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睡眠障碍是儿童常见问题,25%-50%学龄前儿童,40%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睡眠不足,睡眠问题和睡眠障碍可能导致行为问题,注意力缺乏,记忆力下降,以及精神和情绪问题。有些睡眠障碍可发展成行为神经学定义的神经认知障碍(neurocognitivedysfunction);以及引起其它生理疾病,如影响生长发育。因而有必要早期诊断,尽早采取合理治疗。目前国内对小儿睡眠相关性研究多集中在对睡眠与某些疾病关联性流行病学调查,少有对儿童睡眠常见问题相关因素的讨论。本文希望有助于在这方面的研究。

  • 标签: 儿童睡眠障碍 小儿行为失眠 白天小睡 认知行为干预
  •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失眠的主要原因及主要中医证型分布,并提出具有中医特色的防治方法,以期对减少大学生失眠有所裨益。方法:随机选取湖北中医药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213名本科在校生采用自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湖北中医药大学本科在校生失眠发生率为27.7%,失眠的主要原因有不良睡前习惯、就业和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宿舍环境等;大学生失眠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肝郁化火、阴虚火旺、心脾两虚等证。结论:大学生失眠现象不容忽视,应该结合中医药防治失眠和中医心理学及身心疾病调节等减少治大学生失眠的发生。

  • 标签: 大学生 失眠 中医防治
  • 简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microballooncompression,PMC)是介入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此项微创技术1983年由Mullan和Lichtor创造并沿用至今。它问世以来,解除了大量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痛,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 标签: 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相关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性别反应性差异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搜集2012至2013年江苏省临床卒中中心包括南京、徐州和扬州地区,6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6h内,行rt-PA静脉溶栓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不同性别之间的基线危险因素,溶栓后颅内出血、卒中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差异,并分析不同性别患者溶栓后10-14d对神经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89例患者,其中女性111例,男性178例。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女性组年龄≥75岁比率,既往有心房颤动、高血压病史,血小板计数、球蛋白、高密度胆固醇、D-二聚体方面等凝血水平,溶栓前平均收缩压水平,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发生率等高于男性组;在既往吸烟、饮酒史,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率,颅内外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提示的血管内轻度狭窄率低于男性组;而两组在既往脑血管事件、糖尿病病史,血管内无狭窄率、中度及重度狭窄率等方面未见明显性别差异。女性在入院时、溶栓后24h内及10-14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意识受累程度、颅内出血发生率、卒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尤其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率)均高于男性组,24h内及溶栓后10-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低于男性。而24h内、溶栓后10-14d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发生率未见显著性别差异。分别对女性组及男性组发病10-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4h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8分或24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或1分)、溶栓后10-14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基线高密度胆固醇水平与女性�

  • 标签: 女性卒中 静脉溶栓 性别差异 危险因素
  • 简介:为了更加规范投稿关于文章署名的撰写,现将本刊关于投稿作者署名的相关要求说明如下:1.署名应包括作者署名和所在单位署名。署名的作者应包括对文章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与全部研究或主要部分工作,做出主要贡献、参与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者。所有作者的署名应列于文章题目之下,作者署名与排序应该在投稿时确定,原则上不应在稿件退修过程中再进行变更。

  • 标签: 作者署名 稿件 撰写论文 投稿
  • 简介:近日,美国健康医疗研究和质量机构(AHRQ)更新了预防医院相关静脉血栓(VTE)的指南,提出了最新的临床实践意见,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此文件的目的是协助医院质量提高,缩短临床实践和循证证据的差距,为临床一线人员提供详细的预防指导。对于预防静脉血栓,此文件继续强调了危险评估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和临床实践相融合。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提高的框架、照护模式的分析、证据的概述和最佳实践、选择合适的VTE危险评估模式、实施VTE预防条款、评价指标、干预措施的实施和优化,以及持续改进和成果分享。

  • 标签: 医院质量 预防指导 静脉血栓 指南 临床实践 循证证据
  • 简介:尽管睡眠障碍在精神疾病中非常常见,但它常常被当作精神疾病的二级症状,认为对其主要精神疾病的治疗才是缓解睡眠苦恼的最可行办法。事实上,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而言,采用针对睡眠紊乱的治疗方案后,患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本文将论述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睡眠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和相关治疗问题。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睡眠障碍
  • 简介:物质依赖是一种慢性脑病,睡眠障碍则是由睡眠质量或时序的改变而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的综合征。代谢相关因子在睡眠-觉醒节律的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参与物质依赖的发生发展。本文就代谢相关因子在物质依赖睡眠障碍中的研究作简单综述。

  • 标签: 代谢相关因子 物质依赖 (成瘾) 睡眠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失眠症不同证型与焦虑、抑郁评分的关联性。方法:将137例失眠患者辨证分型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旺5种证候类型,采集一般资料并评定HAMA、HAMD,分析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出现频次最多,占38.0%;肝郁化火型及心虚胆怯型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高;肝郁化火型与心脾两虚型患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失眠症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具有相关性。

  • 标签: 失眠症 中医证候 焦虑 抑郁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条件的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血肿周围水肿扩大者17例,未发生血肿周围水肿扩大者19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搬运、发病到手术间隔时间、血压、高血压病程、出血量、出血位置、血肿侧别、血肿形状等可能影响血肿周围水肿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血压,出血位置,术前搬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肿周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P=0.007)和血肿形状(P=0.008)与血肿周围水肿密切相关;而血压、出血位置以及术前搬运等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较长的高血压病程以及不规则的血肿形状可能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血肿周围水肿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继发早发性癫痫(E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1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312例中,继发EE33例,发生率为10.6%。继发EE的脑出血中皮层出血比例、出血量≥30ml的比例、电解质异常的比例、开颅手术治疗的比例、中线移位程度≥0.5cm的比例、发生脑积水的比例以及脑电图异常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未继发EE的患者(P〈0.05)。结论脑出血累及皮层、出血量多、影像学异常、脑电图出现癫痫样波的患者EE发生的危险性较高,建议行动态脑电图监测,发现脑电图异常者及时行干预措施。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早发性癫痫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郑州市40岁以上人群卒中患病率及其常见危险因素的城乡流行现状。方法以社区为基本单位进行整群抽样,纳入符合要求的郑州市40岁以上常住人口11366例,采集人口学、卒中危险因素、既往用药、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卒中及其常见危险因素的城乡差异。结果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共纳入11366例社区居民,其中卒中患者344例,卒中标化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3.3%vs2.5%,Z=-2.649,P=0.004),逐步调整各项影响因素后,卒中的患病率与居住地为农村呈正相关(OR1.77,95%CI1.31-2.38)。心房颤动、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和既往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比例农村低于城市(P〈0.001),吸烟比例农村高于城市(P〈0.001)。结论郑州市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城乡差异显著,卒中防控工作应当针对当地卒中防控的薄弱环节,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卒中社区防治策略。

  • 标签: 卒中 城市 农村 社区防控
  • 简介:目的探讨颅脑损伤CT影像特点与颅内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颅脑损伤68例,均行头部CT扫描和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植入,依据CT影像特点进行RotterdamCT评分。结果RotterdamCT评分2分2例,3分20例,4分10例,5分24例,6分12例。RotterdamCT评分3、4、5、6分患者颅内压分别为(20.60±6.07)、(28.50±2.99)、(33.17±1.37)、(40.67±2.06)mmHg,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otterdamCT评分与颅内压的相关系数为0.886(P〈0.05)。预后良好患者RotterdamCT评分[(3.08±0.49)分]明显低于预后不良患者[(5.09±0.72)分;P〈0.05]。RotterdamCT评分与GOS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885(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RotterdamCT评分与颅内压和预后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评估作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CT 影像学特征 颅内压 预后 相关性
  • 简介: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椎动脉(VA)相关性面肌痉挛的效果及延迟治愈发生情况,同时探讨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责任血管的差别分为小血管组和椎动脉相关组,并随访术后疗效及延迟治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椎动脉相关组延迟治愈率明显高于小血管组。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疗效良好,评估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患者术后疗效时应考虑到延迟治愈现象,并适当延长疗效评估的时间。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 椎动脉 延迟治愈
  • 简介:2009甲型(H1N1pdm09)流感大流行后,几个单价大流行性流感疫苗通过快速程序被许可使用。发作性睡病作为疫苗的副作用被发现,主要是在接受用欧洲的灭活纯化协议生产的AS03佐剂A(H1N1)流感疫苗的人群。感染野生甲型(H1N1)大流行流感病毒后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发作性睡病的发病也在增加,这提示此种病毒抗原的作用在发作性睡病疾病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本文进行了发作性睡病背景简介,概述了流感疫苗制剂的不同类型,探讨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自然感染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疫苗 疫苗接种 发作性睡病
  • 简介:目的:探讨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与焦虑障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病变部位及膀胱尿动力学方法探讨其相关联系。方法据第4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筛选卒中患者,据梗死部位分组,入院后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分,记录其排尿日志,对焦虑障碍与排尿障碍的发生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统计额叶损伤患者的发病率。结果额叶卒中组比非额叶组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lowerurinarytractdysfunction,LUTD)发生率高约1.75倍,额叶卒中组比非额叶组卒中后焦虑障碍(post-strokeanxietydisorder,PSAD)发生率高约2.16倍。尿动力检查提示:LUTD伴焦虑障碍者膀胱活动度明显增高。结论卒中后焦虑障碍及排尿障碍较为常见,且额叶卒中的发生率更高,以储尿期排尿障碍为主。患者的排尿异常与其高级脑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卒中后情绪等因素相关。尿流动力学改变多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但症状与尿流动力学表现不完全一致,必要时应做此检查以利于进一步治疗。

  • 标签: 卒中 下尿路功能障碍 焦虑障碍 膀胱活动度
  • 简介:肿瘤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这一特性可以通过基因变异实现端粒长度的维持,从而解除细胞周期的限制来实现[1-2]。对黑色素瘤的研究表明,体细胞端粒长度的维持主要有两种机制:端粒酶依赖性机制(85%)和端粒酶非依赖性机制(15%)[3],后者依靠ATRX和DAXX变异介导的端粒替代延长机制(ALT)实现端粒的延长;

  • 标签: TERT 神经胶质瘤 端粒长度 非依赖性 启动子区域 高甲基化
  • 简介:目的:调查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容量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CAPD患者容量管理量表及身高标化细胞外液(ECW/h),对146例规律门诊随访的CAPD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本组患者容量管理总分为(17.38±3.79)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性别、教育程度和是否在职是容量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组CAPD患者容量管理能力尚有待提高。护士应针对不同性别、教育程度和工作状态的患者,予以差异化的容量管理教育,提高其容量管理能力。

  • 标签: 腹膜透析 持续非卧床 容量管理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方法将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对比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1年期全因死亡、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3分]和卒中复发的差异。结果共8099例新发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前循环(anteriorcirculationinfarct,ACI)梗死6415例,后循环(posteriorcirculationinfarct,PCI)梗死1684例。ACI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发生率、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高于PCI组(均P〈0.001)。PCI组男性居多,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更高(均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I组在出院时[优势比(oddsratio,OR)0.5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396~0.718,P〈0.001]、3个月(OR0.592,95%CI0.472~0.744,P〈0.001)、6个月(OR0.636,95%CI0.516~0.785,P〈0.001)、1年(OR0.719,95%CI0.591~0.876,P=0.001)的死亡风险均低于PCI组。ACI组在出院时预后不良的风险高于PCI组(OR1.272,95%CI1.075~1.505,P=0.005),但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预后不良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的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结论在1年内,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前循环梗死,而在出院后卒中所致预后不良和卒中复发方面,两者风险相似。

  • 标签: 脑梗死 前循环 后循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疗效以及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中术后疼痛立即消失68例(76.4%),明显缓解7例(7.8%);术后随访1~4年,治愈77例(86.5%),显效5例(5.6%),有效4例(4.5%),无效3例(3.4%)。手术并发症:术后出现小脑血肿2例,严重脑水肿2例,听力障碍1例,皮下积液3例,头痛头晕4例。结论良好的手术疗效与典型的临床症状,较短的病程,明确的责任血管,单根动脉的压迫以及较轻的神经受压程度密切相关。术中仔细寻找责任血管,充分松解粘连,实施有效的减压,严格保护面听神经,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