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相关解剖结构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41例鞍区病变的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4例垂体微腺瘤、13例大型和巨型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1例颅咽管瘤和11例空蝶鞍.结果垂体柄的形态变异大,既可以偏斜,也可以折曲.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和颅咽管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结构很早即可出现信号改变.空蝶鞍可以发生在鞍膈下,也可以出现在鞍膈上,可分别称为Ⅰ型和Ⅱ型.结论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不能依赖于垂体柄的偏斜及垂体腺的局部高起与否.多数垂体大腺瘤周围可以识别垂体腺组织,一般呈薄片状位于肿瘤的上面、后面和两侧.Ⅱ型空蝶鞍的鞍膈薄弱,其病因与Ⅰ型不同.

  • 标签: 蝶鞍区 垂体肿瘤 空蝶鞍 磁共振成像 解剖学
  • 简介:目的了解当今社会领导干部封现实生活压力事件的评价,透视当今领导干部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状况。方法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进行,让被试针封问卷中的25项压力事件按照自己感受到的压力大小进行评分。结果调查数据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职务和是否党员的领导者在造25项压力事件的评价中存在着的显着差异.结论男性、党员、40岁以上的领导干部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

  • 标签: 领导干部 事件 当代 家庭经济状况 心理压力 40岁以上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的血钾变化规律。方法按入院时GCS评分分成重、中、轻(A、B、C)3组,另取无颅脑损伤的其他外伤为1组(D组)。患者入院时及以后每日检测血电解质及血糖、24h尿钾,连续3d,记录每天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入院时A、B、C、D组的低血钾发生率分别为56.3%、40%、15.6%、20%,24h后大部分均恢复正常。结论颅脑损伤病人伤后低血钾发生率与受伤程度成正比,伤情越重低血钾发生率越高。轻型颅脑损伤与其他损伤病人的血钾无显著差异。

  • 标签: 颅脑损伤 血钾 尿钾
  • 简介:目的检测KA致痫后鼠海马Caspase-3酶活性动态变化.方法运用FIENA法特异性体外检测Caspase-3的活性.结果KA致痫后6h,鼠海马即有Caspase-3活性显著增高,一周内保持高水平,10天开始下降;而正常鼠海马几乎无活性Caspase-3检出.结论Caspase-3参与癫痫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损害,特异性Caspase-3酶抑制剂能预防癫痫后凋亡的发生.

  • 标签: 癫痫 CASPASE-3 海人藻酸 细胞凋亡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综述心理压力,糖皮质激素及认知三者的关系,为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介绍了糖皮质激素对认知影响的研究现状及作用控制,探讨老化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结果认知与糖皮质激素的关系可受诸多因素影响,糖皮质激素可能是老年认知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结论在有关老年认知功能下降的研究中应考虑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认知功能下降 老年 作用 心理压力 相关研究
  • 简介:目的:通过大鼠的脑损伤模型观察创伤性脑水肿后NO变化及低温保护效应。方法;按袁氏法制作脑水肿模型,分为常温组与亚低温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NO。结果:脑水肿在创伤后30分钟即出现,NO也明显升高,两者具有同步效应,于份后8小时达高峰。同时发现低温可明显减轻脑水肿,降低后NO显著升高。结论:NO与创伤性脑水肿发展具有同步效应,而亚低温能明显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NO的过度表达。

  • 标签: 急性创伤性脑水肿 NO变化 低温保护效应 亚低温
  • 简介:本文通过对北京某中外合资医院及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工作压力源进行调查比较,发现:医院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对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在"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有影响,而其他方面影响并不大.即在硬件环境方面有影响,而在软环境方面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护士工作压力源主要与护理工作本身的性质有关,与社会大的经济、文化环境等有关.要调节护士工作压力源需从软环境方面加大调整力度.

  • 标签: 中外合资医院 中资医院 护士 工作压力源
  • 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癫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脑内神经递质变化特点。方法对46例初治并确诊为原发性癫痫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6月、治疗后12月分三次用EEG和ET进行检查;结果患者临床疗效与EEG的变化一致的为71.74%,而与ET相符的为97.83%。结论用ET检测患者脑内神经速质变化来判定原发性癫痫疗效明显优于用EEG,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神经递质 原发性癫痫 临床疗效 癫痫患者 脑内神经 EEG
  • 简介:目的:目前较为流行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瘫的手术中,选择低阈值的神经亚束进行切断是手术的关键。但手术中发现神经后根亚束阈值变化很大、为更好理解这一方法的理论根据和解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我们用狗为实验动物模型进行去大脑、慢性脊髓化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riveposteriorrhizotomy,SPR),前后神经后根兴奋性和肢体肌肉反应级别变化的研究。方法:将动物分成三组,分别进行SPR手术,进行脊神经后根亚束阈值的测定,并对阈值的两倍刺激效应和阈下刺激的时间空间总和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去大脑操作中短时间内阈值有大范围波动,部分脊神经后根切断后其阈值变化于5~10min内可达其基值的10倍左右。30s内用阈值量恒定的电流刺激后根,同侧下肢肌肉反应级别差异较大。另外,两倍阈值量刺激常使肌肉病理级别反应增加,这在对照组也有表现。邻近神经后根阈下刺激的时间,空间总和效应使对照组刺激阈电流变小,而肌肉反应级别并未变化。结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广泛应用的SPR手术神经后根阈电流的不稳定因素来自脊髓本身,临床应用的阈值往往超过实际阈值,两倍阈电流刺激使病理反应级别增加。因此SPR手术判断神经阈值的电生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 标签: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儿童 脑瘫 反射差异性
  • 简介:目的研究犬颅脑枪弹伤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火器伤组。用德国小口径步枪制作犬颅脑火器性切线伤(TBI)动物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伤后30min、6、24、48h血清TGF-α和NSE的水平。结果伤后30min血清TGF-α开始下降,NSE开始增高(P〈0.05);伤后6hTGF-α下降明显,NSE明显增高(P〈0.01);伤后24hTGF-α呈最低值,NSE呈最高值(P〈0.01);伤后48hTGF-α呈现回升的趋势,NSE开始下降(P〈0.05)。在测定时间内火器伤组伤后血清TGF-α呈持续低值,NSE呈持续高值。结论测定血清TGF-α和NSE含量可以评估颅脑火器伤的损伤程度和预后。

  • 标签: 颅脑火器伤 血清 放射免疫法 转化生长因子-Α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简介:目的建立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lzheimer病(AD)患者外周血中淀粉样蛋白前体(APP)的mRNA水平,并探讨该基因在AD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根据APP的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将PCR扩增目的片段用AT克隆的方法克隆入T载体,重组质粒经筛选、鉴定后,作为阳性模板,用于标准曲线的制定和样品检测。用该方法检测30例AD患者和23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外周血中APP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应用重组质粒制作的定量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AD组APP基因平均表达水平为(2.54×10^5±1.53×10^5)copies/μgRNA,高于对照组(6.03×10^4±7.58×10^5)copies/μgRNA(P〈0.001)。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AD患者APPmRNA水平的方法较常规PCR技术更为简便、快速、准确。用该法测得APP在AD患者外周血中的mRNA水平有所增加。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蛋白前体 荧光定量PCR 基因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癌基因表达的变化与辐射性细胞放射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人脑星形细胞瘤细胞系经X射线处理前后p53、c-myc、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p53基因在mPNA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①处理组内p53、c-myc基因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bcl-2表达显著减弱(P<0.05),p53或c-myc与bcl-2基因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②处理组内p53在mRNA水平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53基因在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p53基因在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p53、c-myc和bcl-2基因在X线诱导的细胞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脑胶质瘤的放射治疗和基因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线索.

  • 标签: 辐射 脑胶质瘤 癌基因
  • 简介:目的探索在社区人群中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在"八五""九五"期间,在上海市静安区的两个街道约9万人群中开展社区脑血管病综合性防治研究.结果经过9年干预,干预社区脑卒中总发病率呈波动性下降,2000年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为130.2/10万,与1991年相比下降了25.8%.而监测社区脑卒中总发病率呈波动性上升,2000年监测社区脑卒中发病率为187.4/10万,与1991年同组相比上升了13.2%.1996~2000年脑卒中平均发病率与同组的1991~1995年相比,干预社区下降了13.0%,而监测社区上升了11.0%.干预社区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发病率变化趋势与程度不一致,其中以75~84岁人群下降最为明显.结论以开展健康教育和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效果明显.

  • 标签: 脑卒中 发病率 综合性干预 健康教育 高血压 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卖淫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入所受教育时间的关系,为对卖淫妇女进行心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甩SCL-90对83名卖淫妇女测试.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卖淫妇女在SCL-90各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卖淫妇女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4个因子上的得分与收敬时间呈负相关,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卖淫妇女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但随着收教时间的延长.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 标签: 卖淫妇女 收教期间 心理健康 教育时间 心理教育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水平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变化,初步揭示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和年龄、性别组成具有均衡性的正常人各40名,分别在发病后或入组后第3d、7d、10d、14d取肝素抗凝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百分率.结果脑梗死组第3d、7d、10d、14d的CD34+、CD38-细胞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脑梗死组各期CD34+、CD38-细胞水平之间两两比较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各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水平在病程两周内均较正常对照组高,表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很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自体外周血 造血干细胞 流式细胞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手术前后对比剂在脑内的灌注变化,同时按照血流灌注积分表获得具体分值;经Logistic统计回归模型筛选、分析影响手术后脑血流循环灌注程度的相关因素,并对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从而确定重要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后,78例患者中58例(74.36%)对比剂灌注流速明显改善,其中血流灌注1级者46.15%(36/78),2级者20.51%(16/78),3级者7.69%(6/78).经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后脑血流灌注改善程度与手术侧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在所构建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对比剂灌注流速的改善程度分别与手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2.1×1010,P<0.01)、患者年龄(OR=0.8791,P=0.017)以及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0.0149,P=0.014)呈显著相关;而与手术后颈动脉狭窄改善程度无关.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其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的作用机制是解除狭窄后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

  • 标签: 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关因素分析 颈动脉支架 置入术后 Logistic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 简介:对于重症颅脑损伤过去多从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眼部征象、运动功能以及颅内压等方面进行伤情评价,而对于脑氧代谢的改变及重要性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对4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氧利用率变化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其在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中的意义.

  • 标签: 脑损伤 血氧饱和度 氧代谢 氧利用率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Aβ变量(Aβ40、Aβ42水平及其比值)在正常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病(AD)疾病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对AD其诊断价值.方法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113例AD患者和205例不同年龄段健康者的血浆Aβ水平并分析其与AD临床的相关关系.结果在正常衰老过程中Aβ40和Aβ42水平呈现相反的变化曲线.AD患者Aβ40水平显著高于与其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组(P=0.002),而Aβ42水平却显著低于后者(P<0.001),但在AD自然病程中Aβ变量没有明显改变.ROC分析表明:以aNC组Aβ比值的x+2s(15.9)为截断点时,其对AD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4%和96%.结论血浆Aβ变量呈现年龄和疾病相关性变化,其中Aβ比值有助于AD的临床诊断.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目的观察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隔离微囊技术将能分泌多巴胺的PC12细胞包裹后,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脑内,观察阿扑吗啡诱发病鼠旋转行为的变化,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区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有明显改善,由移植前(11.88±2.04)圈/min减少为移植后(3.46±1.01)圈/min。移植后3个月,大鼠脑内微囊完整,仍有TH阳性PC12细胞存活。结论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

  • 标签: 微囊技术 PC12细胞 移植 帕金森病 旋转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