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7和cyclinE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80例大肠癌组织芯片,同时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芯片中p27和cyclinE的表达。结果:80例大肠癌中p27阳性27例,强阳性15例,阳性率为52.5%。80例大肠癌中cyclinE阳性18例,强阳性16例,阳性率为42.5%。浸润深的大肠癌中p27的表达低于浸润浅的大肠癌(P<0.05),浸润深的大肠癌中cyclinE的表达高于浸润浅的大肠癌(P<0.05),p27阳性的大肠癌中cyclinE的表达低于p27阴性的大肠癌中。结论:结果提示不同浸润程度的大肠癌中p27的表达有显著差异,不同浸润程度的大肠癌中cyclinE的表达有显著差异,大肠癌中p27与cyclinE表达呈明显负相关。应用组织芯片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是可行的,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

  • 标签: 组织芯片技术 大肠癌 癌组织 P27 CYCLINE 基因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例MFH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56.4a,肿瘤发生于肢体的10例,占50%(10/20),2a、3a和5a生存率分别为29.4%、17.6%和5.9%。首次手术后复发率为100%,CAVD方案治疗的有效率为15%。结论:MFH的临床诊断困难,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根治性切除后行化疗和放疗的序贯治疗非常重要。

  • 标签: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诊断 手术治疗 误诊 病理检查
  • 简介:目的建立一个有用的癌痛动物模型.方法将MRMT-1大鼠乳腺癌细胞接种到SD大鼠胫骨上段骨髓腔内,造成骨癌痛动物模型.用vonFrey细丝刺激足底和后肢负重测量仪分别测量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放射学方法评估骨破坏,同时,组织切片镜下观察肿瘤和骨结构的破坏情况.结果造模动物在14天左右开始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胫骨X线摄片显示明显的骨破坏,组织学研究显示骨髓腔内肿瘤生长,向外侵蚀破坏骨皮质,同时伴有新生的编织骨形成.结论从疼痛行为学、放射学、组织学多方面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鼠骨癌痛模型已复制成功.该癌痛模型的建立,将为我国癌痛新药的评价,尤其是研究治疗癌痛中药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提供一个有用的工具.

  • 标签: 动物模型 骨癌痛 MRMT-1 触诱发痛
  • 简介: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软硬组织缺损的特点及技巧、手术适应证、术中和术后注意事项。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以前臂皮瓣、腓骨皮瓣和腹直肌皮瓣游离移植方法对21例口腔颌面部术后软硬组织缺损行一期修复。结果术后观察2-22个月,组织瓣存活19例,功能良好,外形满意;失败2例。结论游离组织瓣移植是修复口腔颌面软硬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 标签: 游离组织瓣 修复 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
  • 简介:1901年PrierreCurie成功地研制出放射性粒子,从而开始了组织间种植治疗肿瘤的时代。但由于当时释放出中高能γ射线,防护、质控、植入技术条件差,操作烦琐等因素,故临床应用发展非常缓慢。1979年开始报导125I进入临床治疗脑肿瘤。80年代,由于低能γ射线放射性核素研制成功,以及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CT、MRI等扫描技术的应用,这种组织间近距离粒子治疗,明显提高了脑肿瘤局部控制率和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90年代,特别是1998年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解决了纳米焊接技术的难关,国产125I放射微粒开始问世。以及和MRI、CT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的完美结合,解决了放射性粒

  • 标签: 脑肿瘤 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种植 三维治疗计划系统 局部控制率 扫描技术
  • 简介:目的研究TGFβ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探讨其在胃癌血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方法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胃癌TGFβ1蛋白的表达,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结果TGFβ1阳性表达产物主要见于细胞的胞质内.胃癌组织中TGFβ1阳性表达率(60.0%)和强阳性表达率(22.22%)显著高于癌周组织(26.67%)(8.89%)(P<0.05).胃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质呈棕黄色染色.胃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值(58.13±19.99)显著高于癌周组织(24.02±10.28)(P<0.05).TGFβ1表达阳性MVD值(60.94±16.91)显著高于表达阴性MVD值(40.26±18.83)(P<0.05).结论TGFβ1在胃癌组织中高水平表达,它可能参与胃癌的血管形成.

  • 标签: 胃癌 TGFΒ1 表达 血管形成 研究 癌周组织
  • 简介:目的人胃癌组织中caspase-3和bcl-xl表达的研究,探讨caspase-3和Bcl-xl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及caspase-3与bcl-xl表达相互调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人胃癌组织中caspase-3和bcl-xl的表达情况。结果周围正常胃粘膜上皮和胃癌组织中caspase-3阳性率分别为48/50(96%)和35/50(70%),较周围正常胃粘膜上皮明显降低(P<0.05);周围正常胃粘膜上皮和胃癌组织中bcl-xl的阳性率分别为21/50(42.0%)和33/50(66%),较周围正常胃粘膜上皮明显降低(P<0.05)。caspase-3和bcl-xl的表达分别与胃癌的预后指标(如组织学类型,TNM分期等)明显相关性(P<0.05)。但caspase-3与bcl-xl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人胃癌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较低而bcl-xl的表达较高。这一结果提示caspase-3低表达和bcl-xl的高表达导致的细胞凋亡异常降低及增生过度可能是胃癌的发病原因之一。这一结果亦提示caspase-3与胃正常粘膜及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Caspase-3和bcl-xl在胃癌可能具有预后价值。

  • 标签: 胃癌组织 CASP-3 BCL-XL 基因表达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TS)mRNA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以G6PDH作内参照,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41例胃癌组织TSmRNA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TSmRNA表达水平的中位数为0.93。TS高表达组(〉0.93)和低表达组(≤0.93)之间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TSmRNA表达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TSmRNA表达水平对判断胃癌病人预后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TS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胃癌及50例胃良性病变标本中VEGF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75%(75/100),良性病变14%(7/50)(x^2=50.0323,P〈0.001),VEGF阳性表达率与瘤体的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浆浸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01),结论:VEGF在肿瘤生长中刺激新生血管生成,与胃癌的恶性进程密切相关,是胃癌的生物学标记。

  • 标签: 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人肺腺癌(PA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9例PAC组织中COX-2和EGFR的蛋白表达。结果COX-2、EGFR蛋白在PA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92%、53.85%。在PAC中COX-2、EGFR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与癌旁增生肺组织、正常肺组织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COX-2的蛋白表达与病人吸烟、肺腺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0.05)。而EGFR的蛋白表达仅与PAC病人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之间密切相关(P〈0.05)。在39例人肺腺癌中,COX-2、EGFR蛋白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6,r=0.470)。结论COX-2和EGFR在人PAC中呈高表达,二者可能协同促进PAC的发生发展以及侵袭和转移。

  • 标签: 肺腺癌 COX-2 EGFR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EGF、CD44v6在62例NSCLC组织的表达。结果:VEGF、CD44v6在NSCL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6%、69.4%,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VEGF、CD44v6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Ⅲ-Ⅳ期NSCLC组织中VEGF、CD44v6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VEGF、CD44v6阳性的患者3a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TNM临床分期、CD44v6阳性表达、有无淋巴结转移及VEGF阳性表达可以作为独立的因素影响NSCLC患者术后的3a生存率。结论:通过这两个指标的检测,可以初步预测NSCLC患者的预后及指导其临床治疗。

  • 标签: NSCLC组织 VEGF CD44V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恶性肿瘤 基因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CD44V6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V6、MVD在57例大肠腺癌、16例腺瘤癌变、62例肠腺瘤及17例正常黏膜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在腺癌中为45.6%(26/57),腺瘤为58.1%(36/62),腺瘤恶变为75.0%(12/16),正常黏膜为5.9%(1/17);腺癌中MVD值为24.65±7.84。腺癌中CD44V6与MVD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而且二者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与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CD44V6在肠癌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密切相关,联合检测CD44V6与MVD将有助于筛选具有浸润复发转移的肿瘤,可作为一项辅助指标用于估测预后及指导治疗。

  • 标签: 肠道肿瘤 CD44V6蛋白 MVD
  • 简介: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大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SP27表达情况.结果:HSP27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表达率分别是40.28%和18.7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P27在高、中、低分化腺癌组织中表达分别是63.64%、31.58%和10.00%,统计学分析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SP27表达率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无相关性,但在>50岁组中有9例呈过表达(9/23),而≤50岁组中则无过表达者;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HSP27表达率为43.48%.无淋巴结转移者为38.78%,统计学分析虽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无淋巴结转移组中HSP27有9例过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组则无1例过表达.结论:HSP27表达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型及防止其侵袭发展作用.

  • 标签: HSP27 癌旁组织 过表达 大肠癌组织 淋巴结转移 表达率
  • 简介: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8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MP-2,COX-2的表达。结果MMP2及COX-2的阳性率分别为31.25%、41.25%。MMP-2及COX-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MMP2和COX-2的阳性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MMP2及COX-2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然而它们也许并不能作为重要的预后指标。

  • 标签: 肺肿瘤 MMP-2 COX-2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初治治卵巢癌组织多药基因(MDR1)表达水平及其相关药物抗肿瘤的影响。方法:用逆转录酶链聚合反应(RT-PCR)法对37例初治卵巢癌组织(MDR1)表达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37例卵巢癌组织均有MDR1表达,其中浆液性癌的表达水平为0.75±0.22,粘液性癌为1.03±0.28,内膜样癌为0.57±0.11,3种病理类型之间MDR1的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34例卵巢癌的小鼠肾包膜下移植肿瘤药敏测定(SRCA)肿瘤药敏试验成功,此卵巢癌存在固有的MDR1表达,MDR1的表达降低相关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 标签: 多药耐药基因 卵巢癌 RT-PCR法 药物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p63和TTF-1蛋白在肺癌不同组织类型中的表达特点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6例原发性肺癌组织中p63和TTF-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63在肺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100%(47/47),而在其他组织类型肺癌中基本不表达。TTF-1在肺小细胞癌和肺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14/15)和93.5%(43/46),而在鳞癌中未见表达。结论:p63可作为肺鳞状上皮源性肿瘤标记物,是判断鳞癌的可靠指标。TTF-1可作为肺小细胞癌、腺癌的特异性标记。联合检测p63和TTF-1对肺癌不同组织类型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尤其可作为鉴别分化差的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的指标。

  • 标签: 肺肿瘤 P63 TTF-1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粘蛋白MUC1和MUC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的SP法检测86例胃癌组织及20例人正常胃粘膜中的MUC1和MUC2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胃粘膜中MUC1阳性表达率为100%,而MUC2无阳性表达.在胃癌组织中MUC1和MUC2的表达率分别为58.14%和63.95%.胃癌组织中MUC1和MUC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Ⅰ~Ⅱ期、淋巴结无转移组MUC1的表达明显比Ⅲ~Ⅳ期、淋巴结转移组低,而MUC2表达明显增高(P<0.01).Kaplan-Meier分析发现MUC1高表达和MUC2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MUC1低表达和MUC2高表达患者(P<0.01).结论:MUC1和MUC2可预示胃癌的转移潜能,两者联合表达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 标签: MUC2 MUC1 胃癌组织 低表达 粘蛋白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3例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作免疫组化加以证实。结果:3例中2例为轮辐状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坏死明显;l例为粘液样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均发生于胫骨上端。免疫组织化学示:AAT(+)、Lysozyme(+)、S-100(-)、Desmine(-)、AKP(-)。结论:骨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胫骨上端和股骨下端,各年龄组均可发生;肿瘤细胞多表现为多形性、核大深染,轮辐状排列,坏死明显。免疫组化:AAT和Lysozyme阳性,未形成类骨组织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不同,有利于与骨肉瘤的鉴别。

  • 标签: 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