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寻求降低婴儿HBV感染率的方法。方法HBV携带及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共635例,分别比较不同血HBVDNA滴度,不同分娩方式(剖宫产或自然分娩),以及不同肝功能状态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及3月龄时HBV的感染率。新生儿生后12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生后即刻显示血清HBV感染存在者,14d时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结果孕妇高滴度组(HBVDNA〉105拷贝/mL)所生新生儿出生时(14.4%vs4.1%,P〈0.01)与3月龄时(4.7%vs0,P〈0.01)HBV感染率均高于低滴度组(HBVDNA≤105拷贝/mL)。两组新生儿3月龄时HBV感染率均低于出生时(P〈0.05)。自然分娩的孕妇其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1),但3月龄时,两组感染率接近。HBV携带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所生婴儿(P〈0.01),但3月龄时两组婴儿HBV感染率亦接近。结论孕妇血清HBVDNA水平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密切相关,故降低孕妇血清HBVDNA水平可能成为减少新生儿HBV感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双重保护下,孕妇的分娩方式与肝功能状态对HBV母婴传播无影响。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新生儿
  • 简介:目的该研究通过对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TM)患儿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特点的研究,探讨HRV对β-TM患儿心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β-TM患儿(地贫组)和15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分别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比较分析两组HRV时域和频域指标的变化及β-TM患儿血清铁蛋白水平与HRV的相关性。结果地贫组患儿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和频域指标极低频谱(VLF)、低频谱(LF)、高频谱(HF)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蛋白水平与HRV的变化无相关性。结论β-TM患儿自主神经功能异常;HRV对β-TM患儿早期心功能异常有预测价值。

  • 标签: Β-地中海贫血 心率变异性 血清铁蛋白 儿童
  • 简介:目的骨髓人类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是控制人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限速成分,决定了细胞寿命。该研究初步探讨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TERT表达的变化及其与外周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多重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ASPCR)分析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基因类型,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减少症患儿骨髓和阳性对照K562细胞株的hTERT相对表达水平,常规检测患儿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hTERT表达与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结果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组骨髓hTERT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组(0.2928±0.0838vs0.0993±0.0336,P〈0.01),但明显低于K562细胞株(0.8291±0.0908,P〈0.01)。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组骨髓hTERT表达与其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841,P〈0.01)。结论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慢性溶血时,低水平血红蛋白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上调骨髓hTERT基因表达水平。

  • 标签: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人类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突变 儿童
  • 简介:本文对我院2003~2005年收治的50例病毒性肝炎高黄疸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本组50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12~6岁,其中乙型肝炎20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15例,急性乙型肝炎5例)甲型肝炎10例,中老年戊肝20例,患者总胆红素均>85.5mmol/L。2护理措施2.1熟悉病房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卫生间、浴室及探视制度。让患者了解病房环境,消除陌生感。2.2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是辨证的,人的心理活动伴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变化着、产生着而心理因素也影响着疾病的产生、发展和转归,并贯穿着治疗和护理的全过程。高黄疸儿童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等心理反应。护士在明确护理诊断之后就应该了解病人的状态,用温馨的语言、友善的态度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向病人介绍各类肝炎的传播途径治疗方法、预后转归,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病人的战胜疾病的信心。2.3介绍药物治疗与疾病的关系向患者介绍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了解黄疸的诱因及病因。一般常用的药都是护肝、降酶、退黄、改善肝脏微循环的药物,如肝利欣、易善复等。用药的时候介绍不良反应,避免在患者用...

  • 标签: 临床护理 例病毒 性肝炎高
  • 简介:目的评价外周血WBC、CRP和血糖在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中的价值。方法通过电子病历检索系统,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1期组)681例和重症重型病例(2期组)239例,比较两组的WBC、CRP及血糖值并绘制上述3项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并探索联合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结果①两组WBC、CRP和血糖值均为非正态分布数据。1期组和2期组WBC的中位数分别为11.4和11.3×10^9·L^-1,CRP中位数均为8mg·L^-1(CRP〈8mg·L^-1计为8mg·L^-1),1期组和2期组血糖的中位数分别为5.0和5.6mmol·L^-1。②采用Stata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期组和2期组WBC经log转换后呈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1期组和2期组CRP和血糖均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两组CRP和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根据WBC、CRP及血糖绘制ROC曲线,3项指标的AUC值分别为0.512、0.405和0.625。WBC的最佳临界值为7.85×10^9·L^-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和18.4%。血糖的最佳临界值为5.25mmol·L^-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7%和59.0%。④将WBC和血糖的最佳临界值进行串联检测的敏感度为37.3%,特异度为81.2%。结论WBC和(或)血糖在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的准确性较低,而CRP不能作为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重型病例的指标。WBC和血糖串联检测可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但未提高诊断试验的价值。

  • 标签: 手足口病 神经系统损害 儿童 血糖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组织活检病理表现,明确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不同病理表现。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因黄疸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疑为胆道畸形并行胆道探查、胆道造影患儿的肝活检标本32例,其中胆道闭锁25例,婴儿肝炎综合征7例,分别就两者肝活检HE染色切片肝细胞淤胆、变性,毛胆管淤胆,汇管区胆管增生,胆管内胆栓,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虽然婴儿肝炎综合征胆道造影存在胆道形态异常,但同年龄段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细胞淤胆、变性,毛胆管淤胆,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等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胆道闭锁患儿汇管区胆管增生,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婴儿肝炎综合征组(P〈0.05)。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与胆道闭锁病理表现明显不同;汇管区胆管增生、肝纤维化程度是鉴别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理依据;婴儿肝炎综合征能否最终发展为胆道闭锁尚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 标签: 胆道闭锁 肝炎 综合征 病理 婴儿
  • 简介:乙型肝炎(乙肝)是我国高发传染病之一,治疗乙肝主要集中于减轻临床症状,而预防是控制乙肝病毒(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免疫规划管理以来,HBV感染率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感染率仍然相当高。为了解我市儿童HBV感染及免疫情况,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其发病率,为进一步控制乙肝流行提供依据,本研究对本市1891例儿童进行了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8年1月至12月在贵阳市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体检及住院儿童共1891例,年龄0~14岁,早上空腹抽取静脉血2mL,当日分离血清后检测。1.2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

  • 标签: 儿童 乙肝疫苗接种 保护性抗体 预防接种 乙肝病毒 乙肝感染
  • 简介: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均治疗6周后对比肝功指标变化、综合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降低治疗后肝功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6%(5/62)与对照组6.56%(4/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效果确切,能够通过阻止巨细胞病毒复制、稳定肝细胞和促进肝细胞增殖等机制改善肝功指标,促进黄疸消退,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对作用机制继续研究和推广使用。

  • 标签: 肝炎 更昔洛韦/治疗应用 异甘草酸镁/治疗应用 巨细胞病毒感染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