抗值呈线性相关。结论测定电极阻抗值是评估人工耳蜗刺激电极状态的有效手段;术后2月应同时调试T值及C值,此后则应对C值进行重点调试。

  • 标签: 人工耳蜗 电极阻抗
  • 简介:目的建立术中利用探测电极施行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evokedauditorynervecompoundactivepotentials,ECAP)检测的方法,在植入人工耳蜗装置前评估患者耳蜗听神经功能状况。方法选择20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其中耳蜗形态发育正常12例,5例双侧前庭导水管扩大,3例双侧耳蜗Mondini畸形。测试完成后全部使用Cochlear人工耳蜗。全麻后常规人工耳蜗手术进路,行标准耳蜗鼓阶开窗,将自制测试用多通道试验电极置入鼓阶。电极连接Cochlear公司体外言语处理器及自制电刺激发生器。连接电脑,采用CustomSoundEP2.0软件,调整优化刺激参数进行神经反应遥测(neuralresponsetelemetry,NRT)初步了解听神经功能状态;刺激强度以5CL为步长递减或递增至反应阈值给予电刺激脉冲。同时自动记录ECAP波形和阈值。植入人工耳蜗后常规进行NRT检测,记录ECAP波形和阈值;术后1个月患者开机后采集T、C值,将两种电极测试所得阈值和开机C值进行相关性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电极ECAP引出率为90%,商业电极ECAP引出率为90%,平均阈值分别为(160.50±15.12)CL和(160.00±11.27)CL,两者经统计学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开机后C值(177.40±10.61)有明显相关性(R2=0.844,r=0.919)。结论成功建立了术中植入人工耳蜗装置前的ECAP检测方法,为内耳和/或听觉通路发育异常及无残余听力患者提供有效的听神经反应信息,对了解听觉系统发育程度及初步预测术后患者康复情况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 电刺激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 简介: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筛查时其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0名听障儿童父母在子女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筛查时进行评价。将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与中国常模相比较。结果听障儿童父母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7个因子的得分均低于中国常模,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O.05)。结论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筛查时其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正常。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术 父母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心理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