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耐高压PICC导管在结直肠癌患者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首次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经耐高压PICC导管注入造影剂行增强CT检查,而对照组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针注入造影剂行增强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行增强CT检查时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护理耗时及导管维护费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造影剂的外渗发生率(0vs.5%,P=0.022),护理耗时[(6.36±7.71)分钟/次诋(13.32±3.29)分钟/次,P=0.001],导管维护费用[(1186.31±165.36)元/次眠(1250.25±170.67)元/次.P=0.0391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经耐高压PICC导管行增强CT检查,能降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减少护理时数.降低维护费用。

  • 标签: 结直肠癌 耐高压PICC导管 增强CT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对进展期胃癌胃周血管的三维重建能力,评价其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指导意义.方法25例拟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患者行腹部双源CT增强扫描,用容积再现技术(volumerenderingtechnique,VRT)进行三维血管重建,根据其CTA表现评价胃周血管的空间解剖特征,将所得的解剖学资料与腹腔镜下血管解剖对比.结果双源CT血管重建准确显示胃左动脉25例,胃右动脉15例,胃左静脉5例,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全部显示,其中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胃左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2例.脾动脉起源相对固定.根据CTA结果指导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重建的胃周血管与术中活体解剖完全吻合.结论双源CTA能清晰显示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以及部分静脉血管,对腹腔镜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双源CT血管造影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 简介:目的:评价氟化脱氧葡萄糖(18F-FDG)分子符合探测成像(简称FDG-MCD)及胸部增强CT对肺内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胸部X线平片上疑为周围型肺癌的肺部球形病灶90例,比较胸部FDG-MCD显像、增强CT扫描和经皮肺穿刺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FDG-MCD诊断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83%(61/63)和74.07%(20/27),而增强CT分别为90.48%(57/63)和85.19%(23/27).胸部FDG-MCD和增强CT均阳性时,诊断敏感性为87.30%(55/63),特异性为92.59%(25/27).结论:FDG-MCD联合CT增强扫描对周围性肺部病灶性质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 标签: 氟化脱氧葡萄糖 分子符合探测成像 胸部增强CT 鉴别诊断 周围型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表现特征及术前CT检查在肺低分化鳞癌T及N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000年5月~2006年5月共有179例肺低分化鳞癌患者在我院进行了CT扫描检查(其中132例患者接受了肺叶切除术)。其中行CT增强扫描者142例,行CT平扫37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由2位科放射科医师共同对所有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影像学分析、分期(包括原发肿瘤及淋巴结病变),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所有179例肺低分化鳞癌患者,中央型病变53.6%(96例),周围型病变46.4%(83例)。96例中央型病变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为肺门肿块者94例,腔内型病变者2例,出现空洞者5例,伴随阻塞性改变者69例。83例周围型病变患者中,最大径范围1.5—12cm,82例为实性病变,1例为部分实性病变;其中48例(58.0%)患者的病灶直径〉4cm,伴空洞病变表现的患者12例(14.0%)。直径≤3cm的病灶占周围型病变的21例(25.3%),中心可出现坏死(12例)及空洞(2例),可见广泛淋巴结肿大(3例)。术前CT对原发肿瘤及淋巴结分期(cTN)与术后病理对原发肿瘤及淋巴结分期(pTN)一致者46.2%(61例),cTN与pTN不一致者53.8%(71例)。CT对原发肿瘤(T分期)评估准确者78.8%(104例),不准确者21.2%(28例),其中低估12.1%(16例),高估9.1%(12例)。CT对淋巴结病变(N分期)评估准确者56.8%(75例),不准确者43.2%(57例),其中低估18.2%(24例),高估25.0%(33例)。结论肺低分化鳞癌多为典型鳞癌的CT表现。病灶直径≤3cm的周围型低分化肺鳞癌可发生坏死及纵隔广泛淋巴结转移。直径〈1cm的纵隔淋巴结可转移,而良性淋巴结肿大亦较常见。尽管CT在低分化鳞癌分期上价值有限,但仍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肺癌 低分化鳞癌 CT
  • 简介: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生长迅速,预后差,血管生成在胶质瘤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特异性的高度血管化,多型性胶质母细胞瘤可作为研究肿瘤血管化生成过程和抗血管化治疗的理想模型。本文对胶质瘤的血管生成和抗血管化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生成 胶质瘤 化治疗 原发性颅内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发生过程
  • 简介:目的总结AFP阳性胃癌(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gastriccancer,AFPGC)的CT表现,评估CT在AFPGC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共同回顾性阅读21例经病理证实的AFPGC术前CT图像,描述原发病灶、脏器受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血管侵犯等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其用以术前分期的准确率.结果21例AFPGC术前CT表现如下:15例(71.4%)原发灶为偏心性胃壁增厚,20例(95.2%)原发灶为不均匀强化,6例(28.6%)脏器侵犯,19例(91.5%)淋巴结转移,6例(28.6%)远处转移,13例(61.9%)血管侵犯.CT对AFPGC术前T分期、N分期、M分期及TNM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0.5%、71.4%、71.4%和71.4%.结论AFPGC的CT影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偏心性胃壁增厚,有较强的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脏器和血管侵犯的倾向.CT能够较准确地判断AFPGC的术前分期.

  • 标签: 甲胎蛋白 胃癌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术前分期
  • 简介:目的总结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确诊的胸部结节病的CT图像。结果12例CT呈典型表现,5例呈不典型表现,其中1侧肺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者3例,单纯纵膈淋巴结肿大者1例,肺门淋巴结肿大而无纵膈淋巴结肿大者1例。结论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胸部结节病 CT诊断 肺门淋巴结肿大 CT表现 回顾性分析 不典型表现
  • 简介:炎症介质不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肿瘤的血管生成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炎症反应的调节通路和肿瘤血管生成调节通路存在较大的重叠。研究证实,包括COX-2、IL-1、IL-6等在内的众多炎症介质不仅能够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血管拟态形成及肿瘤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可能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炎症介质 血管生成 肿瘤干细胞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微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垂体疾病,诊断需靠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相结合。MRI是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方法之一。垂体局限性低密灶是诊断微腺瘤重要的直接征象。但就MRI而言,不同扫描方法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准确率差异较大(45%~100%)。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价值。方法:对62例经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患者进行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并分析其MR信号特征。结果:平扫、动态增强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微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6.8%(29/62)、88.7%(55/62)和64.5%(40/62)。这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对病灶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可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其中以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最为显著。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MR诊断垂体微腺瘤首选强化方法。

  • 标签: 垂体微腺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 简介:目的探讨肝门阻断(Pringle法)能否提高肝脏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的效果。方法将24只正常家兔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A组)、射频消融组(B组)和肝门阻断射频消融组(C组),每组各8只兔。将消融电极垂直刺入肝左外叶的肝实质内1.5cm,展开子针1.0cm。治疗温度90℃,消融时间4分钟。各组距射频消融中心1.0cm,1.5cm及2.0cm范围内放射状取材,行HE染色和NADH细胞活力染色。术后第1、3、5天采集静脉血检测肝功能。结果A组肝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B组和C组距射频消融中心1.0cm、1.5cm和2.0cm范围内,肝细胞完全凝固坏死的例数分别为8、2、0和8、7、0(P<0.05)。术后各组肝功能有轻度且可逆的损害。结论肝门阻断可有效扩大肝脏消融范围,但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肝脏 病理学 肝功能
  • 简介:目的:揭示新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YH-16)与顺铂(CDDP)联合使用的抗血管形成作用。方法:首先以细胞增殖抑制、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凋亡分析,考察YH-16联合CDD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肝癌细胞系QGY-7701和SMMC-7721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其次,在HUVECs体外培养体系上,评价两药联合使用对细胞迁徙/侵袭和管道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YH-16与CDDP联合使用能协同地抑制HUVECs增殖和克隆形成,并增强了诱导细胞凋亡,上述作用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两药联合使用对HUVECs的迁徙/侵袭和管道形成也有协同的抑制作用。结论:在血管形成的多个环节上,YH-16与CDDP联合使用提高了抗血管形成的效能,联合用药模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顺铂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抗血管形成作用
  • 简介:1990年~1993年,我院对30例乳房肿块的患者采用GE9800CT机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淋巴结有无转移,特别是临床不能触及的内乳淋巴结有无转移,乳腺组织内、外肿块的鉴别,皮肤及乳腺后间隙有无改变,能提示明显影像学诊断依据,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价值。现结合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CT 乳房肿块 诊断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CT检查在胸膜间皮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江苏省肿瘤医院2007年6月至2016年6月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间皮瘤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CT征象与特点。结果诊断胸膜间皮瘤有意义的影像征象包括: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纵隔固定,患侧胸腔体积缩小;肋骨骨质破坏;有石棉接触史者可出现胸膜斑、胸膜钙化;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CT增强特征有:增厚的胸膜一般有明显强化,肿瘤有囊变、坏死时呈不均匀强化。结论CT检查在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中有价值,但影像征象特异性不显著,与其他胸膜病变鉴别仍有难度,临床应结合病史及实验室资料综合判断。

  • 标签: 胸膜间皮瘤 CT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1病例报告孕妇26岁。G1P0,孕30+1周,肝功能异常1mo入院。病人月经周期规则,为4/28d,量中。孕9周建卡产检,常规产检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HBsAb+)。孕25+3周在外院产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剐』162U/L,予口服保肝药治疗无好转,于孕28+2周在该院住院治疗2wk,肝功能无明显改善。B超检查提示:胎儿发育符合胎龄;胎盘内见一实质低回声肿块(82mm×67mm×70mm),边界清楚,内部彩色血流较丰富,拟诊妊娠合并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孕妇于孕30+1周因肝功能持续异常转入我院治疗至孕33+5周肝功能恢复正常。期间B超随访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及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发展情况,发现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进行性增大,孕30+5周时肿块81mm×70mm×77mm,孕31+6周87mm×63mm×84mm,孕34+1周86mm×76mm×81mm,孕36周97mm×84mm×103mm。住院期间监测宫高、腹围增长正常,B超监测胎儿生长基本正常,未发现胎儿水肿、胎儿胸腹水,无羊水过多发生。

  • 标签: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平滑肌瘤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平滑肌瘤VEGF的表达及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其中40例为米非司酮服用者,20例未服用者为对照。结果:米非司酮组子宫平滑肌瘤VEGF表达阳性率为37.5%,MVD为9.90±5.95;未服用组平滑肌瘤VEGF的阳性率为80.0%,MVD为16.36±2.0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用药后肌瘤中缩小明显者(直径缩小≥2cm)VEGF表达阳性率为12.0%,MVD为7.89±4.36,亦低于缩小不明显者(直径缩小〈2cm)VEGF阳性表达率(80.0%)和MVD(11.29±3.10)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米非司酮患者中,子宫肌瘤VEGF和MVD呈低表达,提示其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抑制肌瘤生长。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
  • 简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日本学者Sugiura(杉浦)首次报告超声引导下行肝癌化学消融术有效后,该方法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经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化学消融术确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较好的治疗肝癌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在具体操作时,由于病灶注药后的超声显像多表现为强回声,对于药物弥散的程度和对个体应该给予的剂量均难以判定,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人们开始利用CT、MRI等断层影像设备进行化学消融治疗。CT的优势在于断层图像清晰,可提供完整的给药后肿瘤局部及周围的影像,医生可根据图像的提示,决定消融针的操作方向、药量的多少等,这对于提高疗效起关键作用。我科自2004年4月引进该项技术,在改进了定位与穿刺方法后,在2年多的时间里,完成该项手术50例次,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CT 化学消融术
  • 简介:CT能谱成像使CT由原来的单参数成像变为多参数成像,由原来的混合能量成像变为能谱成像,不仅在形态学诊断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组织病理学诊断范畴有长足的进步。CT能谱成像为肿瘤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和浸润范围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和科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