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使用双侧内动脉(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应用BIMA行CABG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2±7.2)岁。分析患者术中即刻桥血管流量、手术效果,并通过出院前及术后3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个月右乳内动脉(RIMA)桥及左内动脉(LIMA)桥通畅率为97.8%,静脉桥通畅率为95.4%(P<0.05)。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总体通畅率为99.5%,其中R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99.4%,L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100%。结论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早期效果及桥血管通畅率良好。LIMA-前降支及RIMA-前降支搭桥均有较高的近期通畅率。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乳内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总结心肌梗塞患者护理工作中开展早期康复护理的具体方法以及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资料100例开展对比分析,根据护理方案的差异将所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早期康复护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措施之后,其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产生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中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其护理工作中开展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应该在临床中给予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早期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7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8例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心功能Ⅰ级占有率76.3%高于对照组39.5%,Ⅲ级占有率7.9%低于对照组28.9%;观察组的心率、生活能力评分以及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8.4%低于对照组45.1%,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的患者5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治疗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包括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行为干预、休息干预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压变化以及24小时的尿蛋白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干预前后24h的尿蛋白之间的差异进行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的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对其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压和24h的尿蛋白水平,帮助患者改善了预后,相应的保证了母婴的安全,效果比较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妊娠期高血压 轻度子痫前期 患者的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血流参数在早产儿早期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3例出生7d内PDA的早产儿为观察组,另外选择35例出生7d内动脉导管自然关闭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均进行常频(3.5MHz)及高频(8.0MHz)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两组动脉导管直径及超声血流参数,包括左心房与主动脉根部的比(leftatriumtoaorticroot,LA/AO),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systolic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velocity,EDV)以及收缩期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P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超声血流参数对PDA的诊断效能。结果常频及高频超声下,观察组动脉导管直径、LA/AO显著大于对照组,PSV、EDV、△Ps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频与常频超声下动脉导管直径、PSV、EDV、△P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A/A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24h高频超声血流参数[LA/AO〉1.24,PSV〈16.7cm/s,EDV〈4.93cm/s,△Ps〈9.47mmHg(1mmHg=0.133kPa)]诊断PD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动脉导管直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分析超声血流参数有助于早期诊断早产儿动脉导管是否自然关闭,进而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早产儿 超声血流参数 高频 诊断效能
  • 简介: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医院2017年4月~2018年2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120例入组,随机分组。60例对象纳入对照组,常规护理,60例对象纳入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对比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出院后3个月再住院率,3个月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自理情况,调查患者对康复运动的认识。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基本自理或完全自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象认为疾病静养即可、院外不能开展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即运动康复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肺功能康复对心功能恢复有意义、康复时心率在130bpm以下是安全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使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获益,降低再住院率,帮助恢复自理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纠正患者对病后康复的认识,提升康复的依从性。

  • 标签: 老年 心血管疾病 早期康复 护理
  • 简介:2013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发表后,高质量的新证据使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患者的循证治疗发生重大变化。2013年以来,在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重点关注的与AIS患者管理相关专题的更新、指南及科学声明中,已经整合了这些证据。

  • 标签: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二级预防 卒中 治疗
  • 简介:3.7机械取栓,3.7.1符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应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推荐等级Ⅰ,证据水平A,改写自2015版血管内治疗指南。

  • 标签: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二级预防 卒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对高危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9月于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行早期PCI的高危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一般资料。PCI术前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NT-proBNP及全血NLR水平。对其随访1年,分别记录院内7d、术后30d及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比较两组NT-proBNP、NLR水平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NT-proBNP、NLR水平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NSTEMI患者早期PCI后1年内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T-proBNP、NLR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高危NSTEMI患者早期PCI后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MACE组患者院内7d、术后30d和1年的术前NT-proBNP、NLR水平均显著高于非MACE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to-Balloon)时间延长,NT-proBNP和NLR水平升高是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Pearson分析显示,NT-proBNP、NLR水平与GRACE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NT-proBNP、NLR、NTproBNP联合NLR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9(95%CI:0.762~0.815)、0.776(95%CI:0.758~0.832)、0.902(95%CI:0.813~0.932),敏感度分别为82.8%、81.9%、87.4%,特异度分别为83.6%、82.5%、88.3%。结论高危NSTEMI患者早期PCI前NT-proBNP、NLR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对术后近期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两者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检测。

  • 标签: N端脑钠肽前体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估2006、2011年中国东部城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的应用变化情况,并探讨影响其使用的因素。方法基于"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回顾性AMI研究"所收集的2006年和2011年东部城市具有代表性的AMI患者的临床信息,评估住院早期(入院24h内)氯吡格雷的应用情况。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的因素。结果共计32家医院的4548份AMI病历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64岁,女性患者占31.8%。2006-2011年,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使用率从58.1%增加到86.8%(P〈0.0001)。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吸烟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高于非吸烟患者(OR=1.51,95%CI:1.22-1.86,P〈0.0001);相对入院时未合并胸部不适患者,入院有胸部不适的患者更易接受氯吡格雷早期治疗(OR=2.12,95%CI:1.66-2.71,P〈0.0001);院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OR=6.47,95%CI:3.24-12.92,P〈0.0001)患者氯吡格雷使用率高于未接受直接PCI治疗患者。结论过去6年间,我国东部城市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得到显著改善,但其应用率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仍存在进一步改善空间。

  • 标签: 心肌梗死 氯吡格雷 医疗质量 东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