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P10)对胰岛素抵抗(IR)模型大鼠皮质Tau蛋白化水平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Wistar大鼠46只,随机选20只分为对照组和P10组,每组10只;另26只通过果糖喂养建立IR大鼠模型后,分为IR组和1R+P10组,每组13只,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皮质Tau蛋白化、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磷酸蛋白激酶B(PKB)、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B)及GSK-3G位点中Ser9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组大鼠皮质Tall蛋白化水平明显增高;磷酸化P13K、磷酸化PKB和磷酸化GSK-3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而P10能显著抑制Tau蛋白化水平,上调磷酸化P13K、磷酸化PKB和磷酸化GSK-3p的水平(P〈0.05,P〈0.01);各组GSK-3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通过抑制P13K-丝/苏氨酸蛋白激酶通路激活,促进GSK-3β活性上调,可能是引起大鼠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重要原因;P10可能通过降低GSK-3β活性进而抑制Tall蛋白的过度磷酸化。

  • 标签: 胰岛素 TAU蛋白质类 蛋白激酶类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原纤维缠结
  • 简介: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l)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种重要的TC流出调节蛋白(CERP),其重要功能之一是将细胞内的TC转运到细胞外,再经HDL—C运送至肝脏,经一系列代谢转化为胆汁酸,排入肠道,从而完成TC的代谢。因此,ABCAl介导的细胞内TC流出,是TC逆向转运的起始环节。

  • 标签: ATP结合盒转运蛋白 基因多态性 三磷酸腺苷 启动子区 高血压 血脂
  • 简介:目的评价快速测定脑钠(BNP)对急诊呼吸困难病因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测定76例以呼吸困难为主诉在急诊科就诊和急诊入院患者血浆BNP水平,以2位不知道BNP结果的心血管专家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出的诊断为标准,评价BNP水平对以呼吸困难为主诉的患者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BNP≥100pg/ml诊断CHF的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7.1%,阳性预测值为97.5%,阴性预测值为94.4%。BNP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急诊快速测定BNP有助于鉴别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

  • 标签: 脑钠肽 呼吸困难 充血性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2009年我院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237例,分别按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积分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并分为非冠心病组(84例)、心绞痛组(92例),心肌梗死组(61例),人院第二天测定所有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分析各指标与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40.22±3.56)g/L比(39.81±3.56)g/L比(38.68±3.43)g/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临床类型(r=-0.18,P=0.005)、冠脉病变支数(r=-0.195,p=0.003)及冠脉病变积分(r=-0.188,P=0.004)呈显著负相关,而总蛋白、球蛋白及白球比值与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积分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白蛋白偏低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清白蛋白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以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为金标准评价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对于诊断2型糖尿病的可行性。方法对788名无糖尿病史的糖尿病高危患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检测HbA1c。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HbA1c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OGTT试验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者423例,检出率为54%;而HbA1c≥6.5%者362例(46%)。ROC曲线最佳切点6.35%,此时灵敏度为0.80,特异度0.89。HbA1c≥6.5%时,灵敏度为0.74,特异度0.93,阳性预测值(+PV)93%、阴性预测值(-PV)77%。Kappa检验显示HbA1c≥6.5%与OGTT标准的诊断结果一致性好(Kappa系数为0.68,P〈0.01)。若增加HbA1c≥6.5%这一指标,糖尿病的检出率可增加至57%。结论HbA1c≥6.5%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2型糖尿病的检出率。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检测肌钙蛋白Ⅰ(cTnI)诊断胸部闭合伤合并心肌钝性伤的价值.方法对行肌钙蛋白Ⅰ检测并有心电图记录的78例胸部闭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60岁年龄组与<59岁组cTnI变化的差异.结果78例患者中,cTnI升高24例,阳性率为29%.36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cTnI升高16例,阳性率为44%;42例心电图正常的患者中,cTnI升高8例,阳性率为1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年龄组cTnI升高平均值高于<59岁年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联合检测肌钙蛋白Ⅰ可有效诊断胸部闭合伤伴心肌钝性损伤.根据心电图变化检测肌钙蛋白Ⅰ既可提高阳性诊断率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

  • 标签: 胸部闭合伤 心肌钝性伤 肌钙蛋白Ⅰ 心电图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评估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胸痛6h内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并于入院1h内接受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入院即刻和术后3h行床边心电图检查并采血检测肌钙蛋白I(cTnI)及H-FABP,再灌注治疗后3h以心电图ST段回落≥50%为血流再通的评价指标。结果65例AMI患者入院即刻H-FABP阳性率(87.69%)显著高于cTnI阳性率(5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3h后H-FABP在ST段回降≥50%组与ST段回降〈50%组中,酶峰值分别为(24.03±9.12)ng/ml与(32.57±10.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nI测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可靠标志物,也可作为评价心肌再灌注疗效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大内皮素-1(BigET-1)和氨基末端脑钠前体(NT-proBN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CHF患者分为轻度组与重度组.轻度组为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的42例CHF患者,重度组为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的48例CHF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BigET-1和NT-proBNP水平,并分析二者关系;彩色心脏超声测定左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分析实验室指标与左心室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组血浆BigET-1与NT-proBNP含量显著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0.58)fmol/ml比(1.08±0.35)fmol/ml,P<0.01,(2885.2±1299.2)fmol/ml比(1165.8±333.2)fmol/ml,P<0.01].重度组血浆BigET-1含量与LVEF、LVEDD、LVESD密切相关(r分别为-0.740、0.655和0.740,P均<0.01);NT-proBNP含量与LVEF、LVEDD、LEVSD有良好相关性(r分别为-0.670、0.654、0.709,P均<0.01);血浆BigET-1与NT-proBNP也密切相关(r=0.752,P<0.01).结论BigET-1和NT-proBNP可能参与了心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快速检测BigET-1和NT-proBNP对CHF的实验室诊断、心功能评估、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心力衰竭 大内皮素-1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3例AMI患者、3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和30名健康查体者的血清HMGB1含量,并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HMGB1和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而UAP组和AMI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AMI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表明冠心病患者病情越重,血清HMGB1和hs—CRP升高越明显(均P〈0.01),且UAP、SAP和AMI组血清HMGB1和hs—CRP均分别呈正相关(r=0.4532、0.3247、0.4557,均P〈0.05)。结论血清HMGB1可能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过程,可用于冠心病患者严重程度的判断。

  • 标签: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 心肌梗死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hs-TnT)及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含量在冠状动脉循环中的变化。方法纳入2009年4月到2011年3月期间我院收诊的AMI患者60例,同期选取冠脉造影结果无狭窄或狭窄程度〈50%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取两组受试者冠状静脉窦、冠状动脉与外周血清,分别采用发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hs-TnT及CF6浓度。结果AMI患者冠状静脉窦、冠状动脉与外周静脉血清中hs-TnT、CF6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患者冠状静脉窦血清hs-TnT、CF6较冠状动脉血清hs-TnT、CF6均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可导致冠脉循环hs-TnT和CF6浓度升高,二者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肌梗死面积。

  • 标签: 心肌梗死 高敏肌钙蛋白T 线粒体偶联因子-6 冠状循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前应用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glye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拈抗剂替罗非班对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监护病房住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213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接受急诊PCI治疗并按简单随机化分组(抛硬币法),分为实验组102例和对照组111例.实验组急诊PCI治疗前即使用替罗非班并持续静脉注射32-36h,对照组则不使用替罗非班。两组均于术后24h及术后第7天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及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阵发性速率型心房颤动)事件发生的差异。结果两组临床基线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第7天HRV的各项时域分析指标与术后24h比较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RV的各项时域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术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25%±3.26%VS.49.94%±4.95%,t=-2.238,P=0.026)。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前使用GpⅡb/Ⅲa受体拈抗剂替罗非班能改善患者的HRV,降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腔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心率变异性
  • 简介:目的观察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fattyacid-bindingprotein,H-FABP)的峰值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入院距发病时间2h以内的AMI患者60例,于入院即刻至发病10h期间,每2h测定1次血浆H-FABP的浓度。根据H-FABP峰值水平的平均值将患者划分为H-FABP高值组和低值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后1个月、1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靶病变血管重建)的发生率。结果与H-FABP低值组相比,H-FABP高值组发病后1个月、1年,MACE及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MACE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FABP酶峰水平的升高对AMI患者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不良心脏事件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尿白蛋白分期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为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将15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分为正常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3组,分别测定体质指数、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尿酸、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等,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合并率、HOMA-IR均明显升高,而eGFR明显下降(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高血压合并率、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HOMA-IR亦均明显升高,而eGFR明显下降(P〈0.05)。与微量白蛋白尿组比较,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舒张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IR是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增多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 标签: 老年 2型糖尿病 尿白蛋白排泄率 胰岛素抵抗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5例老年(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依照IMT检查结果分为IMT正常组(n=36)、IMT增厚组(n=38)和斑块形成组(n=41)。分别测定各组血压和血脂及HCY和hs-CRP,并分析其与IMT的相关性。结果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的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hs-CRP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IMT与年龄、SBP、TC、LDL-C、HCY及hs-CRP成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hs-CRP为IMT影响因素。结论血清HCY水平、hs-CRP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全身心脑血管病的一个危险信号。

  • 标签: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目的观察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用普萘洛尔制备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观察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大鼠心率比模型组大鼠心率明显提高(P〈0.01),大鼠心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表达比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参仙升脉口服液可明显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 标签: 参仙升脉口服液 缓慢心律失常 缝隙连接蛋白Cx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