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在学校开展结核病防控的方法和效果。方法①开展"六岁防痨工程",每年进入6岁的儿童统一作一次结核病免疫应答监测,有病早治,无病早防;②对入学新生结核病进行预防性体检;③对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学生进行预防性治疗;④在学校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⑤制定落实《学校结核病应急处置预案》;6、和学校签订结核病防控目标管理责任书。结果①学生新发结核病患者占全市新登记患者的比率由1996年的14.4%下降到2013年的3.2%,年均递降率为8.5%,递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75,P〈0.05);而学生中排菌的肺结核病人的下降幅度更大,年均递降率为10.0%,由1996年的12%下降到2013年的2.0%,递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3,P〈0.05)。②学生活动性结核病发病率年均为18.9/10万(8.4/10万±36.1/10万),由1996年的25.9/10万下降到2013年的10.9%,年递降率为5.0%,递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6,P〈0.05);学生涂阳肺结核发病率年均为4.1/10万(1.0/10万±8.8/10万),由1996年的8.8/10万下降到2013年的1.0/10万,年均递降率为12.0%,递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14,P〈0.05)。18年来,新密市各学校没有发生结核病聚集性发病现象。结论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学生结核病。

  • 标签: 结核 肺/预防与控制 学生
  • 简介:目的:分析全身抗结核治疗联合超声电导靶位透药导入异烟肼和利福平局部处理在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的疗效。方法120例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超导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规则抗结核治疗、胸穿抽液和胸腔内给药,超导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患侧胸部局部超声电导靶位透药导入异烟肼和利福平;分别于治疗15、30及60d查胸腔B超、胸部X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胸水量、胸膜肥厚及包裹的情况。比较治疗15及30d后两组疗效及胸水吸收情况,比较治疗30及60d后两组胸膜增厚、粘连、包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30d后,两组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缓解,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d后,超导组胸水完全吸收者56例(93.3%),对照组胸水完全吸收者46例(76.7%),超导组胸水完全吸收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0及60d后,超导组发生胸膜增厚、粘连、包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6%及3.3%,对照组分别为23.3%及1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时,加用超声电导靶位透药导入异烟肼和利福平早期局部处理,有助于胸水吸收,并减轻胸膜肥厚、包裹等后遗症发生。

  • 标签: 靶位透药 结核 胸膜炎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