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交替性反向文周期(ARWP)这一心电现象是1955年Berman首先提出。其心电图表现是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图形特征是在2:1房室传导的基础上,下传的P—R间期一次比一次缩短,最后连续下传一次,变为3:2房室传导,这次下传的P—R间期又延长,并重复上述的周期(图1)。

  • 标签: 文氏周期 交替性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2:1房室传导 3:2房室传导 心电图表现
  • 简介:患者男性,61岁.因心悸月余就诊,临床拟诊冠心病.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P-P间期不规则,但有渐短突长的规律,除ⅡbS1-P1净增量为负值及ⅡcS3-P3(该文周期第2个净增量)净增量最大外,余均符合典型文周期的逐搏净增量进行性缩短的规律.

  • 标签: 变异型窦房文氏阻滞 心电图 诊断 心律失常
  • 简介:患者女,26岁.因反复心悸、气短两年余,近1个月来加重入院.查体:BP120/78mmHg,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7~10次/min,心尖部Ⅱ级SM,返流性,肺元罗音,肝肋下二横指,下肢浮肿(+).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 标签: 隐匿性交接早 伪文氏现象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单纯左胸径路房颤超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术(梅微创房颤消融术)的手术配合及体会.方法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共201例房颤患者于我院接受梅微创房颤消融术,阵发性房颤98例,持续性及长程性房颤103例.其中男性106例、女性95例;年龄29~81(58.7±15.4)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手术配合及护理经验,包括:术前访视;手术专用设备、器械及材料的准备;术中体位摆放,设备仪器的连接使用,手术台上操作配合以及对术中突发异常情况的配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转为开胸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04.9±37.2)min,手术配合及护理达到预期目的.术中平均失血量小于50ml,均无输血.73例(70.9%)持续性或长程性房颤接受术中电复律.所有患者离开手术室时均维持窦性心律,仅1例患者术中预放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无起搏器植入病例.8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行电复律治疗,出院时190例(94.5%)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无脑卒中、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永久起搏器植入,无死亡病例.结论梅微创房颤消融术安全、有效.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高质量的术中护理配合,对顺利的开展梅微创房颤消融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微创手术 射频消融术 护理管理
  • 简介:成人型法乐四联症由于心内血管畸形继发病变严重,长期缺氧,常伴有多脏器功能的损害、灌注肺、肾功能衰竭及因侧枝循环丰富而术中术后易致出血、渗血等并发症.同时由于主动脉骑跨,高位室间隔缺损,右室流出道狭窄所致右向左分流,肺血流减少,且伴有在左心室发育不发,低氧血症和红细胞继发增多所致的血液粘稠度增加.在围麻醉期间易出现缺氧发作,围手术期易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因此麻醉的管理难度增加.我院2000年~2004年共行7例成人法乐四联症的手术治疗.

  • 标签: 成人型法乐氏四联症 根治术 麻醉 手术治疗 心内血管畸形
  • 简介:患者男性,20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检查(图1A)可见:窦性心律,频率为68次/min,Ⅰ、aVL、aVR、V4~V6导联P波呈三峰型,除aVL导联外均呈高-低梯形排列,而aVL导联三峰电压高低互有参差,1~2峰间距0.04s,2~3峰间距0.04s,P波时限0.14s,1、2、3峰各占时0.06s、0.04s、0.04s.

  • 标签: 三峰型P波 房室结双径路内双文氏现象 心电图 诊断 并发症 房内传导阻滞
  • 简介:患者男性,79岁.因"全身软困乏力1W"门诊以"冠心病"收入心内科.体检:T36.0℃,R20次/min,P50次/min,BP142/62mmHg,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叩诊心界不大,心率50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 标签: 房室结双径路 文氏现象 房室传导 min 肺呼吸音 QRS波
  • 简介:患者男性,30岁。胸闷、黑矇史2年,近期间歇性胸闷较明显。查体:血压120/75mmHg,神志清,呼吸平稳,心率56次/分,律不齐,各瓣膜无杂音,双肺无啰音。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P—R间期〈0.12s,QRS时间0.16s,QRS起始粗顿,V1、V2导联呈rS型,V5、V6导联呈R型,为B型预激综合征(WPW),为右侧旁路。梯形图对应的是V6导联连续记录示:

  • 标签: B型预激综合征 窦房文氏阻滞 QRS时间 V2导联 窦性心律 右侧旁路
  • 简介:患者男,8岁。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入院。入院后,行房间隔修补术。术后第1d,Ⅰ、Ⅱ导联同步描记心电图(图1)示:窦性P波消失,QRS波时限0.08s,R-R间距略有不齐,频率约104次/min,可见逆行P-波,R-P-间期为0.18s与0.32s,R-P-间期逐搏延长,直至发生心房漏……

  • 标签: 加速性交接性逸搏心律 逆传文氏现象 病例报告 心电图
  • 简介:患者男性,70岁。因心悸、胸闷10天入院。图中同步连续记录示:仅见窦性P波,P-R间期0.23s。另可见异位房性P’波呈两种形态,尤以Ⅱ导联改变明显:P’1、P’2、P’3、P’6-8、P’12、P’13-15、P’17呈深倒置(梯形图中标·)。QRS波形态、时间正常。R-R间距不等,但与P波或P’波有关。

  • 标签: 房室结双径路文氏型传导 异位房性 多源性 QRS波形态 激动 窦性P波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希束附近间隔部心动过速(septaltachycardia,ST)的价值。方法21例ST患者,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2例、间隔部房室旁道(SAP)4例、房间隔下部房性心动过速(AT)5例,应用该系统,建立三维电解剖图,标识希束及放电部位,并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结果21例均消融成功;试放电部位、有效靶点与希束之间的距离分别为(8.9±3.5)mm、(8.7±3.3)mm;AVNRT12例有效放电过程中均出现间歇性结性心律,1例AT心动过速终止后偶见结性逸搏;无房室传导阻滞(AVB)并发症;随访3~16个月,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应用Carto系统指导RFA治疗ST,可清楚显示靶点与希束之间的距离,实时观察导管的位置及方向;通过标识有效放电部位,避免出现无效放电,降低发生AVB的危险性。

  • 标签: CARTO系统 射频消融 间隔部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年马凡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患者是否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方法41例MFS患者及43例正常对照者行M型、二维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annularplanesystolicexcursion,TAPSE)、右心室面积缩小率(fractionalareachange,FAC)及组织多普勒三尖瓣环收缩速度(S。)。结果MFS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指标虽处于正常范围,但均低于正常对照[TAPSE:(21±2)mm口s.(26±1)mm,P〈O.01;FAC:36%±2%vs.42%±3%,P〈O.01;Su:(12±0.3)cm/svs.(16±0.9)cm/s,P〈0.01]。结论MFS患者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提示MFS可能累及右心室心肌。

  • 标签: 马凡综合征 右心室收缩功能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本文对重症法洛四联症采用人造单瓣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进行根治术。病例共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带瓣组,采用带自体心包单瓣进行跨肺动脉瓣扩大右室流出道。B组为对照组,用相应大小自体心包进行跨肺动脉瓣扩大右室流出道。观察两组病例在术前、术后一周、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心电图、X线胸片及心脏超声检查指标,比较两组病例肺动脉瓣返流面积和心功能变化。结果显示带瓣组肺动脉瓣返流面积术后一周、3个月及6

  • 标签: 法洛氏四联症 根治术 带瓣心包补片 治疗