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脑白质病变(WML)是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颅脑CT表现为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弥漫性低密度影,在磁共振成像(MRI)T2加权像上为弥漫性高信号。WML属于脑小血管病变的一个类型,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良好的动物模型是WML研究的基础,本文将从动物类型的选择和造模方法两个角度对WML的动物模型进行综述,通过对脑WML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对比,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 标签: 脑白质病变 动物 模型 综述
  • 简介:目的研究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猫EEG相对功率的动态变化,了解其与损伤程度和意识障碍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三不同强度的直流电立体定向电解损毁加脑网状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动态监测猫意识的EEG相对功率的变化,研究其变化规律与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和意识的关系。结果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随着猫意识障碍的恶化与,猫EEG相对功率相应地发生变化,且与损伤程度和意识障碍变化有一致性。结论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网状结构 脑干 损伤
  • 简介: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质量挑战的时代,质量保证管理已是21世纪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主题.我院以满足服务对象需要为目标,为抓好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把握了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二是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三是护理质量监控与考评;四是护理质量的评价与结果的正确利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 标签: 护理质量 管理标准 质量考评 质量管理 动态监控
  • 简介:目的探索急性脑梗死(ACI)病人溶栓前后缺血半暗带(IP)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照PWI/DWI错配原理入选具有IP的ACI病人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动脉介入溶栓及静脉溶栓。根据DWI异常信号的高低选取梗死核心区、核心区边缘、梗死核心区与边缘之间、梗死区外周4个点,并测量手术前后4点的rADC。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将术后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与rAD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两组病人以上4点的rAD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ADC从梗死核心区到梗死区外周呈单调递增。除梗死核心区外,术后实验组其余3点的rADC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实验组的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少或短于对照组(P=0.016,P=0.000)。术后rADC与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呈显著负相关性(均P=0.000)。结论IP区的rADC越高代表脑细胞生命力越强,rADC可量化评价溶栓的疗效且表明动脉介入溶栓效果优于静脉溶栓。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介入溶栓术 相对弥散系数
  • 简介:在进行试验研究之前,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或方案,即试验设计。这样,不但可指导试验的顺利,而且有助于试验并确保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其核心内容为试验设计的三要素、四原则和设计类型。本期我们将重点阐述试验设计中的三要素

  • 标签: 试验设计 统计分析 科研课题 试验研究 设计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