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重要性:在中国,高血压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对高血压的流行和管理,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证据还很有限。目标:调查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诊断、治疗和控制,从而评估高血压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设计,地点和对象: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招募了500223例年龄在35~74岁的中国人。收集2004年6月25日~2009年8月5日所有受试者的血压基线资料,并且受试者中2014年1月1日之前有7028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随访7.2年)。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前瞻性队列研究 死亡风险 基线资料 控制率 血管疾病患者
  • 简介: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血尿酸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联。迄今,至少有约20个大规模试验,分析了尿酸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涉及10万例以上研究对象,其中支持尿酸作为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研究有10多项。著名的芝加哥心脏研究,入选病人24997例,结果提示,尿酸是女性全病因死亡的独立预报因子,尿酸与男性全病因死亡率相关联,

  • 标签: 独立危险因素 病因 女性 高尿酸 心血管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 简介:人类的生存与死亡,是个永恒的话题。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死亡的普遍认识是心跳、呼吸停止造成的不可逆后果。而对于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医学的终极目标是运用科学技术,以保障人类健康,挽救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在人类对生命的不懈追求和对死亡的终极挑战中,作为生命的终点———死亡的医学科学问题,也在被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对死亡的科学界定,既要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也要反映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从心肺死亡标准到脑死亡标准模式的转换,是医学对人类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传统的死亡标准是以心肺功能的停止为标志,也就是心肺死亡标准[1-4],即所谓的呼吸、心跳停止。这个标准非常直观,它不仅是医院临床的判断指标,也是公众认可的生命终点。它作为唯一的死亡标准,长久以来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生命的支持手段不断被强化,因此,单一的心肺死亡标准发生了问题。临床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由于各种原因,在某些脑部遭受致命性损伤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患者脑部虽然已完全不可逆地停止了生命活动,但是其器官在现代医学强大的支持手段下,患者的心、肺、肝、肾这些重要器官的功能仍可延续或部分被替代[4]。以至于看起来...

  • 标签:
  • 简介:2012年11月27日在线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地高辛会明显增加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研究发现服用地高辛的患者比不服用地高辛的患者全因死亡率总体上增加了41%。在被观察的有和无潜在心脏衰竭的男性和女性患者患者中,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是一致的。

  • 标签: 全因死亡率 房颤患者 地高辛 心衰 心脏衰竭 女性患者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近年来,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已被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要内容。本文对秀洲区人群脑卒中发病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

  • 标签: 脑卒中 发病率 病死率 死亡率
  • 简介:目的回顾近二十年来各类心血管疾病住院病死患者死因及临床特征的变迁。方法将本院1978年1月1日~1997年12月31日共二十年的心血管疾病住院死亡病人分为前后各十年共二个阶段,按导致死亡疾病的第一诊断分类,资料输入电子计算机,以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后二个阶段比较显示,心血管疾病总住院病死率有明显下降(11.2%vs7.8%,X~2=82,P<0.001);死亡患者中,疾病构成比有显著差异(X~2=19.3,P<0.05),其中冠心病、高血压病、心性猝死所占比例增加,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后十年冠心病(73.4±9.0vs68.9±9.9,P<0.05)、感染性心内膜炎(38.8±16.7vs23.5±15.1,P<0.05)死亡年龄明显延迟,其它各种疾病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中的冠心病、高血压病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反映了当前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的趋势。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诊断 心脏病 病因学 构成比 病死率
  • 简介:如果你有心脏病.或者属于高危人群,又或者有糖尿病。如果医生给你开出了他汀类调脂药。那你应该想尽方法坚持用药。因为这些药物能帮你预防心血管事件。如果你已经发生过中风而又幸运的存活下来.那么你更有理由要坚持服用他汀类。因为这能降低你中风后几年内的死亡风险

  • 标签: 他汀类调脂药 中风后 死亡率 治疗 心血管事件 高危人群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住院心血管病人死亡率趋势。方法:查阅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12年来在我科住院死亡病人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年来住院病人总数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在269例死亡病例中。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0.001);(3)在269例死亡病例中,以≥80岁年龄段死亡率最高(P〈0.001);(4)住院死亡率。以冠心病及夹层动脉瘤最高。分别达到5.78%,5.5%,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但冠心病的死亡率较之高血压、风心病、心脏病的显著增加(P〈0.001)。结论:12年来昆明地区心血管病人住院总数量上升.反映发病率增加,但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成绩的显著。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住院病人 死亡率
  • 简介:脑出血后血管内容物通过理化损伤机制,尤其血液成分所产生的大量细胞毒性因子造成神经细胞不同形式的死亡。研究显示,在人和动物脑出血标本中均发现了血肿周围组织存在坏死、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等神经细胞的多种死亡方式。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铁死亡为小鼠脑出血模型中存在的新的细胞死亡方式。由此可见,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死亡机制具有多样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死亡方式的特点、调节机制、干预靶点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脑出血 继发性脑损伤 神经细胞死亡机制 综述
  • 简介:血流储备分数(FFR)及血管内超声(IVUS)是目前PCI治疗的两大中药辅助检测手段,并且其临床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也得到了认可。但是,近期的一项研究指出,与标准血管造影指导PCI相比,FFR及IVUS指导的PCI并不能降低患者死亡率。该结果发表在2014年6月23日JAMA杂志上。

  • 标签: 血流储备分数 手术死亡率 血管内超声 PCI IVUS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院内死亡原因。方法连续入选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STEMI行直接PCI院内死亡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总计1314例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治疗,住院期间死亡44例,病死率3.3%;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5.3±4.6)h;43.8%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其中1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33例患者植入支架44枚,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1.1±0.8)枚。主要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56.8%,其次为心脏破裂占20.5%,15.9%死于血管并发症(包括无复流、支架内血栓、冠状动脉穿孔、夹层)。结论STEMI患者直接PCI院内死亡原因依次为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血管并发症。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死亡
  • 简介:性别对急性心肌梗塞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影响[英]/KoberL…/AmJCardiol.-1996,77:1052-1056大量研究已证明女性在急性心肌梗塞后长期与短期死亡率都较男性高,有认为是年龄及其他危险因素不同所致。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男性和...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死亡率 短期和长期 危险度 性别 体重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入院血清尿酸浓度与Killip分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并发死亡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的急性STEMI患者277例为研究对象,依据血清尿酸浓度和Killip分级分组。对各组一般资料及患者住院并发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高尿酸血症和高Killip分级均会增加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高尿酸血症对患者Killip分级Ⅱ~Ⅳ级亚组病死率有影响,但是对尿酸正常组和Killip分级Ⅰ级亚组无明显影响。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高尿酸浓度是患者KillipⅡ~Ⅳ级住院期间高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92,95%可信区间:0.985~0.998,P=0.012)。结论入院血尿酸浓度与Killip分级在急诊对于急性STEMI并发死亡均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指标,而高尿酸血症与Killip分级Ⅱ~Ⅳ级可能相互作用,增加急性STEMI住院死亡风险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尿酸 KILLIP分级 死亡
  • 简介:根据2011年在欧洲高血压学会(ESH)举行的欧洲高血压会议上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测量高血压病人的左右臂的血压读数显著不同的情况很常见,这能够预示患者的血管疾病及死亡危险的增加”。这项荟萃分析“发现两上臂收缩压的差异在10至15毫米汞柱之间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率有显著的差异。”研究人员还发现“上臂收缩压之间的差异在10毫米汞柱以上的患者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该值〈10毫米汞柱的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了一倍。”

  • 标签: 血管疾病 上肢血压 死亡危险 欧洲高血压学会 疾病死亡率 毫米汞柱
  • 简介:目的探讨社区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SD)与卒中再发及死亡的关系.方法于2003年1月-2006年12月,对北京5家二级医院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首次或二次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后3个月的患者进行登记和基线调查.共登记1087例患者,其中1074例符合入选标准并完成抑郁自评量表检查.每6个月随访一次患者卒中的再发和死亡情况,随访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SD与卒中再发及死亡的关系.结果①基线调查时PSD患病率为49.9%(536/1074).轻度和中、重度PSD的构成比分别是52.2%(280/536)、47.8%(256/536).②在平均3.5年的随访中,卒中累积再发率和总死亡率分别为12.9%和7.6%.③在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卒中病史、血脂代谢异常、体质量超标或肥胖进行调整后,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SD患者死亡风险比(HR值)为1.66(95%CI:1.04~2.68),卒中再发的HR值为1.41(95%CI:0.99~2.01).轻度PSD是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7,95%CI:1.02~2.24),而中、重度PSD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8,95%CI:1.61~4.46).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有较高的PSD患病率,PSD患者卒中再发和死亡风险增加.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抑郁 预后 前瞻性研究
  • 简介:如果你是O型血,那么你比其他血型的人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较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两项长期研究,包含27,400名男性以及62,000名女性,并将其心脏健康与血型相关联。发表于2012年10月3日《美国医学学会期刊》的研究发现,O血型的人群有较低的心脏疾病风险

  • 标签: 患病风险 血型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健康 研究人员
  • 简介:目的探讨降低复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死亡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复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施行体-肺动脉分流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1例、女性106例,年龄3个月至27岁,体重3.5~54.0kg.探讨降低死亡率的相关措施.结果中央分流术(Waterston)115例,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B-T分流)74例,墨尔本分流28例.术中恶性心律失常及严重低血压13例.术后早期死亡16例(7.4%).并发症包括:术后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29例、急性肺水肿14例,24h内分流管道堵塞12例.结论①术前积极改善心脏功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②合理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大小的分流管;③及时纠治并发症;④早期抗凝;⑤加强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这些均为提高手术成功的因素.

  • 标签: 体-肺动脉分流术 心脏外科手术 死亡率 先天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