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脊髓空洞是指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内外有液体积聚且呈筒样串联,可以在颈髓或上胸段几个节段内发生,也可向上、下延展.脊髓空洞形成的最常见原因为枕大孔区畸形和小脑扁桃体下疝,即Chiari畸形,90%的脊髓空洞与Chiari畸形有关.临床上脊髓空洞也可呈"特发性"而单独存在.脊髓空洞可伴发脊柱侧凸.在各种类型的脊柱侧凸中,脊髓空洞的发生率为4%~8%,而在脊髓空洞患者中,脊柱侧凸的发生率高达25%~85%.

  • 标签: 脊髓空洞 脊柱侧凸 Chiari畸形 发生率 室管膜 特发性
  • 简介:目的探讨继发于Arnold-Chiari畸形的脊髓空洞(Arnold-Chiarimalformation-associatedsyringomyelia,ACMS)与特发性脊髓空洞(idiopathicsyringomyelia,IS)之间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6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32例(男70例,女62例)ACMS患儿及46例(男24例,女22例)IS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全脊髓MRI图像上评估2组患儿空洞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空洞脊髓最大比值、空洞长度、空洞位置及形态。结果ACMS组空洞脊髓最大比值为0.61±0.18,空洞长度为9.01±4.88(2~20)个节段,均显著大于IS组(0.43±0.14,4.09±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MS组中82.57%空洞累及颈胸段,而IS组中50.00%空洞仅累及颈段。ACMS组中43.94%为膨胀型,而IS组中78.26%为局限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S相比,ACMS的空洞脊髓最大比值更大,累及节段更长。

  • 标签: 青少年 脊髓空洞症 ARNOLD-CHIARI畸形 磁共振成像
  • 简介:儿童脊柱侧弯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特点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但对成人脊柱侧弯合并脊髓空洞症却很少有治疗方面的报道,缺乏详细的相关研究。在本研究中,作者对成人Chiari畸形I型合并脊髓空洞症进行脊髓空洞、脊柱侧弯和神经系统的相关数据三者的相互关系研究。本组27例(≥20岁)曾接受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术来治疗脊髓空洞症。

  • 标签: CHIARI畸形 脊髓空洞症 脊柱侧弯 神经症状 疗效分析 成人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nestin)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30只Wiste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损伤组(B组)。采用Allen打击模型(25g·cm),在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于损伤后1d、3d、1周、4周、8周进行取材,对距离损伤中心5mm处脊髓进行nestin免疫组化检测。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nestin阳性区域面积侧算。结果A组脊髓室管膜细胞只可见极少数细胞胞浆内nestin表达,白质中几乎无表达。B组中nestin于损伤后24h表达于室管膜以及软膜,灰质和白质亦有少量表达,1周达到高峰(P〈0.05),4周明显下降,8周时很少或几乎无表达。结论脊髓组织的许多部位可能存在具有分化和更新潜能的祖细胞,脊髓损伤后这些细胞被激活,在功能恢复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大鼠 脊髓损伤 干细胞 室管膜 神经再生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脊髓纵裂(Diastematomyelia)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因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不全所引起的脊髓先天性异常,表现为脊髓或马尾被一骨性或纤维性间隔纵向裂成为对称或不对称的两半。本病于1837年由Ollivie首次发现并命名,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脊髓畸形的4%~9%。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病理过程 神经病学检查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脊髓医学》(第2版)作为美国脊髓损伤医学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的教科书,由国际著名脊髓损伤外科、康复专家,美国脊髓损伤专业人员协会(ASCIP)主席,Kessler康复研究中心医疗主管和脊髓损伤康复项目负责人StevenKirshblum教授主持编写,邀请了多国几十位脊髓损伤外科、康复科专家编写而成。全书约100万字,分36章,详细介绍了脊柱、脊髓的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脊髓损伤的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对复杂脊髓损伤的诊断急救、手术处理、并发症处理、术后康复等,以及脊髓损伤康复过程中各种新技术的应用等,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使脊髓损伤相关专业医生,包括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专业的医生,通过这一本书可以全面、充分了解脊髓损伤相关知识与技术,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提供更佳的选择。

  • 标签: 脊髓损伤 康复研究 专家编写 住院医师 专科医师培训 康复专家
  • 简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多年来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并不全面和深入,为了寻求新的、有效的治疗,更透彻地阐明脊髓损伤所涉及的复杂机制,更有效地评估脊髓损伤后干预手段的效果,需要有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脊髓损伤模型.由于无法依靠临床开展系统的病理学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学者对建立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求能够提供用于比较的、重复性好的、可检测病理变化的动物模型.近年来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成果已经用于脊髓损伤后临床治疗中.本文就目前常用的脊髓损伤模型进行了回顾.

  • 标签: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类型 挫伤型 吸除型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纵裂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2002年间我院收治的脊髓纵裂病例,分析其临床诊治过程.结果脊髓纵裂30例,女性22例(73.3%),男性8例(26.7%),临床表现主要有:脊柱畸形30例(100%),背部皮肤病变13例(43.3%),下肢神经缺陷12例(40.0%).X线片发现椎体异常27例(90%),脊髓造影、CT、CTM、MRI检查异常表现的比例分别为77.8%(14/18)、88.9%(8/9)、100%(16/16)、91.7%(11/12).纵裂位于胸段15例,腰段4例,颈段及胸段1例,胸段及腰段9例,颈段、胸段及腰段1例.骨性纵裂6例,纤维性纵裂21例,混合性纵裂3例.治疗方法包括单纯骨嵴切除椎管减压1例(3.3%),脊柱畸形矫形手术同时切除骨嵴4例(13.3%),单纯行脊柱畸形矫形手术而未处理脊髓纵裂23例(76.7%),未行任何手术2例.有神经缺陷者中有4例在术后获得改善.结论脊髓纵裂临床少见,以女性患者较多,往往以脊柱侧凸为首发表现,患者多合并有背部皮肤异常及下肢神经缺陷,CTM扫描常能明确诊断.纵裂多位于胸段及腰段,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时要注意对脊髓纵裂的影响.

  • 标签: 脊髓纵裂 胸段 腰段 脊柱畸形 矫形手术 神经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颈椎间盘损伤相关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和顶后。方法回顾1997年1月~2004年1月间收治的60岁以上有完整随访的82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和顶后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颈椎间盘损伤相关的脊髓损伤伤后JOA评分较低,多合并颈椎不稳,并发症多。MRI图像上72%患者脊髓信号改变为2~4个节段,脊髓信号改变平面多于椎间盘损伤平面,且脊髓信号改变的平面高于椎间盘损伤的平面,非手术治疗3个月与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的JOA改善率卡方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根据患者伤后至手术时间隔的不同分组计算术后JOA改善率并行卡方检验显示,伤后24h内手术效果最好,与其余各组比较P〈0.01,24h~2周组与2~12周组术后JOA改善率P〉0.05,12周以后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术后JOA改善率P〈0.01。结论老年颈椎间盘损伤相关的脊髓损伤症状较重,脊髓损伤平面高于椎间盘损伤的平面,易并发呼吸衰竭。手术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且手术治疗时间越早术后JOA改善率越高。

  • 标签: 老年人 颈椎 椎间盘 脊髓损伤
  • 简介:目的对犬脊髓(神经根)急性牵拉损伤的病理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2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程度牵拉损伤组.前后路联合手术离断脊柱后施加纵向牵拉损伤,对牵拉应变率、体感诱发电位(SEP)、神经源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NMEP)、硬膜下压力(SP)、硬膜血流量(EBF)等进行持续观察.伤后取脊髓及神经根标本进行HE、髓鞘神经中丝(NF)及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牵拉损伤涉及牵拉节段和其上下脊髓及神经根的损伤.牵拉后出现硬膜下压力的显著增高和硬膜血流的显著降低.SEP异常的出现较NMEP更早.结论牵拉后脊髓内压力的增加导致脊髓血流减少,以及直接的机械性牵拉损伤可能是脊髓牵拉损伤的重要机制.

  • 标签: 牵拉 脊髓 损伤 神经根 急性 硬膜下
  • 简介:胸腰椎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脊柱损伤,其中大部分合并有脊髓损伤,也有少部分无脊髓损伤。据本院资料统计,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约占整个胸腰椎骨折的33.7%。对于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原则上应早期减压、内固定。但对于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存在争议。本文回顾了1994年7月~2007年1月本院收治的52例无脊髓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 简介: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最早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美国科学家PeterAgre于1988年在研究人类红细胞时发现。最初被命名为类通道整合膜蛋白(channel-likeintegralmembraneprotein,CHIP28),1991年10月Carbrey等[1]第一次证明了CHIP28为AQP,确认了其通透水分子的功能,

  • 标签: 水孔蛋白脂类 脊髓损伤 水肿 综述文献
  • 简介:脊髓神经元是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的神经细胞,损伤后即刻重新得到血液的再灌注是防止损伤使其存活的必要措施.但近些年来却发现在某种损伤因子作用下,脊髓神经经过一定时间缺血,尽管得到了血液再灌注却出现了明显的功能障碍,甚至出现不可逆性脊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这种现象称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1]..但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氧自由基的产生、炎症介质的产生、白细胞的移动、白细胞向小静脉的黏附和相关小动脉的收缩造成的.还有人认为与蛋白质合成障碍、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离子平衡失调,兴奋氨基酸和炎性反应有关.另外有的学者将其归因于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自由基反应和钙离子作用所致.总体来讲可能是由于脊髓对损伤微环境的敏感性、反应性较其他组织或器官较高以及以上原因总和所诱发[2~4].

  • 标签: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脊髓神经元 血液 缺血缺氧 迟发性 功能障碍
  • 简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颈椎病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以椎间盘退行性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以此构成对脊髓和供应脊髓血管的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因其极大的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常遗留难以恢复的后遗症而受到广大骨科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对近十年来在我院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与病程、脊髓是否变性及术后是否行内固定的关系,为临床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手术治疗 临床分析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髓功能障碍 病理基础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脊髓MRIT2加权像(MRIT2WI)高信号改变与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本院共收治确诊CSM患者91例,按照脊髓MRIT2WI有无高信号改变对患者进行分组,有高信号改变为研究组(47例),无高信号改变为对照组(44例)。对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维生素B12水平与MRIT2WI高信号、性别、年龄、脊髓受压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有高信号改变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降低,与无高信号改变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信号改变和维生素B12水平下降具有相关性。结论脊髓MRIT2WI高信号改变和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存在相关性,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可能与CSM的发生相关。

  • 标签: 颈椎 颈椎病 磁共振成像 维生素B12
  • 简介:目的从脊髓损伤局部分离培养巨噬细胞,并鉴定其表达Nogo受体(Nogoreceptors,NgR)情况。方法胰酶消化大鼠损伤脊髓组织获取其脊髓损伤局部巨噬细胞,细胞贴壁后用添加5%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及生物学特点,免疫荧光化学方法鉴定其是否表达CD68及NgR。结果原代培养的臣噬细胞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呈圆形、椭圆形等,可存活约3周,表现为CD68抗原阳性,多数细胞NgR抗原阳性。,结论成功地从脊髓损伤局部分离出巨噬细胞,多数细胞表达NgR抗原。

  • 标签: 脊髓损伤 巨噬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荧光抗体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两种不同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方式创伤大小的比较。方法对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5例行前路小刨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R组),25例行常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S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起床活动时间、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近期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创伤大小的观察,R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起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好于S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平均12个月(6~24个月)随访,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小创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可获得与常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同样的效果,但该手术方法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手术创伤小。

  • 标签: 颈椎病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本院脊髓损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27例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致伤原因分为8组。交通事故(321例)、高处坠落(288例)、重物撞击(144例)、摔伤(131例)、疾病(109例)、血管畸形(12例)、锐器/火器伤(11例)及其他(11例),并对性别、年龄、损伤程度、损伤节段、并发症及合并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髓损伤患者年龄4-83(42.5±12.4)岁;总体上男女比例为3.6∶1。交通事故伤是主要致伤原因(321例,31.26%),锐器/火器伤比例最低(11例,1.07%)。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诊断的患者共818例(79.65%),ASIA分级占前3位的依次为A级(355例,34.57%)、C级(182例,17.72%)、D级(166例,16.16%)。在高处坠落伤组中,坠落高度为(5.04±3.05)m,且坠落高度与损伤节段具有相关性(P〈0.05)。脊髓损伤并发症占前3位的依次是褥疮(88例,8.57%)、肺炎(73例,7.11%)和泌尿系感染(61例,5.94%),高血压(69例,6.72%)是脊髓损伤患者的首要合并症。结论应建立并完善脊髓损伤救治平台,全方位防治脊髓损伤。

  • 标签: 脊髓损伤 流行病学因素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