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热烈祝贺本刊执行总编辑范建高教授和名誉总编辑魏来教授2016年12月11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双双喜获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院士、王志珍院士和张怀西等参加颁奖大会。

  • 标签: 化学研究 生命 总编辑 韩启德 院士
  • 简介:目的观察大剂量联苯双酯(DDB)对血清甲蛋白(AFP)水平升高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26例血清AFP水平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DDB治疗,剂量为67.5mg/d(22.5mgtid)~135mg/d(45mgtid),连续治疗。治疗期间每隔4周检测AFP、肝肾功能。结果治疗后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O.01);治疗后AF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52.3±92.6ug/L对280.O±315.2tug/L,卢3.5338,P〈0.001);治疗后血清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01)。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DDB对血清AFP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有明显治疗效果,除了保肝降酶作用外,它还可降低血清AFP水平。

  • 标签: 乙型肝炎 甲胎蛋白 联苯双酯 治疗
  • 简介:一、便秘诊治流程提出背景便秘主要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常见病症,其病因包括胃肠道疾病、累及消化道系统

  • 标签: 中国 诊治流程 慢性便秘 诊治指南
  • 简介: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FGIDs)是指一组以慢性或反复发作消化道症状就诊。但无明确胃肠黏膜结构或生化异常可查症候群。心理、社会因素可加重FGIDs患者症状,患者可同时伴有躯体症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最初该类疾病被认为是胃肠神经官能症。但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精神压力与患者症状发作有关。其主要决定患者就医行为。此后。FGIDs发病机制研究又集中在胃肠动力改变方面。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均发现了各种胃肠动力异常,但其与症状相关性较差。无法解释FGIDs患者多种多样症状。近年研究发现FGIDs患者胃肠道存在一个或多个部位对机械或化学刺激敏感性增高。目前认为内脏敏感是FGIDs症状产生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近年来其产生部位、发病机制及其调节已成为FGIDs研究热点。

  • 标签: 功能性胃肠病 内脏高敏感 肠易激综合征(IBS) 消化道症状 胃肠动力异常 患者症状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硬化氨血症关系。方法对60例肝硬化病人进行抗H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氨浓度变化。结果2001-03/2003-06收住肝硬化病人60例,Hp感染阳性42例(A组),占61.0%,阴性者18例(B组),占39.0%。Hp阳性者血氨为151.0±36.5μmol/L,阴性者血氨为121.3±37.6μmol/L,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Hp阴性者在治疗后血氨水平无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在Hp阳性肝硬化病人中,血氨水平升高与Hp感染有关,根治Hp后可以降低血氨浓度,对防止肝性脑病发生可能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高氨血症 肝硬化 血氨浓度
  • 简介:2004年我国在肝干细胞研究方面获得成果颇丰,分别在干细胞分离富集、细胞因子调控、体内外定向诱导分化、细胞鉴定以及细胞移植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有数项政府基金资助研究项目结题并进行了报道.综观这些研究报告,虽然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但其先进性并不逊色于国外,已向临床治疗肝病研究迈出了坚实一步.在2004年3月11日报道"胚胎国家"(anembryonicnation)一文中详细介绍和较高地评价了中国干细胞研究情况,认为在西方国家对该方面研究还很敏感情况下,中国"对胚胎技术相对宽松条件使其有可能成为该领域世界领头人".我国干细胞研究成为能与国际上起点相近不多科研项目.当然,与国际上总体研究水平相比,和其它领域一样也存在着研究机构散、深度和系统性差问题.因此缺乏说服力,这也是很少能被国外文献所引用一个主要原因.现就我国在肝干细胞方面的研究状况,参考近几年国内有关肝干细胞研究报告作一简述.

  • 标签: 肝脏相关干细胞 中国 细胞移植 细胞因子 胚胎干细胞
  • 简介:内脏敏感是肠易激综合征(IBS)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电针刺激足三里治疗IBS正逐渐应用于临床,然而其对内脏敏感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电针刺激足三里对大鼠内脏感觉影响以及近端结肠、远端结肠和丘脑组织中μ阿片受体蛋白表达变化,以探讨μ阿片受体在电针治疗IBS中作用。方法:32只Sprague-Dawlev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单纯模型组(M组)、模型+电针组(MEA组)和模型+假电针组(MSE组)。采用直肠灌注乙酸制备内脏敏感模型。电针(假电针)治疗前后,大鼠行结直肠扩张后记录腹壁肌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近端结肠、远端结肠和丘脑组织中斗阿片受体蛋白表达。结果:与电针刺激前相比,电针刺激后MEA组大鼠在相同结直肠扩张压力(20、40、60、80mmHg)下腹外斜肌放电次数均明显减少(P〈0.001);而MSE组腹外斜肌放电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与M组相比,MEA组近端结肠、远端结肠和丘脑组织中μ阿片受体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MSE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可降低大鼠内脏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上调中枢和外周μ阿片受体蛋白表达而实现

  • 标签: 受体 阿片样 μ 电针 足三里 内脏高敏感性
  • 简介:1.1一般资料我们2003—05/2004—05收治择期腹股沟疝25例,均为男性,其中斜疝22例(1例为双侧疝),直疝3例。在25例手术中,Ⅰ组行无张力疝修补术14例,Ⅱ组行其它传统方式11例(Bassini8例、Ferguson3例)。无张力组年龄为59.5±12.5岁(32~80岁),传统手术组年龄为52.5±22.0岁(18~76岁)。两组之间显著性差异(P=0.296)。

  • 标签: 传统手术 腹股沟疝 无张力修补术 年龄 双侧 择期
  • 简介:2002-12/2003-12我们给65例胃肠减压病人进行适量饮水,并以常规方法护理45例作对照,在防治口唇干裂、口咽部感染、早期呃逆,促进胃肠蠕动恢复,稀释胃容物易于吸出等方面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胃肠减压 适量饮水 护理方法 口唇干裂 口腔炎 胃肠道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BC)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ABC治疗疣状胃炎及息肉疗效观察。结果ABC治疗息肉150例计212枚息肉均予以切除。其中直径>1cm者50枚用高频脉冲圈套器+ABC法治疗,而另100枚较小息肉(直径<1cm)仅使用ABC直接灼除。结果证实,ABC治疗息肉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ABC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80例,病灶数共计422枚。3月后随访,70例(87.5%)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复查发现,原病灶处均覆有新生粘膜上皮及肉芽组织,无明显疤痕形成。10例(12.5%)病人仍见少许疣状灶及糜烂残留,再次行ABC术治疗。结论ABC为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控制内镜下治疗胃肠疾病新方法。

  • 标签: 治疗 息肉 临床应用 病灶 疣状胃炎 病人
  • 简介:生物制剂作为近二十年来新兴治疗药物,对炎症性肠病(IBD)疗效已得到肯定。然而,目前用于IBD治疗生物制剂均需静脉滴注或皮下注射,部分制剂需要在严密观察下输注。因而,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口服生物制剂具有积极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新型口服生物制剂在IBD治疗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CROHN病 结肠炎 溃疡性 生物制剂 投药 口服
  • 简介:病例:患者男,38岁,因"反复腹痛、腹泻3个月余,加重9d"于2010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3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中下腹部阵发性疼痛,解黏液样血便,伴里急后重,就诊于当地医院,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减轻。

  • 标签: 嗜酸粒细胞增多 脑梗塞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RCT/CCT)现状及能否为临床提供可靠研究依据。方法对我国有关肝脏疾病6种主要中文杂志进行人工逐篇查阅,并根据国际循证医学标准对慢性乙型肝炎RCT/CCT进行分析。结果查阅杂志308期,共含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文章212篇,检索出RCT/CCT88篇并针对文章设计质量进行分析。结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性研究RCT/CCT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临床实践需要。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RCT 治疗性研究 CCT 随机对照试验 临床实践
  • 简介:目的探索小剂量苯巴比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胆红素血症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门诊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胆红素血症病例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苯巴比妥(鲁米耶钠)30mgtid:对照组给予易善复456mgtid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6.7%比39.2%.86.3%比30、2%,P〈0.05。结论小剂量苯巴比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胆红素血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苯巴比妥 总胆红素 乙型肝炎
  • 简介:背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叶酸对消化道肿瘤均具有化学预防作用。目的:研究EGCG和叶酸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大鼠消化道肿瘤化学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59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肿瘤模型组(M组,MNNG100mg/L自由饮用)、EGCG对照组(E组,EGCG12.5mg/d)、叶酸对照组(F组,叶酸1mg/d)、EGCG干预组(ME组,MNNG+EGCG)、叶酸干预组(MF组,MNNG+叶酸)、EGCG+叶酸干预组(MEF组,MNNG+EGCG+叶酸)和正常对照组(C组)。第29周停止MNNG和药物干预,第44周终止实验,处死各组大鼠,比较各组消化道肿瘤发生情况,行肿瘤组织Ki-67和原位凋亡检测。结果:与M组相比,MEF组肿瘤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1);ME组和MEF组肿瘤组织Ki-67阳性率显著降低(P=0.038和P=0.009);ME组、MF组和MEF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00、P=0.003和P=0.000)。各干预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GCG与叶酸联合应用对MNNG诱导大鼠消化道肿瘤具有化学预防作用,但并不比两者单用更为有效;两者联用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亦与单用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叶酸 化学预防 消化系统肿瘤 KI-67抗原 细胞凋亡
  • 简介: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一些亚洲国家,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鉴于结直肠癌是能早期诊断和预防少数肿瘤之一,其筛查和监测受到许多国家胃肠病学专家关注。本义摘录第六屑上海困际胃肠病学会议中欧美和亚太地区专家对结直肠癌防治专题报告,着重介绍结直肠癌筛查和监测以及化学预防一些推荐和建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普查 人群监测 治疗
  • 简介:背景:多项证据提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患者肠道黏膜中存在T细胞介导低度炎症.树突细胞(DC)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中最重要抗原呈递细胞,目前关于DC在PI-IBS中作用报道尚少.目的:研究肠道黏膜固有层DC在急性肠道感染不同阶段对CD4+T细胞影响,探讨DC在肠道感染消退后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激活中作用.方法:建立旋毛虫感染后内脏敏感小鼠模型以模拟人类PI-IBS.肠道黏膜固有层DC与脾脏CD4+T细胞于体外共培养120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7、Th2、Th1相关细胞因子IL-17、IL-4、IFN-γ水平.结果:与单独培养相比,CD4+T细胞与DC共培养后,感染后8周组IL-17水平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和感染后2周组(P=0.279):感染后2周组IL-4水平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1)和感染后8周组(P=0.204)三组间IFN-γ水平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后内脏敏感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DC诱导CD4+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并使之活化可能是肠道感染消退后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激活主要机制.

  • 标签: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感 树突细胞 CD4阳性T淋巴细胞 免疫 黏膜
  • 简介:目的:在动物实验观察肝硬化对脂饮食诱导动脉硬化影响。方法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被分为对照组(n=6)、脂组(n=8)、四氯化碳(CCl4)组(n=12)和脂联合CCl4组(n=14),采用CCl4诱导肝硬化,观察脂饮食诱导脂肪性肝损伤及动脉硬化,在10周末处死动物,比较血清转氨酶、血脂、空腹血糖以及肝脏和升主动脉形态学变化。结果脂饮食组和复合模型组动物均成功复制出动脉硬化和脂肪性肝损伤模型;CCl4组动物血清ALT(87.42±57.92)IU/L和AST(137.33±114.54)I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1.33±17.76)U/L和(63.67±29.06)IU/L,P〈0.05],伴明显肝脏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而动脉内膜/中膜(I/M)比值及内-中膜厚度(IMT)无显著改变;与对照组比,脂组和复合模型组动物血清转氨酶、血脂和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并且I/M比值及IMT显著升高;与脂组比,复合模型组血清ALT[(169.63±88.08)IU/L对(51.00±46.23)IU/L,P〈0.05)]和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8.80±4.87)对(5.71±3.15),P〈0.05)]升高,而I/M比值则显著降低[(0.52±0.23)对(1.13±0.32),P〈0.01],但IMT仅略有下降[(226.01±51.38)μm对(256.60±54.27)μm,P〉0.05]。结论CCl4与脂饮食联合作用将加重家兔肝脏炎症损伤程度,但动脉硬化程度较单纯脂饮食干预反而有所减轻。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肝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四氯化碳
  • 简介:伴焦虑症状并以胃敏感为主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治疗难点之一,天麻素(Gas)可能具有调节胃敏感性和焦虑样行为双重作用。目的:探讨Gas对焦虑样胃敏感FD模型大鼠胃敏感性和焦虑样行为影响。方法:将40只新生幼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丁螺环酮组、Gas低剂量组和Gas剂量组。序贯采用母婴分离、急性胃刺激和束缚应激法制作焦虑样胃敏感大鼠模型。第8周,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0.9%NaCl溶液2.0mL/kg,丁螺环酮组给予丁螺环酮3.125mg/kg,Gas低、剂量组分别给予62.5mg/kg和125.0mg/kgGas,连续7d。末次给药后行高架十字迷宫(EPM)试验、旷场试验、腹壁回撤反射(AWR)和肌电图(EMG)。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PM试验示模型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比例、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均显著降低(P<0.01),旷场试验示虚拟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行格数和直立次数明显减少(P<0.01);胃气囊扩张压力为40mmHg或以上时,AWR评分显著升高(P<0.05),EMGROC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增加(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Gas均可明显改善上述指标(P<0.05)。结论:Gas对焦虑样胃敏感FD模型大鼠脑-胃轴调节中胃敏感性和焦虑样行为具有明显影响。

  • 标签: 天麻素 焦虑 胃高敏感 消化不良
  • 简介:近代胆道外科学已有100多年历史,由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基础研究深入,临床上、影像学、手术与微创技术、介入医学和腔镜外科,生物制剂与生物材料进步,胆道外科成为一个既是综合又是独立学科及并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为主体现代生物技术突起,生物学与其他科学广泛渗透与交叉,

  • 标签: 胆道外科 手术治疗 发展趋向 影像学 解剖学 生物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