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切除T4期肺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在我院通过手术切除T4期肺癌患者34例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因素(临床因素、病理因素和治疗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T4期肺癌患者34例资料术后均存活(存活率100%),术后1年累计死亡8例(存活率76.5%),术后3年累计死亡23例(存活率32.4%),术后5年累计死亡28例(存活率17.6%).结论T4期肺癌患者手术预后与年龄、手术切除范围大小、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现象和是否根治性切除有关.

  • 标签: T4期肺癌 淋巴结转移 手术预后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APACHEⅡ评分在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病情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收治共279例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0岁)临床资料,随访30天。所有病例均逐一采用APACHEⅡ评分分别行入院时、治疗后动态评分,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组、无创通气组和有创通气组。比较各组APACHEⅡ评分。结果入院时存活组患者,明显低于死亡/复发组APACHEⅡ评分,治疗后存活组APACHEⅡ评分降低为(9.86±1.46),病情也明显缓解。入院时药物治疗组(193例)APACHEⅡ评分为(9.97±1.76)、无创通气组(61例)APACHEⅡ评分为(15.20±1.25),有创通气组(25例)评分为(21.16±2.84),APACHEⅡ评分〉24分患者病情较重,住院时间长,预后差。结论APACHEⅡ评分有助于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轻重评估及预后评价并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APACHE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高龄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对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右心衰竭患者治疗作用.方法收集60例中重度OSAS合并右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PAP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CPAP,6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动脉血气分析、肺动脉压、六分钟步行实验变化.结果CPAP可改善OSAS合并右心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动脉血气分析、肺动脉压、以及六分钟步行实验(P〈0.05).结论CPAP对中重度OSAS合并右心衰竭患者有较好治疗效果.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右心衰竭 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
  • 简介:目的评估自主呼吸试验(SBT)在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过程中作用。方法选择52例COPD机械通气撤机成功患者,分为两组:S组24例,采用SBT方式撤机拔管;NS组28例,采用逐渐降低机械通气支持水平方式撤机拔管。对比两组患者拔管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48h内再插管率以及住院病死率。结果S组与NS组拔出气管插管时间120min和(300.01±65.23)min)、住ICU时间(9.50±4.20)d和(18.60±10.30)d、VAP发生率12.50%和28.57%,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48h内再插管率20.83%和21.43%、ICU病死率16.67%和17.85%,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SBT法撤机比渐减机械通气支持水平方法具有更早拔出气管插管、住ICU时间短优点,而且降低了VAP发生率。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撤机 自主呼吸试验
  • 简介:目的评价纳洛酮与无创机械通气联合治疗并发肺性脑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我院ICU收治84名COPD并发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和无创通气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纳洛酮,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记录意识恢复时间、气管插管率,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88.10%)高于对照组(64.29%),气管插管率和平均意识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24h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洛酮联合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发肺性脑病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

  • 标签: 纳洛酮 无创机械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性脑病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不用方案治疗重度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疗效.方法将124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成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治疗组(A组)和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治疗组(B组),治疗7d后,比较两组疗效,并通过药物经济学方法对成本-效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和B组疗效分别为81.23%和76.98%(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是78.12%和73.26%(P>0.05),治疗所需成本分别为(2010.23±175.5)和(2989.65±176.4)元,P〈0.05.结论对于重度COPD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治疗,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较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更经济,值得推广.

  • 标签: 细菌感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成本 疗效
  • 简介:目的探究氧自由基在COPD患者中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COPD患者120例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液氧自由基检测。结果观察组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酶(GSH-PX)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测定上述氧自由基指标对疾病的确诊、判定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氧自由基 COPD 超氧化物歧化酶 脂质过氧化物 谷胱甘肽氧化酶
  • 简介:目的比较X线平片及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影像学征象显示情况。方法选择周围型肺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平片及螺旋CT检查,观察周围型肺癌X线平片及螺旋CT图像特征。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周围型肺癌征象显示情况。结果1.共40处病灶,左肺22例,右肺18例,均为单发。直接征象包括肿块、磨玻璃征、空洞。间接征象包括胸膜凹陷、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棘状突起、支气管气象征、空泡征及胸腔积液。2.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空洞、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显示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对周围型肺癌各种征象显示中显著优于X线平片。

  • 标签: 周围型肺癌 X线平片 计算机体层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奇霉素对稳定期COPD疗效。方法按随机单盲原则将90例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125mg/日,疗程一年。比较两组FEV1,6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病情首次加重中位间隔时间、加重发作频率(/年)和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EV1,6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位首次加重间隔时间是(260.5±21.3)天,对照组为(176.2±15.8)天,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奇霉素,安全有效,可以保护COPD患者肺功能,缓解呼吸困难,延缓气道重塑,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阿奇霉素 COPD
  • 简介:目的对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单发孤立性肺结节患者60例,均给予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对动态扫描增强后CT值改变情况、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与病理学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恶性结节增强扫描后其CT值增高明显,显著高于良性结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选择增强扫描后CT值改变≥20HU诊断为恶性结节,〈20HU诊断为良性结节,对CT增强扫描和病理学诊断在孤立性结节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40,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结节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以协助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CT 动态扫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治疗80例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患儿,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采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咳嗽平均缓解时间及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5%,咳嗽平均缓解时间7.6±2.1d;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7.5%,咳嗽平均缓解时间9.7±1.8d,观察组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情况也叫对照组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起效较快,疗效显著。

  • 标签: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小儿 上呼吸道感染咳嗽
  • 简介: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灌洗治疗创伤性肺不张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创伤性肺不张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纤支镜吸痰及灌洗术,每日1~2次,并观察肺不张改善情况.结果完全治愈37例,占97.4%,其中灌洗1次者26例,2次者9例,3次者2例,灌洗后1d内肺复张者23例,2d内肺复张者11例,3d内复肺复张者3例.1例患者因肺复张不全继发重症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放弃治疗.本组所有病例在灌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纤支镜灌洗治疗肺不张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纤支镜 肺不张 灌洗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硫酸镁佐治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和血清干细胞因子(stemcellfactor,SCF)影响.方法10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镁治疗,治疗后分析效果,治疗前后测定患者FeNO和SCF.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患者FeNO和SCF均有明显降低,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硫酸镁佐治重症哮喘可以减少FeNO和SCF,从而改善病情.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硫酸镁 呼出气一氧化氮 血清干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鼻胃管和鼻肠管两种肠内营养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作用分析,从而选择副作用较少一种进行推广,以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方法选取ICU病房患者38例,并随机分为鼻胃管组与鼻肠管组,均为19例患者。两组均进行肠内营养插管,并给予相同营养剂,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肠内营养变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两种肠内营养方式不良反应比较,以及入住ICU病房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进行两种肠内营养方式治疗后,患者肠内营养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鼻胃管组为63.16%,鼻肠管组为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胃管组不良反应产生较多,鼻肠管组不良反应产生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胃管组ICU入住时间(12.1±1.8)d,机械通气时间(9.1±1.9)d,鼻肠管组ICU入住时间(7.8±1.2)d,机械通气时间和(5.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鼻胃管低,相应不良反应及入住ICU病房和机械通气时间也较少,所以在机械通气时行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治作用要优于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鼻肠管 鼻胃管 肠内营养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血气分析相关性.方法检测97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A组)和治疗后(B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健康体检者(C组)作比较,并分析动脉血气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FBG及D-D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患者FBG及D-D显著高于C组(P〈0.01),而PT、APTT、TT差异无显著性(P>0.05);FBG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D-D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COPD发展过程中,存在高凝状态,监测FBG及D-D变化,有助于了解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为适时采取有效抗凝措施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 标签: COPD 凝血功能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血气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剂量为100mg/kg。结果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与对照组同项比较,(P均〈0.05或〈0.01);治疗组治疗后各时段机械通气参数FiO2、VEI、MAP与对照组同项比较,(P均〈0.05或〈0.01)。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NRDS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acousticradiationforceimpulse,ARFI)用于评价周围型肺部肿瘤可行性。方法使用ARFI技术,测量肺部肿块剪切波速度值(SWV),统计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肿瘤之间SWV差异,同时采用roc曲线评价SWV对周围型肺癌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良恶性病灶SWV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组中肺腺癌和肺鳞癌SWV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以SWV=1.2m/s作为鉴别良恶性病变截断点。结论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对于评估周围型肺部肿块良恶性具有可行性,展现了良好应用前景。

  • 标签: 超声检查 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 周围型肺部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评估和结果预测。方法对200名CAP患者评估临床变量和肺炎严重指数(PSI),同时检测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沉和NT-proBNP,按照PSI评分分组,比较各组NT-proBNP浓度和CRP、血沉、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评价这些指标与CAP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结果各组NT-proBNP浓度和CRP、血沉、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随着CAP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P〈0.01)。死亡患者中NT-proBNP浓度与存活者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SI评分组合,NT-proBNP浓度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差异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CRP、血沉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结论NT-proBNP可作为CAP患者严重程度分层和预测结果有效标志物。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PSI NT-PROBNP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肺循环阻断可行性及该术式在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单侧肺循环阻断与单纯肺动脉阻断显微结构变化,另选择30例行单侧肺循环阻断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治疗组,随机选择行单纯肺动脉阻断术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单侧肺循环阻断与单纯肺动脉阻断显微结构变化类似,两组在炎症反应、组织水肿等方面无差别。比较两组术式临床应用方面:治疗组手术时间、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小于对照组,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无差异。结论单侧肺循环阻断不增加组织损伤,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种行之有效手术方法,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阻断疗法 肺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