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1974年至1998年收治的7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认为B超、CT扫描已成为定位诊断的主要手段,本组病例CT扫描确诊率达96%。治疗腺瘤以囊内切除为宜,增生需根据病理结果来选择手术方式。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CT扫描 治疗 诊治经验 确诊率 定位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输尿管癌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评价MRI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珐用1.5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T2加权成像(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脂肪抑制技术和MR尿路造影(MRU)检查,观察分析2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MRI表现。结果2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中,5例表现为输尿管上端结节状病灶,4例表现为输尿管中段结节或条状病灶,12例表现为输尿管下段或下端结节或条状病灶。T1WI为等、略低信号,T2WI为等、高信号,增强扫描有轻、中度强化。MRU显示输尿管截然中断13例,鼠尾状狭窄中断4例,管壁不规则狭窄僵硬4例,与术中所见梗阻部位及程度完全相符。结论MRI结合MRU能清晰显示输尿管肿瘤的梗阻部位、梗阻程度以及累及范围、周围结构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查序列加做增强扫描,是诊断输尿管肿瘤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输尿管 恶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肺癌并发肾损害的发生率、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对我院有随诊资料的169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组织病理学类型的肺癌并发肾损害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0.05),但不同分期的肺癌患者肾损害的发生率不同,与早期患者比较,晚期患者肾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显著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蛋白尿或血尿是原发性肺癌并发肾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晚期肺癌患者容易发生肾损害。对原发性肺癌的有效治疗可缓解肾损害的程度。

  • 标签: 肺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IgA肾病(IgAN)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2],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慢性肾脏病,研究发现10~25年约有20%~30%的IgAN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3,4],目前是我国导致ESRD的最主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业已证实,早期诊断、准确的预后评估、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延缓IgAN进展的重要措施[5]。IgAN的诊断需依靠肾组织的免疫病理学检查,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沉积,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积聚为主要特征,但其表现复杂多样,从肾组织大致正常到弥漫系膜增殖伴新月体形成均可出现,因此临床工作中期望从肾脏病理变化获取更多与疾病预后相关的信息,这一领域已有不少研究[6,7],已发现多个组织学病变具有预后预测价值,但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为了增加病理指标对评估预后的价值,许多研究者在综合考虑IgAN的多种组织病理学病变后,制定了多个IgAN病理评价方法。以下回顾性分析以往应用较为广泛的IgAN病理评价方法,包括综合性评价系统的Lee氏分级和Haas分型,半定量评价系统的Katafuchi积分和牛津分型。

  • 标签: 原发性IGA肾病 病理分型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IGAN
  • 简介:目的了解原发性肺癌患者。肾损害发生的原因及其预后。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出现肾损害的原发性肺癌患者52例,参照Ronco报道的标准判断肺癌患者出现肾损害的原因,以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结果肺癌相关性。肾损害19例,药物性肾损害23例,与肺癌并存的基础病引起的肾损害10例。所有患者中采用化疗23例,放疗17例,手术治疗3例。多数患者肾损害均有不同程度加重。肺癌相关性肾损害患者16例死亡,药物性肾损害患者22例死亡,与肺癌并存的基础病引起的肾损害9例死亡。结论原发性肺癌患者发生肾损害的原因依次为药物性肾损害、肺癌相关性肾损害和与肺癌并存的基础病引起的肾损害。其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本身。

  • 标签: 肺癌 肾损害 病因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类型IgA肾病(IgAN)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02例IgAN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分型,并对各类型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型(R-GH)85例(21.1%);单纯性肉眼血尿型(I-GH)19例(4.7%);无症状性尿检异常(Uab)135例(33.6%);大量蛋白尿型(MP)96例(23.9%);高血压型(HT)36例(9.0%);血管炎或新月体型(Cres)者31例(7.7%)。各类型的IgAN临床表现不同,表现为R-GH和Uab者,病理改变以系膜增殖为多见;MP者57%为系膜增殖,约26%为局灶节段硬化;HT型55%以上的患者为局灶节段硬化;膜增殖病变者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轻微病变者多为孤立性肉眼血尿,也可见于无症状尿检异常和大量蛋白尿者。结论不同类型的IgAN在临床表现、病理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它在发病机制及治疗上应有所区别。

  • 标签: IgA肾病 原发性 临床 病理
  • 简介:目的提高对膀胱小细胞癌的认识水平。方法对4例膀胱小细胞癌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69.5。其中3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加化疗,1例行姑息性膀胱全切。3例死于肿瘤复发,平均生存20个月,1例存活7年。结论原发性膀胱细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根治性膀胱全切加联合化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膀胱肿瘤 小细胞癌
  • 简介:发性阴囊钙沉积始发多于儿童及青年期,是特发性皮肤钙沉积的一个亚型。泌尿外科临床很少见。现将我院就诊的二例中老年病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维族,男,65岁。因阴囊多发无症状结节十五年收住。查体:发育营养可,心肺无异常,肝、脾正常。既往无肿瘤病史,无代谢性疾病,无特殊疾病

  • 标签: 特发性 皮肤钙沉积症 阴囊 病例报告 泌尿外科 中老年人
  • 简介:原发性肾类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目前国内外仅有百余例报道,关于这一类型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预后知之甚少。类癌主要发生在消化及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类癌不足1%,且主要发生于睾丸或卵巢[1]。我院收治了1例原发性肾类癌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这一疾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患者,男,66岁,因体检发现右侧"肾盂占位"2个月就诊我院。

  • 标签: 类癌 肾脏恶性肿瘤 泌尿生殖系统 腹部疼痛 肾盂肿瘤 根治性肾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肾小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肾小细胞癌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杲结节状肿瘤位于肾下部近肾门处,瘤组织由短梭形与小圆形细胞构成,呈片巢状、小梁状排列。瘤细胞胞质较少,核深染,核分裂像多见。瘤组织浸润肾皮质、肾盂和肾门周围脂肪组织。肾门处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可见转移。电镜见瘤细胞胞质内较多神经内分泌颗粒。免疫组化示多种上皮与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表达阳性,全身其他脏器未发现肿瘤。随访21个月无复发转移。站论肾脏小细胞癌具有小细胞癌的一般病理形态学特征。依据光镜、电镜变化和免疫组化标记并除外转移,可确诊为肾原发性小细胞癌。

  • 标签: 肾肿瘤 小细胞癌 神经内分泌 电子显微镜 免疫组化
  • 简介:附睾横纹肌肉瘤在临床上极其罕见,我院于2014年4月10日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患者,15岁,因"右侧阴囊坠胀不适3个月"入院。查体:右侧附睾可及一约4.0cm×3.0cm大小卵圆形实性包块,光滑、质硬、无压痛,睾丸附睾分辨不清,肿物与阴囊皮肤无粘连,透光试验阴性,双侧腹股沟未及肿大淋巴结。

  • 标签: 附睾横纹肌肉瘤 文献复习 原发性 透光试验阴性 肿大淋巴结 阴囊坠胀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与治疗原则.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结论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是恶性度较高的疾病,确诊主要依赖前列腺穿刺活检及术后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加膀胱灌注化疗为主,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不能改善其预后,其预后较其他前列腺癌差.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尿路上皮癌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 简介:患者,男,56岁。以“左侧睾丸无痛性肿大2月余,加重1月”于2012年3月12日入住本院。2个月前患者发现左侧睾丸较右侧明显肿大,无疼痛及发热,未经诊治,近1个月左侧阴囊急剧肿大,并感坠胀不适。

  • 标签: 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 文献复习 侧睾丸 肿大 无痛性 患者
  • 简介: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carcinoma,NEC)是指广泛分布于机体内许多器官和内分泌腺中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发生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病率低,最常见部位为消化道(75%)和肺部(10%),发生于泌尿系者较为少见[1],发生于肾脏更是罕见。2010年11月23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肾脏原发性NEC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5岁,因"左侧腰部不适20d,血尿2d"入院,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癌 左侧腰 神经内分泌细胞 NEUROENDOCRINE 上皮性 肾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10月诊治的12例原发性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结果12例输尿管息肉均于术前通过影像学及活检病理分析得以明确诊断,其中左侧7例,右侧5例,均为单发。息肉位于输尿管上段5例,中段4例,下段3例。息肉长1.4--11.0cm,平均6.2cm。开放手术治疗3例,输尿管镜手术9例,手术均获成功,近期无尿漏、感染,远期无输尿管狭窄、闭锁,无息肉复发及恶变。12例输尿管息肉术后病理学检查亦均证实为原发性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为良性肿瘤性病变,亦非癌前病变。影像学检查易于发现肿块及周围病变,活检病理可明确定性,手术干预效果良好。

  • 标签: 输尿管 息肉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类型、损害程度,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经肾活检证实为原发性IgA肾病的121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中男55例,女66例,平均年龄(33.33±10.59)岁;临床表现以尿检异常型最常见,为50例(占41.3%),其次是高血压型25例(占20.7%)及大量蛋白尿型21例(占17.3%);肾脏病理类型多样,Hass分级以Ⅲ级为主(占47.9%);伴新月体形成39例(占32.2%),伴肾小管损害91例(占75.2%),伴有血管病变23例(占19%),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以IgA+IgM+C3型比例最高为48例(占39.67%),IgM沉积总计达77例(占63.63%)。结论: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多样,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一致,要综合临床表现并早期行肾活检以明确肾脏病理诊断。

  • 标签: IGA肾病 肾活检组织 肾脏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68岁,平均46岁;有高血压症状者3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者2例。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肾上极区3例,肾门区1例,肾下极区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4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与转移。2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范围,患者口服降压药辅助降压。1例术后1.5年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瘤体。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尽早手术切除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可能的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避免肿瘤组织的残留,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是否复发与转移。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副神经节瘤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