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施行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2例(45髋),全部得到随访,临床资料完整,平均随访(34.1±1.2)个月,对假体生存率、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步态、大腿痛等方面进行评估。放射学资料完整者39例(42髋),平均随访(31.5±1.6)个月,对假体放射学松动率、骨水泥鞘分级、异位骨化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假体生存率为97.7%,以髋臼或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为观察终点,则假体生存率为100%。Harris髋关节评分比术前平均(48±20)分(10~85分)改善为平均(90±8)分(56~100分),仅1髋股骨头坏死为轻度疼痛,其余44髋均为轻微疼痛或无疼痛。2例为中度跛行,10例为轻度跛行,30例无跛行。无一例出现大腿痛,无一例出现髋臼或股骨假体的放射学松动。2例(2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结论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患效果良好。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混合型 人工关节
  •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后丹参素在骨骼中的分布动力学,同时探讨药效学部分相关组织中药物分布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液液萃取法对血清、肾和骨样品进行预处理,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内标,甲醇-1%冰醋酸(8:92)为流动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于280nm处检测,液质联用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大鼠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后在血清、肾和骨中检测到丹参素,用所建立的方法绘制了其经时血药浓度曲线、肾药浓度和骨药浓度柱形图。结论大鼠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后,丹参素可以在其抗骨质疏松相关组织中快速分布,其血药动力学类型属二室模型。

  • 标签: 丹参素 血药浓度 骨浓度 肾浓度 药代动力学 质谱
  • 简介:目的:探讨动力加压钢板与海绵螺钉在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股骨粗隆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并行动力加压钢板与海绵螺钉联合固定,术后随访8~72个月,分析研究其治疗效果.结果:52例病人全部术后随访,疗效满意,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6.3%(50/52),无髋内翻发生.结论:该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内固定可靠,取材经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特别是老年病人,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粗隆部骨折 内固定 动力加压钢板 海绵螺钉 治疗
  • 简介:在力学的刺激下骨骼会发生适应性变化,对骨的重塑和构建产生影响.回顾近年来有关力学刺激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向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的分化和细胞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充分揭示力学刺激可以使骨产生适应性改变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证实力学刺激能使MSC向OB分化和OB信号通路产生适应性变化.本文主要综述力学刺激可能影响骨量和骨细胞形态适应性变化的细胞分子机制,提出运动产生的力学刺激可能使MSC向OB分化和OB产生适应性变化,为运动健骨防治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骨骼 力学刺激 运动 成骨细胞 骨质疏松
  • 简介:活性钙是一种新型的钙源.其溶解度好,钙含量高,临床反应良好。为了进一步增加人体对钙的吸收,我院研制了活性钙颗粒剂。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健康家免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初步的药动力学实验研究.为活性钙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及生产工艺的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钙制剂 活性钙 药物动力学 临床合理应用 药动力学 临床反应
  • 简介:目的评价早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43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男23例,女20例;年龄18~42岁,平均36.5岁。术中切开关节囊,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改善循环等治疗,随访并观察疗效。结果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年,平均3.2年,术后Harrris评分85~96分。优26例,良13例,差4例,优良率90.6%。术后骨折延迟愈合2例(4.6%),Harrris评分良;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2.3%),Harrris评分差。结论早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中关节囊切开减压以及术后改善循环等综合治疗能够提供坚强有效内固定,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率,是治疗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早期 动力髋螺钉 青壮年 股骨颈骨折
  • 简介:在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简称马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根据陆裕朴分析的病理解剖及发病学理论,矫形以在尚能耐受全麻和手术的前提下尽早矫治为佳,手法矫治为辅,手术矫治为主,石膏保持为续,负重受力发育最终矫正畸形。马国首都塔那那利佛地区尚未开展动力肌平衡术来治疗这一畸形。自2004年11月至2007年9月我们应用和推广这一术式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87例163足,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平衡术 动力肌 治疗 先天性畸形 手法矫治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代次成人正常髓核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差异。方法从成人正常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传代后对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噻唑蓝(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摄取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条件下,传3代之前的细胞形态正常,胞浆丰富;传4代起,部分细胞的形态逐渐向长梭形演化。生长曲线提示传3代之前的髓核细胞持续增殖能力强。MTT测定吸光度值,传1、3代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5、7代与传1代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前3代成人正常髓核细胞形态良好,活性高,增殖能力强,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种子细胞。

  • 标签: 椎间盘 细胞培养技术 组织工程
  • 简介:以往文献已经报道了腰椎间盘置换术能保留腰椎活动节段以及尽可能减少手术后腰椎邻近节段的过度负荷。虽然尸体实验已经提供了这方面宝贵的资料,但这些体外实验无法揭示在躯干肌肉收缩开始并维持稳定的作用下腰椎的生理活动范围。本文将研究病例分为3组,其中腰椎间盘置换术8例,

  • 标签: 腰椎间盘置换术 运动力学 融合术 环形 透视 X线
  • 简介:《颈椎伤病诊治新技术》是由全军骨科研究所、上海长征骨科医院汇集一批中青年临床骨干编写的一部系统介绍目前颈椎外科最新理论和技术的专著,由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91万字,配有精美的线条图580余幅、临床资料照片450余幅。该书系统介绍了颈椎损伤、退变、炎症、肿瘤及畸形等各类疾患

  • 标签: 伤病诊治 诊治新技术 颈椎伤病
  • 简介:传统腰椎融合术作为治疗退变、创伤、感染、肿瘤等多因素所致脊柱不稳疾患的主要手术方式,已被脊柱外科医生广泛接受。然而,传统腰椎融合术缺点在于广泛的软组织剥离和长时间的肌肉牵拉。这会导致术后疼痛加重,恢复时间延长,脊柱功能受损。因此,保证手术安全有效的同时将软组织损伤降至最低的微创技术成为了当今脊柱外科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 标签: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脊柱融合术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观察Endo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分离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应用Endobutton技术治疗因踝关节骨折所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31岁。扭伤8例,车祸伤3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前外旋型5例。参考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足踝评分系统综合判定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10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疗效评价为优,无良及差的病例。结论Endobutton技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具有无需二期手术、简单方便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胫腓分离 内固定 ENDOBUTTON
  • 简介:目的:回顾性评估髓内钉技术在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功能结果。方法选择50岁及以上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为研究对象,骨折类型为关节外骨折或简单的部分关节内骨折,并可以通过闭合或经皮撬拨复位,均采取髓内钉固定技术。本研究总共包括31名患者,其中只有29名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7岁(51~85岁)。根据AO分型,A2型1例,A3型24例,C2型4例。分别对患者在术后6周、3个月、6个月以及1年经行评估,评估方法包括放射学参数、腕关节活动度、握力、Mayo腕关节评分以及上肢功能调查(disabilityofarmshoulderandhand,DASH)问卷。结果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评估,腕关节活动度(伤侧对比健侧):掌屈95%,背伸95%,尺偏93%,桡偏91%,旋前99%,旋后99%;平均握力(伤侧对比健侧)96%;Mayo腕关节评分,优20例,良9例;平均DASH问卷评分4.8分;最终的影像学参数:平均尺偏角25°,掌倾角11°,桡骨高度10mm,尺骨变异﹢1mm,2例患者术后1年发生了复位丢失,有1例患者出现了短暂的桡神经浅支损伤症状,术后2个月逐渐恢复。结论髓内钉技术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外骨折或简单部分关节内骨折中具有安全有效和并发症小的特点。

  • 标签: 髓内钉 治疗 桡骨 骨折
  • 简介:寰枢椎是脊柱结构最复杂、运动方式最独特、治疗困难争议最多的部位。主要特点:①寰枢椎的运动是三维大幅度的弹性运动,其承担头颈部50%的旋转及12%的屈伸和侧曲运动,最灵活也最不稳定,最脆弱和最容易受伤,因其骨结构相对纤细,多依靠软组织稳定。②特殊的结构造就特殊的生物力学性能。寰枢椎间没有椎间盘,不适用三柱理论。寰枢关节以枢椎的2个侧块关节为支撑,将来自头部的两股力量传递到三柱的下颈椎,是力量转换中心。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介绍后路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方法.方法28例Ⅱ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经后路Apofix及C1,2经关节螺钉治疗.结果共放置经关节螺钉55枚,其中1例因椎动脉损伤仅进行了单侧放置.术后并发感染2例,经清创治疗后愈合,无内固定失败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随访6~34个月,植骨全部融合.结论Magerl技术联合Apofix技术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和提高植骨融合率.

  • 标签: 治疗后 齿状突骨折 联合 并发症 放置 关节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了Telamon融合技术在治疗下腰椎不稳定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组共68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平均年龄49岁,腰椎椎弓崩裂伴滑脱者27例,腰椎退变性不稳者41例,术前病程平均28.6月,Oswestry残疾指数平均48.5%.所有病例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Telamon椎体间融合术,其中全椎板切除者5例,双侧椎板间扩大开窗者63例.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1.8个月,最后随访时Oswestry残疾指数平均7.5%,复查X线片均获良好的骨性融合,无明显不稳定征象.结论Telamon融合技术能提供良好的骨性融合并维持良好的椎体间高度和腰椎的生理性前凸,由于其本身并不具有即刻稳定性,故应在坚强内固定的保护下应用,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手术适应证.

  • 标签: 下腰椎不稳 骨性融合 治疗中 残疾 双侧 椎体
  • 简介:颈椎后路钢板螺钉是一种有效的颈椎固定技术,它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颈椎不稳、缺损,尤其是后柱的部分缺损.侧块螺钉目前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颈椎弓螺钉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对其适应证、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颈椎弓螺钉 适应证 临床应用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