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存在的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评分,观察术前、术后焦虑抑郁状态的变化。结果248例手术成功者应答率为100%。术前有129例患焦虑,其中72例处于焦虑状态(29.03%)、57例肯定焦虑(22.98%),两者占总调查人数的52.02%。88例患抑郁,其中46例处于抑郁状态(18.55%)、42例肯定抑郁(16.94%),两者占总调查人数的35.48%。出院时,120例仍有焦虑,其中70例处于焦虑状态(28.23%)、50例肯定焦虑(20.16%),两者占总调查人数的48.39%。95例患抑郁,其中48例处于抑郁状态(19.35%)、47例肯定抑郁(18.95%),占总调查人数的38.31%。结论成功的冠脉介入治疗,不能有效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介入治疗 冠心病 抑郁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社会老龄化加速来临,心血管病及各种老年疾病日渐增多。心脏介入手术因其技术成熟,治疗效果明显,已成为与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并驾齐驱的治疗手段。我国心脏介入手术实施量已超过50万例/年[1]。尤其是近5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介入术后产生强烈的心理疾患,如焦虑抑郁等问题高达55%,而这些心理障碍可加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增加[2]。

  • 标签: 心脏介入术 焦虑抑郁症状 外科手术 老年疾病 心血管事件 心理疾患
  • 简介:目的探讨住院房颤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情况,以及房颤伴焦虑抑郁情感障碍是否影响其生活质量。方法入选住院房颤患者。患者自填焦虑抑郁量表,依据量表评分结果分为焦虑组、抑郁组、焦虑抑郁共病组及无焦虑抑郁状态的单纯房颤组。患者自填SF-36生活质量量表,经过量表评分后,对各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八个纬度的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入选118例房颤患者,焦虑抑郁焦虑抑郁共病及单纯房颤的发生率分别是12.7%(15/118)、22.0%(26/118)、8.5%(10/118)56.8%(67/118)。②焦虑抑郁焦虑抑郁共病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在PF、SF、MH、VT、GH五个方面比无焦虑抑郁的单纯房颤患者得分低;其中抑郁组、焦虑抑郁共病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无焦虑抑郁的单纯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房颤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焦虑抑郁共病的情况。合并这类情感障碍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在PF、SF、MH、VT、GH五个方面受到一定影响,需要更为积极的临床干预。

  • 标签: 房颤 焦虑 抑郁 生活质量
  • 简介:老年人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高血压史较长,且血压波动较大、脉压差增大,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1].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身体功能衰退、社会角色的改变,可出现多种心理反应,以焦虑抑郁最常见[2].针对老年人情绪的干预是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组成部分或是高血压药物治疗的辅助治疗的组成部分[3].近年有研究证明,生物反馈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性治疗手段[4].本研究观察了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的患者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心理干预,降压疗效及动态血压参数取得了较好疗效.

  • 标签: 老年高血压患者 生物反馈治疗 动态血压参数 降压疗效 焦虑抑郁 抑郁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7年4月于石家庄市第-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9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8例,年龄50~78岁,平均(62.11±3.49)岁.存在焦虑抑郁纳入研究组(n=41),不存在焦虑抑郁纳入对照组(n=58).通过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测定焦虑抑郁水平,包括HADS总表(HADS-t)、焦虑亚量表(HADS-a)抑郁亚量表(HADS-d).检测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脂氧素A4(LXA4)、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以及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MD).结果研究组患者HADS-t、HADS-a及HADS-d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血清MPO、LXA4、CRP、IL-8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sV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MDNM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血清MPO、LXA4、CRP、IL-8、TNF-α及sVCAM-1水平与HADS-t、HADS-a及HADS-d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而FMD、NMD与HADS-t、HADS-a及HADS-d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合并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更严重,且炎症因子水平与焦虑抑郁水平呈正相关,血管内皮功能与焦虑抑郁水平呈负相关.

  • 标签: 不良情绪 冠心病 炎症反应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影响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41)及对照组(n=4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出院后给予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出院6个月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均有一定幅度下降,但研究组SAS、SDS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所上升,但研究组上升幅度更大(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可改善其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抑郁 焦虑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对其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为描述性研究方法.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9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焦虑得分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无相关。抑郁总分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r=-0.346,P〈0.01)、自理技能(r=-0.3,P〈0.01)、自我概念(r=-0.369,P〈0.01)、健康知识水平维度(r=-0.259,P〈0.05)的得分呈负相关。结论抑郁情绪影响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越严重.自我护理能力越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自我护理能力 焦虑 抑郁
  • 简介:肥胖是诱致糖尿病、心脏病,甚至是某些类型癌症的一个危险因素,法国的一项历时10年有9000多名老年人参与的研究证实了肥胖与抑郁症有关。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助理教授迈克尔·克雷格.米勒博士说:“是的,肥胖抑郁症是有联系。这两者可能互为因果关系。”

  • 标签: 抑郁症 肥胖 哈佛医学院 危险因素 精神病学 因果关系
  • 简介:目的探讨双心护理在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情绪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5月~2016年7月于陆军总医院干四科收治的高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104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2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5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双心护理。借助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实施相应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借助超声心动图对其心功能进行评估,并对其遵医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均有所改善,观察组超声心动图指标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遵医依从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96.15%vs.76.92%);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98.08%vs.8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心护理能够有效改善高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高其遵医依从性,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护理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利于心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双心护理 高龄患者 冠心病 焦虑抑郁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究移情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诊患者负性情绪及期望水平的影响,为这类患者的优质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于2013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88例UAP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护理组移情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引入移情护理)。两组于干预前后接受视觉模拟焦虑量表(VAS-A)、视觉模拟抑郁量表(VAS-D)及Herth希望指数(HHI)评价,比较两组的评分。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的VAS-AVAS-D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与常规护理组比较,移情护理组干预后VAS-A[(6.3±1.2)分比(3.6±0.6)分]VAS-D[(6.8±0.7)分比(3.2±0.4)分]评分降低更显著,P均〈0.05。与干预前比较,移情护理组干预后HHI各维度[对目前及未来的态度(T)、采取积极行动(P)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I)]得分总分均有显著升高(P均〈0.05),而常规护理组无显著改变;与常规护理组比较,移情护理组干预后T[(11.2±2.3)分比(12.9±2.5)分]、P[(11.7±1.9)分比(12.8±2.7)分]、I[(10.9±1.9)分比(12.9±2.3)分]HHI总分[(33.8±5.7)分比(38.6±6.2)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移情护理模式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急诊患者,能有效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期望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绞痛 不稳定型 焦虑 抑郁
  • 简介:目的探讨舒肝解郁胶囊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分别联合降压药物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筛选解放军251医院心内科门诊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连续就诊的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降压治疗。观察组给予舒肝解郁胶囊,对照组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6周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下降,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均明显,前者远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后者低。

  • 标签: 高血压 焦虑 抑郁 舒肝解郁胶囊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 简介:目的:探讨抑郁对冠心病(CHD)患者生存质量、运动耐力的影响程度。方法131例CHD患者由本人独立填写完成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根据BDI评分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34)、非抑郁组(n=97)并分别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结果(1)131例CHD患者SF-36各维度均低于中国常模,除社会功能外各维度有显著差异(P<0.01),抑郁组CHD患者SF-36各维度得分均低于非抑郁组患者,除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外各维度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2)抑郁组CHD患者CPET结果中峰值氧耗量(VO2peak)、无氧代谢阈值氧耗量(VO2AT)、无氧代谢阈值负荷(LoadAT)均低于非抑郁组,分别为VO2peak:(17.3±1.7)ml·kg^-1·min^-1比(18.6±2.9)ml·kg^-1·min^-1,P<0.05;VO2AT:(12.0±1.7)ml·kg^-1·min^-1比(13.2±2.2)ml·kg^-1·min^-1,P<0.01;LoadAT:(30.7±11.4)J·s^-1比(36.0±13.9)J·s^-1,P<0.05。(3)CHD患者SF-36与运动耐力有相关性(P<0.05);SF-36各维度得分与BDI评分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BDI评分与CPET结果中VO2peak、VO2AT、LoadAT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合并抑郁的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运动耐力下降,抑郁与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运动耐力密切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抑郁 生存质量 运动耐力 心肺运动试验
  • 简介: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人类致残率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1921年Kraepelin就曾提出,脑卒中患者常常伴发心理障碍及行为异常,然而,直至1977年Folstein等才首次报道脑卒中后常见的伴随症状是抑郁,并称之为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

  • 标签: 卒中 抑郁 发病率 认知障碍 脑白质疏松症 抗抑郁药
  • 简介:目的探讨社区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SD)与卒中再发及死亡的关系.方法于2003年1月-2006年12月,对北京5家二级医院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首次或二次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后3个月的患者进行登记基线调查.共登记1087例患者,其中1074例符合入选标准并完成抑郁自评量表检查.每6个月随访一次患者卒中的再发死亡情况,随访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SD与卒中再发及死亡的关系.结果①基线调查时PSD患病率为49.9%(536/1074).轻度中、重度PSD的构成比分别是52.2%(280/536)、47.8%(256/536).②在平均3.5年的随访中,卒中累积再发率总死亡率分别为12.9%7.6%.③在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卒中病史、血脂代谢异常、体质量超标或肥胖进行调整后,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SD患者死亡的风险比(HR值)为1.66(95%CI:1.04~2.68),卒中再发的HR值为1.41(95%CI:0.99~2.01).轻度PSD是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7,95%CI:1.02~2.24),而中、重度PSD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8,95%CI:1.61~4.46).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有较高的PSD患病率,PSD患者卒中再发死亡的风险增加.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抑郁 预后 前瞻性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状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状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例B组32例,A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B组只给常规药物抗心力衰竭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N末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T-proBNP、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LVEF均较治疗前好转,且A组明显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抗抑郁药物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比对单纯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效果好。

  • 标签: 帕罗西汀 抑郁症 慢性心力衰竭 N末端—前B型钠尿肽 心室射血分数
  • 简介: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抗抑郁治疗组对照组各21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心理治疗及加服抗抑郁药氟西汀(百忧解,美国礼来药厂)20mg/d,疗程为12周.结果治疗组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心绞痛复发率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比例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患者的近期预后.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抑郁 百忧解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生与梗死部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方法将17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抑郁症诊断标准分为PSD组76例非PSD组102例,以HAMILTON抑郁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index,BI)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发病部位PSD的发生情况PSD与BI的关系。结果PSD组非PSD组中,多发性梗死分别为38例(50.0%)21例(20.6%),Χ^2=17.004,P=0.000;额颞顶叶皮质区梗死13例(17.1%)20例(19.6%),Χ^2=5.360,P=0.021;枕叶皮质区为1例(1.3%)8例(7.8%),Χ^2=9.068,P=0.003;基底核区为14例(18.4%)26例(25.5%),Χ^2=8.267,P=0.004;放射冠区为4例(5.3%)13例(12.7%),Χ^2=8.920,P=0.003;脑干及小脑为6例(7.9%)14例(14.7%),Χ^2=7.166,P=0.007;两组BI评分〈60分者分别为49例(64.5%)38例(37.2%),BI评分≥60分者27例(35.5%)64例(62.8%),Χ^2=12.913,P=0.000。左右大脑半球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1,P=0.776。结论多发性脑梗死、额颞顶叶梗死、基底核梗死时,PSD发生率较高。脑梗死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PSD发生率就越高。

  • 标签: 脑梗塞 抑郁 日常生活活动
  • 简介: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抑郁症可能会加剧心脏组织的硬化。据报道,尽管有明显证据显示,抑郁症会增加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但对于抑郁症会给心力衰竭患者造成什么影响。人们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研究。马里兰州立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对880名成年人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患者的抑郁症越严重,其心脏组织的硬化程度就会越严重。

  • 标签: 心脏病患者 抑郁症 心力衰竭患者 心脏组织 冠状动脉 研究人员
  • 简介:心身医学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焦虑、紧张等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属于心身疾病。据研究,焦虑、愤怒可引起体内儿茶酚胺浓度增高,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加强心肌收缩力等途径引起血压升高。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台治疗,对其所存在的焦虑

  • 标签: 降压疗效 焦虑情绪 苯那普利 治疗 外周血管阻力 儿茶酚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