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16岁。因双下肢起疹1年余就诊。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起疹,无瘙痒、疼痛,无发热、关节痛,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过敏性紫癜",具体治疗不详,皮疹反复。

  • 标签: 白色萎缩 双下肢 过敏性紫癜 变应性血管炎 诊断 关节痛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白色糠疹与血微量元素的相关性。方法:用比色法及原子吸收法测定208例白色糠疹患儿血清微量元素情况,并以747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白色糠疹患儿缺锌、缺钙者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45、6.38,P值均〈0.05);白色糠疹患儿血清中锌、钙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9、3.59,P值均〈0.05),而镁、铁、铜、铅及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白色糠疹患儿体内存在缺锌、缺钙情况,临床上应注意早期干预、早期治疗。

  • 标签: 白色糠疹 微量元素
  • 简介:外阴白色病变是目前病因尚未阐明之疾病,尚无确切疗法。我院自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用5-氟脲嘧啶复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外阴白色病变52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 标签: 复合丹参注射液 外阴白色病变 5-氟脲嘧啶 治疗
  • 简介:目的:探析白色念珠菌检测对龟头炎的诊疗过程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118例龟头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真菌镜检均为阳性,行菌株培养和鉴定以及体外药敏试验,分析菌株检出率、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18例患者真菌镜检均为阳性,念珠菌阳性率为94.92%;白色念珠菌106株(94.64%)。培养菌株对制霉菌素和克霉唑敏感率100.00%;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敏感性分别为56.86%、60.78%;1株近平滑念珠菌对咪康唑中度敏感,对其他药物均敏感;光滑念珠菌对所有药物均敏感;克柔念珠菌对咪康唑耐药,其余药物均敏感。结论:白色念珠菌仍为真菌性龟头炎主要病原菌,其确诊依赖于真菌镜检和菌种培养鉴定,体外药敏试验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利于彻底根治龟头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进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 标签: 龟头炎 白色念珠菌 诊断 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报告1例白色丘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并对患者家系进行疾病调查。先证者男性,36岁,反复躯干、四肝丘疹、水疱伴瘙痒20余年。表现为双前臂和双小腿伸侧见多数密集黄豆大至指甲大小坚实红褐色丘疹,白色丘疹样疤痕,腰骶部见多数密集斑片状浅红色萎缩性疤痕,并可见水疱、血疱、血痂,部分融合成片状。结合病理诊断为白色丘疹样营养不良在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调查不20人中7人患病,呈连续性垂直遗传,显示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 标签: 家系调查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营养不良型 白色丘疹样
  • 简介:面部美容注射是指将药物或制剂注射到人体面部以达到美容或整形目的的操作。对于面部的审美,东西方因人种和地域文化的差别,审美标准不完全一致,但经典的形式美学原则是共通的。面部注射美容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医学限制条件下的艺术创作,其包括术前的系统化整体设计和美学评估、围手术治疗期的心理疏导、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及术后的化妆、服装、造型、礼仪训练和社会生存状态的适当介入等。"未来"的整体设计理念和方法,有利于面部美学评估和注射充填设计,患者满意度高、简便、安全易于掌握。

  • 标签: “未来”注射美容整体设计理念 注射填充技术 VAS评价方法 注射美容 面部年轻化
  • 简介:结合文献复习,以《痤疮》为例,根据科学取向教学论开展教学设计,就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使用和学习测量与评价等方面展开解析,对皮肤性病学的日常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意义。

  • 标签: 科学取向教学论 皮肤性病学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