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科参与临床会诊的方向和模式。方法:查阅我科近5年参与临床会诊的病例,从会诊科室的分布,会诊例次,会诊目的及会诊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5年参与临床会诊总数为53例,会诊科室为15个科室,其中内科为5个科室,占33.3%,外科为10个科室,占66.7%。会诊科室最多的为妇产科,会诊15例,占28.3%。从会诊的目的看,技术指导占17.0%;安全用血评估占35.8%;多学科联合会诊占47.2%。从会诊的效果看,临床采纳输血科建议率为96.2%。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引起的相关疾病为零。结论:输血科积极参与临床会诊,为临床科学﹑安全﹑有效地用血提供有力保障,能有效地降低输血风险。

  • 标签: 输血 临床会诊 模式
  • 简介: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可在人之间通过一定传播途径传播。由于具有极快的蔓延速度和极高的致死性,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其早期诊断和有效预防尤为重要。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核酸检测 检测模式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2011-2015年南宁市互助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者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为采供血机构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统计学支持。方法:对南宁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588194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者375023人次,互助献血者213171人次)的血液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5年互助献血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P〈0.05);尽管互助献者HBsAg(P〈0.05)和抗-TP(P〈0.01)的阳性率呈下降的趋势,但互助总的阳性率(1.90%)显著高于自愿无偿献血总阳性率(1.11%)(P〈0.01),OR=1.709,95%CI=1.640-1.780。结论:过高的互助献血比率,其潜在的输血风险性高于来源自愿无偿献血,采供血机构应该依法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加强互助献血管理,严格控制互助献血启动的条件、标准和范围,不断降低互助献血率。

  • 标签: 互助献血 输血安全 输血相关传染病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医疗废物管理是血站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血站在开展采血、供血等业务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医疗废物,诸如采血针头、血袋等,倘若这些医疗废物未被妥善处置,将增加站内及站外人员感染风险,同时也易引发医疗废物环境污染。

  • 标签: 医疗废物 血站 管理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后医院相关输血质量控制情况,探讨降低不合格率、提高输血质量的措施。方法:持续改进前后收集分析全市的用血报表,每月由各用血单位输血科整理临床输血申请单不合格项、输血科接收标本不合格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的人均用血量分别为4.67U,4.08U,3.84U。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率分别为42.3%、23.1%和10.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3,P〈0.01)。3组的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4.86%、3.84%和2.8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P〈0.01)。结论:目前采用的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措施明显提高了全市的输血质量,是促进输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输血 持续改进 输血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