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肿瘤复发是影响胃癌和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胃癌和结直肠癌虽然同属消化道肿瘤,但术后复发的形式明显不同.对胃癌来说,腹膜转移占40%~50%,肝转移占10%~15%,而结直肠癌则相反,肝转移占50%左右,两者预后也不一样,胃癌肝转移预后较差,结直肠癌的肝转移则发展较慢[1-3].腹腔灌注化疗(continuoushyperthermicperitonealperfusionchemotherapy,CHPPC)作为一种新兴的腹腔恶性肿瘤辅助治疗手段,其在预防与治疗恶性肿瘤腹膜种植转移及其并发恶性腹水等方面的疗效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4-6].我院目前使用的体腔灌注治疗系统由广州保瑞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腹腔温度控制范围40~45℃,测温精度≤±0.1℃,控温精度≤±0.1℃,流量调节范围200~600ml/min连续可调,流量精度≤±5%.

  • 标签: 化疗治疗 应用腹腔 恶性肿瘤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专业护理对胃肠道肿瘤腹腔转移患者腹腔灌注化疗的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73例接受腹腔灌注化疗胃肠道肿瘤腹腔转移患者,每例患者共完成3次腹腔灌注化疗,5-氟尿嘧啶加奥沙利铂作为灌注化疗的化疗方案.患者分为专业护理组(39例)和传统护理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毒副反应、治疗疗效、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结果腹腔灌注化疗成功率100%.化疗毒副反应及灌注化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专业护理组与传统护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卡氏评分治疗后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专业护理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卡氏评分平均为(74.7±6.1)分,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70.1±9.0)分(P<0.05).专业化护理组患者满意度评分(87.4±9.6)分,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80.0±9.9)分(P<0.01).结论围手术期腹腔灌注化疗是胃肠道肿瘤腹腔种植转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专业化护理有助于腹腔灌注化疗安全进行,保证疗效并避免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

  • 标签: 胃肠癌 腹腔热灌注化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循环腹腔灌注化疗(CHPPC)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和技术方法.方法我科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和8例胰腺癌患者,其中根治术后31例和9例晚期恶性腹水患者行CHPPC治疗,观察灌注前后的反应和近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共40例,随访时间3~18个月,20例肝癌根治切除后患者中,1例巨大肝癌术后肝内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8个月,1年累积复发率为8.0%;7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有1例肝内转移复发,复发时间术后9个月;其余根治病例无肿瘤局部、腹腔、腹膜、膈肌、大网膜等转移.9例恶性腹水患者经腹腔灌注化疗,7例腹水消失,2例腹水明显减少,症状缓解总有效率(RR)100%,其中2例已死亡,距灌注时间分别为6个月和10个月,最终无腹水出现,5例已存活6个月以上.CHPPC副作用包括4例出现恶心、呕吐,3例出现白细胞下降,无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持续循环腹腔灌注化疗作为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一种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能有效预防术后复发,晚期患者恶性腹水控制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腹腔热灌注 化疗 恶性腹水 肝胆胰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的近期疗效,并分析其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方法27例恶性腹水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开腹及腹腔镜辅助下腹腔置管,先行持续腹腔灌注治疗(生理盐水2,000ml+顺铂50mg/m2)4次,于末次灌注化疗结束后排净灌洗液,经导管注入43℃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15mg+鸦胆油乳100ml后拔管.评估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灌注对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组27例恶性腹水患者治疗后,腹胀症状明显改善,超声检查腹水显著减少.治疗组中完全缓解者18例,部分缓解者7例,稳定者2例,总体有效率高达92.6%(25/27).治疗过程中无Ⅲ或Ⅳ级严重毒副反应,无肠粘连和肠梗阻等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安全、微创、不良反应少而轻、近期疗效明显.

  • 标签: 循环热灌注 鸦胆子油乳 顺铂 恶性腹水
  • 简介:目的观察腹腔灌注化疗(intraperitonealhyperthermicperfusionchemotherapy,IHPC)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对37例胃肠癌手术患者和7例恶性腹水患者使用BR-TRG-Ⅱ型体腔灌注治疗系统进行IHPC,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结果,评估其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44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7例恶性腹水患者中5例腹水患者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有效率为100%;患者生存质量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治疗前为(57.14±7.56),治疗后上升为(80.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血压偏低、脉搏偏快、高热发生率分别为6.8%、20.5%、6.8%,低蛋白、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68.2%和18.2%.化疗药物引起Ⅰ/Ⅱ度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肾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8.8%、23.5%、2.9%,少见Ⅲ/Ⅳ度毒副反应.10例姑息切除胃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3.2个月,1年生存率达56%.结论IHPC是消除恶性腹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治疗手段,IHPC后毒副反应小,根治术后患者有望能预防腹膜种植复发,改善预后.

  • 标签: 腹部肿瘤 恶性腹水 腹腔热灌注化疗 毒副反应
  • 简介:三、肿瘤的治疗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如何进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这样的,第一,不是用了西医的治疗手段,再用中药就是中西医结合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它的医学特点也完全不一样。中西医结合是在解决临床的同一个问题上发挥两个不同学科的优势。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中药 肿瘤 医学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温度图(temperature-map,T-Map)实时监控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focusedultrasound,HIFU)消融羊离体腰椎间盘的可行性.方法取6列离体南疆黄羊腰骶段脊柱,在磁共振导航下,高强度聚焦超声从前方对其L2~S1椎间盘行定点辐照,剂量为350W,持续时间分别为20s、40s、60s、80s、100s、120s、140s、160s和180s,辐照过程中以磁共振成像温度图实时监控椎间盘前缘、后缘、髓核以及同水平脊髓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椎间盘过程中,磁共振成像温度图监测点的温度呈现逐渐升高,但升高的速度逐渐下降;辐照180s后,椎间盘前、后缘温度超过50℃,髓核中心温度超过75℃,硬膜前缘的温度不超过45℃.结论磁共振导航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中,高强度聚焦超声能提供足够高的温度,灭活羊离体腰椎间盘纤维环内神经感受器,并使髓核溶解、变性、萎缩;磁共振成像温度图可实时定点监控消融区温度变化.本实验初步验证了磁共振成像温度图监控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羊离体腰椎间盘是可行的,磁共振导航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潜在方法.

  • 标签: 高强度聚焦超声 磁共振成像 温度图 腰椎间盘 离体
  • 简介:背景与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l(AQP-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血管母细胞瘤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并通过测量积分光密度值(IOD)研究AQP-1与VEGF在30例囊性血管母细胞瘤、10例实体性血管母细胞瘤以及10例正常小脑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AQP-1与VEGF在30例囊性以及10例实体性血管母细胞瘤中表达显著增强(P〈0.05),且AQP-1在囊性肿瘤中的表达高于实体性肿瘤。结论:AQP-1的高表达可能在维持肿瘤细胞的高代谢需求中起促进和维持肿瘤增殖的重要作用:VEGF则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AQP-1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肿瘤的增殖和血管的生成。

  • 标签: 血管母细胞瘤 水通道蛋白-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通过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回顾性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T,MSCT)检测胃癌病灶的能力和在术前肿瘤分期中的作用。方法对10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轴位CT图像、多平面重组(muhiplanarreconstruction,MPR)和MPR结合CT胃镜(CTgastroseo-PY,CTG)检出胃癌病灶的准确率以及轴位CT图像和MPR对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结果轴位CT图像、MPR和MPR结合CTG检测胃癌病灶的准确率分别为84.76%、91.43%和95.24%,轴位CT图像与MPR以及MPR与MPR结合CTG之间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轴位CT与MPR结合CTG检出胃癌病灶的准确率有显著性差异(X^2=6.40,P〈0.05)。轴位CT图像与MPR对胃癌肿瘤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6.40%和87.50%,两者有显著性的差异(X^2=3.88,P〈0.05)。结论与轴位CT图像相比,MPR结合CTG显著提高胃癌病灶的检出率,MPR可明显提高胃癌肿瘤分期的准确率。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胃癌 分期
  • 简介:目的:观察熊果酸对人肝癌SMMC-7721裸小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强度,为本药的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荷瘤裸小鼠作为移植性肿瘤实验动物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和熊果酸组。阳性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20mg/kg,熊果酸组给药剂量为4.5mg/kg,阴性对照组给予等量无菌注射用水,每日一次腹腔注射,连续14天。给药期间定期测定动物体重和瘤体积。实验结束后处死裸鼠,取出瘤体称重,计算肿瘤抑制率。结果:给药期间动物一般状况未见明显改变,饮食未见异常,体重较实验前有所增加。熊果酸组瘤体积缩小,瘤株抑瘤率达53.7%,阳性对照组的抑瘤率为39.2%,两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熊果酸组和阳性对照组的相对肿瘤体积(RTV)分别为33.16±22.36,21.61±12.88,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62.09±32.80)(P〈0.05),两组的相对肿瘤增殖率均小于60%。结论:熊果酸对人肝癌SMMC-7721裸小鼠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熊果酸 动物模型 抗肿瘤 抑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