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对本院2000年-2004年1—10月口服降糖药的购药金额、用药频度、每日药费以及年均增长率进行统计分析。结论:格列齐特和二甲双胍是我院临床上主要的口服降血糖药,其他磺酰脲类药物也在逐年上升,阿卡波糖上升速度最快。

  • 标签: 降血糖药DDD DDDs用药金额 年均增长率 DDC
  • 简介:检测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60例健康对照者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LDL—C)。结果糖尿病组的TC、TG、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只有TC、LDL—C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考虑此结果与常见的糖尿病患者血脂特点TG高与HDL低不同的原因为:糖尿病不同的血糖异常阶段、年龄、肥胖、饮酒、应用雌激素、糖尿病、肾病等有关系。结论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血脂异常,常见的是混合性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在治疗时要注意血脂的达标。

  • 标签: 2型糖尿病 血脂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5年3月—2016年7月收治的糖尿病老年病患106例,全部患者均通过问卷调查表统计记录患者用药治疗依从性状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作归纳统计,明确患者治疗依从性原因,并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主要受到自身文化水平不足,运动锻炼量低下,糖尿病基础知识不了解,记忆功能衰减,居住环境就医困难,患者独居,经济压力大,自我血糖监测不良等因素影响,造成用药依从性低下;老年患者在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指导之后,自身用药依从性得到明显提升,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当前老年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差的根本原因入手,实施系统、细致的健康知识宣教指导,确保患者控制血糖的持续性与正确性,督促病患按时定量用药,增强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老年 糖尿病 用药依从性 护理对策
  • 简介:我今年57岁,确诊2型糖尿病已经有5年,最近一段时间感觉腿脚越来越沉,有点麻木,走一段路就觉得累,腿也有点疼,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下,然后才可以接着走。这是因为我的年龄大了吗?还是和糖尿病有关?

  • 标签: 感觉 2型糖尿病 酸痛
  • 简介:1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氨基酸(Aminoacid)是含有氨基又含羧基的一类化合物,目前在自然界已发现的氨基酸已达几百种,但常见的主要有20多种。同型半胱氨酸(Hcy)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是半胱氨酸的异种,

  • 标签: 高同型半胱氨酸 临床处理 伤害 类化合物 氨基酸 自然界
  • 简介:对180例2型糖尿病人随机分为两组,90例采用传统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Ⅱ),90例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Ⅱ)。结果: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达标所用时间显著缩短;血糖稳定性高;胰岛素日用量显著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降低;治疗的顺应性显著提高;结论:CSⅡ较MSⅡ是一种先进、优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CSⅡ MSⅡ治疗 糖尿病 临床研究
  • 简介:那格列奈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速效型餐后降血糖药。1999年8月首次在日本上市,2000年12月22日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本品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我国已开始生产,如正大晴天生产的贝加等。那格到奈用于饮食和锻炼控制无效的2型糖尿病的治疗,或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用能较好的控制餐后血糖。

  • 标签: 那格列奈 临床应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食品药品管理局 口服降糖药 2型糖尿病
  • 简介:我院2004年~2008年共收治药物致低血糖9例患者,现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36岁~83岁,平均年龄60.22岁。9例中8例患糖尿病史10月~14年不等。3例长期服用消渴丸+二甲双胍片,2例早餐前及晚餐前使用诺和灵30R注射液+二甲双胍片,1例晨餐前服瑞格列奈片+晚餐前使用诺和灵30R注射液18单位,

  • 标签: 临床分析 低血糖 药物 诺和灵30R 二甲双胍片 平均年龄
  • 简介: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糖状态者。据估计,目前全球糖耐量异常(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患者约有2.80亿,2025年将达到3.96亿。

  • 标签: 糖耐量异常 发病机制 临床 糖尿病患病率 糖尿病前期 高血糖状态
  • 简介: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分泌雌激素明显减少,从而带来各种相关问题。其中一些表现与代谢综和征有关,包括心血管疾病发生、腹部脂肪增加、胰岛素抵抗等。本文主要讲的是雌激素与糖代谢有关的方面。

  • 标签: 雌激素 临床问题 高血糖 绝经期妇女 胰岛素抵抗 卵巢分泌
  • 简介:对58例糖尿病并低血糖脑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脑病常见原因为降糖药物选择不当或剂量不当、进食、运动不合理;预后与年龄、低血糖持续时间、纠正速度、是否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密切相关。结论: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可减少低血糖脑病发病率改善预后。

  • 标签: 低血糖脑病 原因 预后
  • 简介:以往的血糖测量方法(毛细血糖、静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只能做到通过仪器测量到某一时间段的血糖变化,而无法了解全天的血糖波动情况。对糖尿病的治疗不能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的血糖监测。因此会对部分患者的无感知的低血糖和不明原因的血糖升高等现象的治疗和预防感到非常棘手。

  • 标签: 动态血糖监测仪 临床应用 糖化血红蛋白测试 血糖测量 静脉血糖 血糖变化
  • 简介:2007—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各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所导致的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 标签: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临床应用 利拉鲁肽 新药 降糖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应用法国产NdYAG532nm激光治疗机,对168例319眼DR进行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结果151例289眼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17例30眼视力下降。激光治疗不仅能增加和提高视力,并且黄斑水肿大部分减轻。微血管瘤消退。结论激光治疗安全有效,是消除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重要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激光光凝 视力
  • 简介: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肌肉、肝脏中存在胰岛素抵抗和13细胞功能受损,引起肝糖输出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降低和胰岛素分泌量的减少,被称为糖尿病的“三重奏”。事实上,在2型糖尿病的病程中B细胞功能衰退出现时间之早和程度之严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当患者血糖处于糖耐量减低(IGT)水平的高端时,

  • 标签: 2型糖尿病 临床处理 肝脏 发病 病理生理机制 胰岛素分泌量
  • 简介:将初诊96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给予饮食运动指导。治疗组50例,在饮食运动的基础上给予阿卡波糖50mg口服,一日2~3次,连续18周,观察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I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果: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除HDL—C上升外其他指标均明显下降。结论:阿卡波糖治疗IGT减低疗效确切并能明显改善血脂代谢。

  • 标签: 阿卡波糖 治疗 糖耐量减低(IGT)
  • 简介:按医院制定的会诊制度,会诊医师完成会诊后记录患者的会诊日期、科室、姓名、性别、年龄、原发病诊断、内分泌相关疾病诊断及会诊登记。汇总大医一院三部6年(2007年3月14日~2013年3月15日)来的会诊病例,资料完整者共3750例,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007年3月14日~2013年3月15日大医一院三部申请内分泌科会诊共3750人次。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各年申请会诊人次分别为:308、321、554、622、895、1050,逐年增加。2会诊患者40岁以下375人次(10.0%),40~60岁共1525人次(40.7%)60岁以上共1850人次(49.3%),主要以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为主。3非手术科室申请会诊的人次及其构成比分别为:190(61.7%)、193(60.1%)、362(65.3%)、402(64.6%)、618(69.1%)、688(65.5%),逐渐上升(P〈0.05);而手术科室、急诊科申请会诊的构成有逐渐下降趋势申请会诊的非手术科室中神经内科(712,29.0%)、心内科(391,15.9%)居多,而手术科室中普外科(294,23.5%)、骨外科(234,18.7%)、居多。4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申请会诊的共2515人次,占首位,比例为67.1%,其次为甲状腺疾病的共880人次(23.5%)。5手术科室糖尿病会诊构成比(81.7%)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59.8%)。大医一院三部申请内分泌科会诊的人次逐年增加,年龄构成以中老年为主。以常规会诊居多,申请会诊的科室以非手术科室较多,前两位科室为经内科和心内科。会诊最多的前两位病种为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手术科室糖尿病会诊构成比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

  • 标签: 会诊 内分泌科 病种构成
  • 简介:选择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120例,年龄35~60岁。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30例,分别应用诺和锐30餐前即刻皮下注射,其注射比例分别为:1组:早:中:晚=1.5~2:0.5:1;2组:早:晚=1.5~2:1;3组:早:中:晚=1:1:2;4组:早:晚=1:1。观察2周。结果:其疗效分别为1组〉2组〉3组〉4组。结论:门冬胰岛诺和锐30按早:中:晚=1.5~2:0.5:1或早:晚=1.5~2:1比例更回适合中国人群。

  • 标签: 诺和锐30 注射比例 注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